APP下载

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研究

2017-02-23程爱国顾太富尹建华

医学信息 2016年35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

程爱国 顾太富 尹建华

摘要:目的 探究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肝硬化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疑似肝硬化结节患者,先后采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对患者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结果,并对其临床诊断效果进行探究,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准确性与敏感性。结果 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敏感性为50.63%,准确性为81.13%,特异性为51.22%;采用CT诊断的敏感性为51.85%,准确性为79.25%,特异性为53.85%。两组数据相差较小,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于肝硬化结节患者的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效果均较佳,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CT;肝硬化结节

肝硬化结节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指由患者体内纤维组织包绕的再生结节引起的肝脏结构的广泛破坏,对患者身体的影响较大,应进行及时诊断治疗[1]。因为病情的诊断会关系到后期的治疗,因此诊断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为避免误诊和漏诊,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应积极寻求提高该疾病诊断率的方法[2]。临床上诊断肝硬化结节的手段主要有核磁共振成像以及CT等两种方式,本研究特以曾在我院就诊,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和CT进行检查的60例疑似肝硬化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两种诊断方法对于肝硬化结节的诊断效果,得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肝硬化结节患者60例,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30例;患者年龄为32~68岁,平均年龄(40.35±2.34)岁;患者病程为8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56±0.53)年。患者均无其他干扰疾病。

1.2方法

1.2.1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先采用飞利浦1.5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先进行MRI平扫操作,再进行动态图像增强扫描操作,具体操作方法为:采用T1WI、T2WI进行平扫,层间距定为1 mm,层厚可定在8~10 mm,矩阵可为512×512,同时,可将视野范围设为42 cm×52 cm。采用常规的SE/FSE自旋回波序列来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操作,TE为6 ms,TR为145 ms,层厚可定为8~10 mm。

1.2.2 CT诊断 采用飞利浦MX-8000螺旋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先进行平扫操作,再进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螺距可定为1~1.5 cm,层厚可定为0.625 mm。将剂量1.5~2.0 ml/kg的非离子型造影剂从患者肘静脉注射入体内,注射速度可定为3 ml/s,动脉期可定为2~30 s,门脉期可定为60~85 s,平衡期可定为180~240 s,可根据增强情况来确定延长的时间。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分别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测与CT进行检测的结果,将其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特异性、准确性与敏感性等。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采用 SPSS 16.0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可采用(x±s)表示,并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可采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时,可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理诊断结果 经病理证实,肝硬化结节患者为53例,正常患者为7例。

2.2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 60例肝硬化结节患者中,肝硬化结节直径范围为6.23~22.14 mm。RN患者例数为19例,约占31.67%,肝硬化结节直径<10 mm,T1WI、T2WI信号均匀患者例数为11例,约占18.33%;T2WI信号偏低患者8例,占13.33%。DN患者例数为24例,约占40.00%,肝硬化结节直径3~10 mm,T2WI信号高于T1WI;SHCC患者10例,约占16.67%,直径>10 mm,其中T1信号低患者20例,信号相等患者6例,信号高患者4例;T2高信号患者27例,低信号患者3例。

2.3 CT诊断结果 60例肝硬化结节患者中,尾叶大于正常肝脏患者16例,尾叶小于正常肝脏患者26例,左叶整体小于正常肝脏患者31例,右叶大于正常肝脏患者11例。

2.4两种诊断结果比较 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测对于肝硬化结节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与特异性数据相差不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结节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该疾病高发于中老年患者,在发病初期,男性患者会表现为睾丸萎缩、女性患者会出现乳房胀痛等,同时还会引发肝区隐痛,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3]。

临床上对肝硬化结节患者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核磁共振成像和CT两种。核磁共振成像是根据核磁共振的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将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绘制出来,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绘制,用于诊断多种疾病的治疗,肝硬化结节就是较为典型的一种。采用扫描仪将电磁波射过人体内,对人体内的结构进行扫描和观测,从而发现异常结构的存在,例如结石、肿瘤等,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4]。CT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诊断方法,应用血管内对比剂的扫描是CT扫描技术之一,具体操作是将含碘有机化合物即造影剂经患者静脉注入体内,在进行增强扫描操作时,可快速静脉注射1.5~2.0 ml/kg 60%泛影葡胺,将血液中含碘量控制在一定水平内,这样能使器官和病灶影像增强而显示更清楚。肝硬化结节在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诊断中的独立性预测指标为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实质异常,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独立性指标结节性肝表面,CT诊断的独立性指标还有肝边缘变钝[5]。两种诊断方法的效果相当,也各占优势,当单独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诊断时,其诊断结果均具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两种诊断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的效果,因此有相关学者提出,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对肝硬化结节进行诊断,可将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敏感性为50.63%,准确性为81.13%,特异性为51.22%;采用CT診断的敏感性为51.85%,准确性为79.25%,特异性为53.85%。两组间数据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核磁共振成像与CT对于肝硬化结节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两种诊断方法效果差异不大,将两种诊断方式相结合,可提高肝硬化结节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宋传东,金晓霞.肝硬化结节中CT与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的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4):128.

[2]招春堂.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04):54-55.

[3]姚灵生.肝硬化结节CT与MRI成像临床分析[J].影像技术,2015,03:38-39.

[4]马龚宝.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析[J].影像技术,2015,05:51-52.

[5]刘建军.CT与MRI联合诊断肝硬化结节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30):40-41.

编辑/罗茗柯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16例多系统脑萎缩的临床与MRI分析
MRI评估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及预后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