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音、情

2017-02-23王艳

艺术评鉴 2016年23期
关键词:画面音色意境

王艳

摘要: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成为了众多钢琴演奏者的选弹曲目。通过理解、演奏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提高钢琴演奏技巧与表现力,还能领略到本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演奏这些作品时应该如何从乐谱中获取所需信息,结合恰当的演奏技术和音乐处理,把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展现给听众,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论题。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 画面 音色 情感 意境

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当充满浓郁民族气息的中国音乐遇上西方“乐器之王”钢琴,竟也碰撞出美妙的火花,营造出独具一格的意境美。那么,什么是意境呢?音乐作品创造的意境是人们从听觉中获取的信息,经由大脑的处理而产生的一系列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既可来源于脑海中储存的记忆,亦可来自对未来或虚幻事物的憧憬。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对中国艺术最精辟的解释,意指伟大的音乐都是形简意深的。受这种根深蒂固的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音乐崇尚简洁、含蓄、内敛之美,多以朴实的手法表现耐人寻味的内涵,体现了音乐人旷达的心境。下面从画面、音色、情感三个角度,来谈谈如何理解、探索和表现中国钢琴作品的意境美。

一、画面的意境美

在演奏中表達作品意境,首先要营造画面感。然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始终不像视觉作品那样给人直接而具体的画面感。要再现音乐作品所描绘的画面,应该从理解它的标题入手。中国钢琴作品几乎都是标题音乐,作品标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描绘性和概括性。以标题为线索,结合丰富的想象,可初步获得作品所要表现的画面感。如黎英海根据中国古曲改编、创作的钢琴曲《夕阳萧鼓》,从标题可得知,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作品,结合对文字的理解与想象,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浮现在眼前:夕阳西下,最后一抹晚霞染红了天边,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古老的钟楼隐约屹立在远方。全曲还包含了10个乐段,分别描绘了更丰富多彩的内容,表现出丰厚的层次感,各段都含有小标题: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回澜拍岸;8.桡鸣远籁;9.欸乃归舟;10.尾声。诗词式的四字标题揭示了每段音乐各表现的具体画面信息,甚至还未听到乐音,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就已跃然眼前。

然而,音乐是流动着的音画,寥寥几字的标题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仍比较笼统,还是未能动态地勾勒出每一幕景致的细微变化。下一步则要把乐谱作为分析对象,钢琴演奏是第二创作,关于意境的想象不是毫无约束的任意发挥,正确读谱是一切想象的前提。所谓“正确读谱”,除了追求乐音和节奏的准确性,乐谱中辅助标记影响着对画面意境的理解,其中提示的每一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轻重缓急,都形成了画面中色调及光线的变化。比如从“江楼钟鼓”这个标题得知,这是一段描写江边鼓楼敲钟的音乐。随着对乐谱更详细的分析,可获得更立体、丰满的动态画面。一开始是一串模仿钟鼓声的由长渐短的同音反复,该乐段的速度标记为“Tempo a piacere”(速度可以随性处理),结合第一乐句中的“accel poco a poco”(一点一点地加快),在自由的速度中鼓声由轻渐强,随后再减弱。构成一串完整、流动的音画:在傍晚夕阳的笼罩下,大地上的最后一抹雾气慢慢散去,低沉的鼓声从远方传来,开始略显幽怨,后渐转急促,犹如一个摄影对焦的过程,给人从远及近、由虚变实的视觉感受。

二、音色的意境美

人的听觉系统是最早被“训练”的,每个人尚在胎儿阶段就对来自外界的不同特质的音响产生反应。打个比方,某人在我们身后说话,即便还没看见他(她),就能从音色判断这是来自男人、女人、老人或孩子,再细加推敲,更能推测这是一个性格急躁还是温和的人,他(她)此刻心情如何等信息。这就是音响的魅力,它带给人的想象有时比画面更直接精确,这也是为何音乐能直接进入人们的心灵,带来内心最精确的共鸣的原因。

探讨音色对营造意境的作用,首先应该关注钢琴对各种音响的模拟性。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有一些是由民族器乐曲改编的,如王建中改编的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把唢呐曲改编为钢琴曲,牺牲了民族乐器唢呐的音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原有的韵味。为了在演奏中弥补这种弱势,在弹奏前仔细倾听、揣摩唢呐的演奏是必要的。唢呐的音色高亢、嘹亮,尤其擅长表现尖锐明亮的、如群鸟鸣叫般的音响,相比而言,钢琴的音色就显得“柔和”多了。但钢琴既为“乐器之王”,其音色可塑性是非常强的。王建中在改编该曲时,特意拓宽了音域,使用了大量不协和和弦,再现出热闹非凡、浑厚大气的音色。如果能配合特定的演奏技巧,便可最大程度模仿唢呐的气势与风韵:演奏时身体略往前倾,把整个手臂的力量从键盘上方自然下沉,聚集在指尖点上,用快速、精准的爆发力击下琴键,从而获得集中、果断、嘹亮的音色效果。

还有另一类中国作品,虽说原本是为钢琴而写,却也模仿某种民族乐器的音色。比如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描写了天真可爱的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起手中的笛子,享受着悠闲愉快的放牧时光。乐曲的中段是跳跃、欢快的具有民间舞曲风格的音乐,模仿了清脆明亮的中国笛子的音色。演奏这段音乐时,有两个问题要引起注意:第一,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分句呼吸,设想如果用笛子吹奏这段音乐,是不可能不换气把它全部完成的,只有在演奏中掌握适当的呼吸分句方法,才会令音乐听起来从容不迫,灵气生动;第二,笛子的音色透明而纤细,要在钢琴上模仿这种音色,指尖与琴键的触键面积越小越好,手腕保持放松和弹跳性尤为重要,装饰音要尽量配合弹奏得清晰透明。

还有一类中国钢琴作品,并非模仿乐器的音响,而是通过特定的织体塑造某种事物的声响。陈培勋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平湖秋月》,前奏是一串平稳柔美的三十二分音符进行,作曲家巧妙地利用柔和的钢琴中音区再现了微风轻拂湖面,湖水泛起点点涟漪的情景。为了营造这种宁静的氛围,应使用尽量贴键的方式演奏。要把湖水的流动感表现得更生动入微,则应该在低沉的音色基调中做些许轻重起伏。主题进入时,旋律在和弦式琶音的最高音呈现,比前奏的音色更显透明清澈,犹如零碎的月光洒在湖面上,随着波浪闪烁摇曳。演奏主题乐句时,要控制指尖用中等均匀的力量横向走动,且把重力稍倾向于四、五指,因为它们承担着表现主旋律的任务。另外,还不能放弃旋律的连贯性,高音旋律应该始终保持在抒情、委婉的连奏状态中。

三、情感的意境美

音乐作品通常是作曲家对自身处境或所见所闻有感而发所创作的,但表达的却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人类分享着同一个时间和空间、同一种数字系统、同一种因果说明方式,同样,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及其价值系统的结构也会是类似的。”[1]这个观点从哲学角度解释了音乐作品为何能穿越时间和空间,激起无数听众类似的情感共鸣。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不仅写景或物,更能借景或借物抒情,所以在演奏它们时,除了追求画面和音色的意境美,更重要的是揣摩其中的真情实感,并将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东山魁夷画意》是汪立三先生在观赏日本当代画家东山魁夷的画展后深受启发,选取了其中的4幅画谱写的钢琴组曲,包含《冬花》《森林秋装》《湖》《涛声》4个风格迥异的篇章,《涛声》是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篇。东山魁夷的原画是一幅壮美的海景图,画家用汹涌的浪涛与一叶小舟作对比,展现出日本文化崇尚的悠远古朴之美。汪立三先生欣赏此画后深受触动,把它谱写成钢琴曲后,又赋予了更多关于情感和精神的联想,表现了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我国唐朝高僧鉴真大师为传播中国文化曾6次东渡日本,在渡海途中遭遇到狂风巨浪,历尽艰难险阻,鉴真的身体受到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还染上了重病导致双目失明,但他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顽强地和困难搏斗,最终不负众望,获得了伟大的成功,成为人们世代传诵的英雄。

在《涛声》全曲中,鉴真主题和渡海主题交替进行,形成慢-快-慢的基本格局。[2]鉴真主题模仿了庄严肃穆的寺庙钟声,既隐喻着鉴真的高僧身份,又塑造了他高大神圣的英雄形象。渡海主题与鉴真主题形成鲜明对比,作曲家使用了十六分音符六连音组成的、连绵不断的分解和弦来再现大海中翻滚的惊涛骇浪。不禁令人敬畏大自然的慑人气势,并真切地感受到鉴真渡海时遇到的巨大困难。但最终,面对鉴真崇高的精神与信念,连狰狞的大海仿佛也对其望而生畏,慢慢退缩下去。鉴真终于排除万难,到达了胜利的彼岸。乐曲的尾声响起代表胜利的震撼人心的晨钟声,这是对鉴真“舍小我而成全大我”精神的熱烈歌颂,让这部作品表达的情感意境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音乐作品表现的最高意境莫过于“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广东音乐名家丘鹤俦在1924年为其《琴学新编》写序言时说道:“苟欲融洽兴趣,涵泳性情,可以相和,可以独乐。癸天赖而悦人耳,尚有过于音乐乎?日无有也。”[3]阐述了音乐具有净化心灵、教化大众的功能。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经由王建中改编为钢琴曲后,成为钢琴音乐会上频频出演的热门曲目。此曲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真正做到笔简意赅的经典之作,它没有使用激昂的大跳,也不见繁复的织体,只是利用平稳的大二、小三度旋法进行,配合精简的布局、素雅的色调,缓缓地向人们展开一幅月朗风清的静夜美景,这不禁令人惊叹朴素的力量。其实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类似的意境美屡见不鲜,它们表达了一种精神指向:引导着人们对生命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引导着世人从追逐功名财富的困惑和焦虑中解脱出来,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慰藉。这也许就是艺术作品意境表达的最终目的吧。

全方位的,等待着演奏者去挖掘、发现,并通过演奏展现给听众。在演奏中所表达的画面、音色、情感这三者的关系虽互相独立,却又相互依存,最终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和谐,这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邵杰.理解生命——狄尔泰哲学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社,1994:83.

[2]陈燕杰.论汪立三《东山魁夷画意》的文化取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猜你喜欢

画面音色意境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春色满园
电视画面的剪接艺术分析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专题报道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一朵花的意境
音·色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