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建筑接地类型的分类研究

2017-02-23

山西建筑 2017年1期
关键词:基面山体山地

王 昱 闫 宾

(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北京 100073)

山地建筑接地类型的分类研究

王 昱 闫 宾

(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北京 100073)

介绍了接地的概念与特点,阐述了山地建筑接地的主要方式和各方式的优缺点,并结合某工程实例,分析了台、爬、挑三种接地方式的应用技巧,使山地建筑形成了丰富的具有空间表现力的艺术形态。

山地建筑,接地方式,坡度,建筑底面

1 接地的概念及特点

1.1 接地概念

接地是山地建筑中独有的一种设计手法,它研究的是建筑物底面与建筑物基面的结合方式。由于自然环境中大部分山体需要加以改造才能在其上建造建筑物,建筑底面与建筑基面不尽相同,所以接地包括建筑基面、建筑底面、介质、基地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就称为接地。建筑基面是指设置建筑物出入口的层面;建筑底面是指建筑本身与基地相接的层面;介质是指联系建筑基面或者建筑底面与基地两者间的物质;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的场地地面(见图1)。

1.2 接地特点

具有横向与竖向两种界面是山地建筑接地的最大特点。崎岖的山崖、坡地使得建筑基面和底面难以整体统一设置,这就使得山地建筑物不得不以吊脚、错层、爬坡等形式依附在山坡上(见图2),使得山地建筑的基面和底面与基地三者相互分离或者往往具有多个建筑基面、不同的介质连接。这种不定基面的特性是山地建筑竖向界面的直接体现。

2 接地方式

2.1 按照建筑物与基地关系分类

在接地的四个要素中,建筑基面与底面都属于建筑的一部分,而介质和基地是建筑以外的自然的或者加以人工改造的要素。依据建筑与基地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将山地建筑的接地分为包围式、完全式、部分式、架空式四种(见图3)。

2.1.1 包围式

包围式的接地就是在山体内部以钻进的形式,形成的位于山体内部的建筑空间,这种建筑形式的优点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表的植被,保留了原来自然的轮廓线,能够实现节能的目的。缺点是通风、采光效果不好,平面布局比较局促、受地质条件限制大。例如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穴居”式窑洞建筑,有的呈横向沿等高线布置,有的垂直等高线竖向布局,下层的“窑背”作为上层的道路或者入口平台。

2.1.2 完全式

完全式的接地就是建筑底面顺应着基地的坡度,或者台地,完全建在基地之上。或者将山体开挖,使建筑底面坐落在开挖的平面上,或者在原有坡地上抬高勒脚形成建筑基地。建筑内部底层可以采用设立内部坡道或者台阶的形式,视建筑体量形成功能型或者趣味型的丰富的空间效果。

2.1.3 部分式

部分式接地就是建筑底面一部分进入山体或者与山体相连,另外出挑的部分或凌空、或其下设置柱子或者其他介质支撑建筑物(视出挑面积占底面积多少而定)。一般常见的类型有吊、挑等形式。部分式接地平面布局可以很好的适应地形环境,自然地形和植被与建筑相互穿插融合感强,且容易带给居住者亲近自然的心理感受,例如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的民居吊脚楼。

2.1.4 架空式

架空式接地的特点是建筑底面与基地表面完全分开,将桩柱打入地面以下与山体岩石紧密衔接,作为桩基础其上承载整个建筑的重量。这样的接地方式完全不理会基地的表面状况,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适用于水面上或者陡峻的山坡上建造房屋。由于建筑完全架空,有利于建筑防水防潮防蚊虫。并且建在大自然中在视觉上更容易获得360°的景观效果。

2.2 按照坡度进行分类

1)坡度的概念。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值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用字母i表示。坡度的表示方法有百分比法、度数法、密位法和分数法四种,其中以百分比法和度数法较为常用。其计算公式为:坡度=(高程差/水平距离)×100%,即i=h/l×100%依据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地貌调查与地貌制图委员会关于地貌详图应用的坡地分类来划分坡度等级,规定:0°~0.5°为平原,>0.5°~2°为微斜坡,>2°~5°为缓斜坡,>5°~15°为斜坡,>15°~35°为陡坡,>35°~55°为峭坡,>55°~90°为垂直壁。

2)按坡度区分接地形式。根据山体坡度的不同,人类形成了适应不同坡度的建筑的接地方式。主要有钻、台、坡、爬、跌、错、掉、架、吊、跨、挑十一种。分别对应坡度大小(见表1)。

表1 不同坡度的接地形式

钻:使建筑的整体或底部埋入地表形成半地面地下的空间。台:在局部相对平缓的自然台地,可以直接平整场地,以平地建筑的设计手法进行建筑。在台地建造的建筑又依据建造位置区分为:退、让、靠三种。退:整幢建筑或者建筑的上层部分适当往坡体方向后退;让:使建筑让开山体,把建筑和山体的间距拉开;靠:使建筑紧靠背后的山体或者附于崖壁之上。坡:在缓坡地带,可以提高建筑底层的地面标高,通过分层筑台和特殊勒脚等形式,形成参差变化、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爬:由高度相同的单元上下错叠联接而成的,并使下单元的屋顶成为上单元的平台。跌:由高度相同的单元横向联结(山墙面联结),顺坡式跌落而成。错:在房间内同一楼层做成不同标高以此适应地形坡度。掉:山地地形高差悬殊,统一建筑的内部“错层”或局部跌落达到一层或一层以上。架:完全架空,其主要建筑形态就是以支柱与坡面接触,使建筑底面脱离地面。吊:部分吊脚,主要特点是建筑一部分

用柱子撑起,用“点”的形式与坡地接触,另一部分则搁置于山坡、悬崖之上。跨:基地中遇有陡坎,在陡坎低侧建造较小尺度的平面数层,当某一楼层的标高与陡坎高侧平齐,则水平跨搭于陡坎,形成较大尺度的平面。挑:局部悬挑,利用悬臂梁形成出挑,通常是形成挑廊、挑阳台等出挑不大的半室外空间,也可挑出尺度不大的室内空间。

3 山地建筑接地类型的应用与意义

位于山地的建筑实例中,接地类型的应用完全取决于山体的坡度、走向。除了钻、台、跌、错、坡、掉、跨、爬、挑、吊、架单一的方式以外,还常常几种方式结合运用,使得建筑空间更加丰富、更能够灵活的突破山地建筑的局限性,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

安藤忠雄的日本TOTO研修所位于兵库县津名郡的一座山里,这幢山地建筑就是运用三种接地方式叠加而成(见图4)。运用台、爬、挑三种接地方式将建筑的几何体块依次由下向上排列,坐落在较为陡峭的山坡之上。主要的办公生活位于底部的长方形体块用台地的接地方式,便于使用者享受到均匀有规律的日照和景观。公共活动休息空间主要运用爬坡的接地形式联结底部的办公生活区和山体,使得建筑不仅接地牢靠并且由于错台的搭接,使得屋顶平面层成为半室外的活动空间,并且在其上种植了草地,设置了游泳池。最上一层采用出挑的接地形式的建筑空间作为建筑的入口门厅和休息厅,让来访的人一进入建筑就能感受到面朝大海的宽阔和舒适。

建筑物面朝东南,每一层都收获了充足的日照和景观感受,北面的高地连接了蜿蜒的道路作为建筑的入口。研修所建筑面积3 192 m2,为60名与会者设计,建筑位于极其特殊的山地地形上,坡度几乎为45°的东南坡的海拔100 m处。陡峭的地形增加了建筑的难度,然而安腾却说,建筑与基地互相选择,他甚至是为了这座建筑选择了这块滨海的陡坡。陡坡具有全方位360°的海景基地,契合着安腾心中的画面“a building that has one with the sea”。设计的概念以人对景观的视线为主导,建筑与海景相互呼应、建筑与景色相互交融。建筑为互成角度的几何体块交错而成,意在保证对海景的全方位视角。

[1] 唐 璞.山地住宅建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张 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of mountainous building grounding types

Wang Yu Yan Bin

(NationalNetworkXinyuanCorporationTechnologyCenter,Beijing100073,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grounding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s major mountainous building grounding methods and their merits and defects,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techniques of three kinds of grounding methods including standing, climbing and carrying by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so as to make mountainous building form artistic forms with space expression force.

mountainous building, grounding methods, slope, building a bottom

1009-6825(2017)01-0009-02

2016-10-30

王 昱(1988- ),女,硕士,工程师; 闫 宾(1989- ),男,硕士,工程师

TU241.99

A

猜你喜欢

基面山体山地
山地草甸
水位资料考证及水位订正方法浅析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冻结基面的理论阐述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测站考证相关概念及基本原则探讨
2015年兴化片各站测站考证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