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2017-02-23陈章龙

唯实 2017年2期
关键词:协同政治思想

陈章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文化传承的主導性与包容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就成为高等教育需要深化研究的前沿性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要求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深远,应当利用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诸学科的方法和成果,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应对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双刃剑效应,它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诸多便利,但也使原本可以通过正常的沟通、交往就能洞察的问题反而变得混乱。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与自媒体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面对面交往的“断裂感”冲击了“人”的伦理关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很难把握价值标准。在教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本来可以通过教师的“润物细无声”可以做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往往让学生接触不到教师的当面教诲,这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与自媒体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改变。翻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史,信息传递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情理”不济的主要因子。良莠不齐的信息、情感交流的泛化、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法赋予“合情合理”的实践。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工作的全过程,但是随着世情、国情、校情的不断变化,意识形态与宣传思想方面的挑战日益艰巨。第一,抓“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方面认识不到位。部分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方向不明、要求不高不具体、制度不规范、执行纪律不严格。特别是在处理学术研究和课堂讲授之间关系方面,不能够强化监督,甚至放任教师传播无政府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第二,不能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与宣传思想的主导权。高校师生思想活跃,各种思想观点在高校交流、碰撞、交锋,在师生当中造成疑虑和误区。高校师生具有科学研究的任务,但是为了拿到经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课题和项目仍然有人进行研究。如果高校党委无法有效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出现的问题,就会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方面工作不力。第三,无法把握意识形态与宣传思想方面的主动权。意识形态与宣传思想方面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如果高校党委着眼于眼前工作,不去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在师生意识形态出现苗头性问题时,将会不能科学有效地应对,任由错误的思想言论传播,形成诸多负面的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融合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位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不是“两张皮”,而是要在融合机制方面不断创新。第一,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是由知识、能力、素质等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但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人生的“总开关”,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把“中国梦”与大学生“成才梦”结合起来,把个人职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大势上来,让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懂向善,使得大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能力。高校不是机械化生产工厂,每一个大学生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各不相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材施教,制定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帮助大学生选择个性化成才通道。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探索科学的能力,保护与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等要搭建层次多样的大学生实践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专业实践、课程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形式的引导与培育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独角戏”,需要协同机制的创新,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体系。第一,党政协同。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组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党委和行政要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协同。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部与教务处、科研处要协同创新,把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提升办学水平主要的指标来抓。第二,师生协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学生要谆谆善诱,关注学生需求,善待学生。同时教师也要与学生“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与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心理学、创业学等学科的知识,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共同提高。第三,校地协同。高校与地方政府社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强协同创新,联合培养人才,扩大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巩固完善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天候”覆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工机制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分工机制的创新增添活力、增强动力,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第一,彰显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高校党委是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核心,党委领导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自身要求,加强自身修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第二,彰显高校教师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示范者的职责。高校教师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自觉以爱国精神、事业心影响学生,把社会主义高校教师的风范融入课堂、融入研究、融入课题、融入生活,用自身的学识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争做师德模范;要能够将“思政课堂变为课堂思政”,即哲学社会科学的任课教师要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化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第三,彰显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的职责。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积极争取资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衔接,发挥育人的整体优势。第四,彰显高校辅导员促进者的职责。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大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要求。第五,彰显后勤人员实践者的职责。高校后勤人员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后勤人员要加强学习,抓好技能与素质的提高,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公平、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发展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贯彻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項极端重要的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发展的重要内容。第一,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形态要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第二,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高校要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制度,健全考核机制,明确检查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推动考核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党委(党总支、党支部)要定期向上级党委专题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要成为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述职报告会的重要内容。第三,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追究。严格追查问责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关键。必须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强化问责刚性和“硬约束”,严查失职渎职行为,对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既有严格的区分又有密切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发展,是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与共进,也是其系统与要素的协同发展。第一,以党建评价为主导,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的党建评价主要包括党员发展质量、党支部战斗力、党员教育的规范化、党员学习的常态化、党员活动的制度化等。对于这些评价指标,我们要严格考核标准,以“点”带“面”,打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发展的局面。第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就是推动高校党委行政领导亲自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入学第一课等。高校要利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学生的真心喜爱。第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党建工作中去,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两者共同的实践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大学建设进程的加快,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过程、方法都要符合大学生主体性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一,促进培养理念高起点。“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要求,着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既有理论的引导,又有实践的养成,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第二,促进培养过程高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贯穿于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培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生源的质量,在教学内容上做到规范与创新。要根据学校学科特色,凝练专业内涵,加强“政产学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成就感与获得感。第三,促进培养方法高水平。高校要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力,利用参与法、互动法、探讨法等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探究高深学问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思辨会、学术沙龙等形式,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要追寻高超的教学艺术,在传播理论的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协同政治思想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京津冀协同发展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