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透寒热说辨证
——医案连载(七)

2017-02-23潘远根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吴茱萸干姜麻黄

潘远根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悟透寒热说辨证
——医案连载(七)

潘远根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面瘫;多汗;口疮;肌肉僵硬;头晕;偏头痛;手足心发热

病案22面肌痉挛术后口眼歪斜 头痛多汗案

钟某,女,56岁。

2014年7月29日初诊:右侧面肌痉挛手术后20天,面部仍然歪斜,左张右弛,感觉虚弱,头痛头晕,汗特别多,睡眠不好,容易饿,现在右侧面部麻木,活动受限。脉细缓,舌极浅淡,胖,齿痕,苔白腻。温阳益气汤加减:黄芪50 g,红参15 g,麻黄6 g,白附子 10 g,干姜 10 g,细辛 3 g,桂枝 10 g,炒白术30 g,当归 15 g,柴胡 6 g,白芍 30 g,川芎 30 g,白僵蚕10 g,黄连3 g,吴茱萸6 g,枳实10 g,炙甘草10 g。

8月8日:好转。上方加减:黄芪50 g,红参15 g,麻黄 6 g,白附子 10 g,干姜 10 g,细辛 3 g,红花10 g,炒白术30 g,当归15 g,白芍30 g,川芎30 g,白僵蚕 10 g,黄连 3 g,吴茱萸 6 g,枳实 10 g,炙甘草10 g。

8月15日:右侧面部弛缓尚未完全恢复,感觉好多了,吃药后食欲不是很好。睡眠好些,晚上尿频减少。上方加减:黄芪30 g,红参10 g,麻黄6 g,白附子10 g,干姜 10 g,细辛3 g,红花10 g,炒白术 20 g,当归 15 g,白芍 20 g,川芎 20 g,白僵蚕 10 g,青蒿10 g,厚朴 10 g,山楂 10 g,甘草 6 g。

8月22日:面部基本恢复,晚上尿频从5~6次减少到2次左右。清早喉中有粘痰。上方加减:炙黄芪 30 g,红参 10 g,附子 15 g,砂仁 6 g,干姜 10 g,细辛 3 g,桂枝 10 g,炒白术 30 g,当归 15 g,川芎 20 g,黄连3 g,吴茱萸6 g,枳实10 g,竹茹10 g,红花10 g,甘草 6 g。

按:面肌痉挛手术后20天仍无恢复迹象,问题在哪里呢?应当还是内环境的问题。从病人感觉虚弱无力,出汗特多,面部麻木,结合舌象脉象看,寒湿蕴阻于内,是一个阴盛于下,阳虚不能温煦面部血络的格局,阴盛阳虚,重要的显然是先要温阳去化散寒湿。待寒湿化散,阳旺则气充,能奔腾向上温煦面部血脉,歪斜即有可能复正。服药20来天,歪斜的面部就基本恢复。

面瘫口眼歪斜一般认为是风中于面,瘀血痰浊阻滞面部血络,气血不通,不能随意运动。对病的认识不错,但治疗的着眼点有时会出现偏差。通常会用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法治疗,大多能收到很好疗效,但如果不注意病人内环境的具体情况,有时未必疗效明显。当寒湿偏盛,阳虚不能温煦血脉时,活血化瘀往往不能推动郁阻血脉的痰浊瘀血,这是推动力弱,不能有效推荡郁阻的病邪,需要温阳化气,温暖的环境有助于气血运行,旺盛的阳气才具有鼓荡推动的作用,激发人体的正能量就成为治疗的关键。

病案23面瘫先左后右 口疮 双足冷痛案

朱某某,男,53岁。

2015年5月29日初诊:去年开始左侧面瘫,治疗一个多月好转,之后右侧又发,至今还未恢复正常,口眼仍有少许歪斜。近几天晚上睡觉冷得脚痛,有点上火,口里起泡。脉沉细缓,舌极浅淡,胖,润,齿痕,苔薄白。拟温阳建中汤加减:炙黄芪50 g,红参10 g,麻黄 6 g,附 子 10 g,砂仁 6 g,独活 15 g,干姜10 g,细辛 3 g,桂枝 10 g,炒白术 30 g,当归 15 g,川芎15 g,黄连 3 g,吴茱萸 6 g,枳实 10 g,炙甘草 10 g。

6月5日:感觉效果很好,怕冷减轻,面部觉得松缓了些,脖子两侧抽筋的感觉消失,双下颌关节还有点僵硬,左脚底有根筋痛。继上方加减:炙黄芪50 g,红参 10 g,麻黄 6 g,附子 12 g,砂仁 10 g,独活15 g,干姜 10 g,细辛 3 g,桂枝 10 g,炒白术 30 g,当归 15 g,川芎 15 g,黄连 3 g,吴茱萸 6 g,枳实 10 g,炙甘草10 g。

6月16日:面颊活动基本自如,精神好转,有劲了,口里的疱疹消失,但脚上一条筋痛还没全好,头汗较多。继上方加减:炙黄芪50 g,红参10 g,麻黄6 g,白附子 15 g,砂仁 10 g,独活 15 g,黄柏 15 g,细辛5 g,桂枝10 g,炒白术 30 g,当归 30 g,川芎 30 g,黄连3 g,吴茱萸6 g,僵蚕 12 g,炙甘草1 g。

按:初看起来,这个病人体质有点奇怪,面瘫发了左侧,好转后再在右侧又来一次,而这次至少半年了还未痊愈。第一次一个月治愈,第二次为什么就如此不顺呢?结合其他症状,晚上睡觉脚冷得痛,口里又发口疮。病人说自己寒热不清。听到很多医生也说病人这种情况是“寒热不清”。有什么不清的?不过就是一个阴盛格阳出现的寒热错杂问题。

阴盛格阳临床辨证解说人体阴阳偏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 “格拒”的状态,就是一方过度强盛,会产生一种欺侮、排斥的力量,拒绝另一方与它协调和谐,并把它欺凌到其他地方。中医把这种现象叫作“格”,就是格拒,就是逼迫,不让被欺侮的一方待在正常的位置。临床常见到的主要是阴盛格阳,表现的症状就是寒热错杂,寒热的症状同时见到。通常可见的是上热下寒,外热里寒。从人体内环境的阴阳来认识,就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所以上热下寒;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所以四肢体表热而里寒很重。

寒有寒气、寒痰、寒浊、寒湿等不同类型,它们的共同特性是重着趋下,所以总是在下、在内,很少出现上寒下热那种情形。阴寒容易积聚,不容易化散,如果人体阳气不是很旺盛的话,通常阴寒会越积越重,同时,人体阳气就会越来越虚。当阴寒强盛到足够严重时,就会对阳气产生排斥。阳气清轻,易于上浮,被格拒到人体上部,形成阴盛于下,阳浮于上的格局。单从阳气来说,就叫做虚阳上浮。浮动在上的虚阳,或者叫浮阳,已经不是正常的那种阳气了,它可能形成一类新的致乱根源,聚集在口舌能引起生疮,干扰神明可引起失眠,汇聚在咽喉会引起咽痛、咽痒、咳嗽。所以对这些病证要审察清楚,如果没有阴虚的症状,而反有阳虚寒盛的表现,那就不是虚火上炎、阴虚火旺引起,而是由虚阳上浮导致。分清虚火还是浮阳非常重要,因为治疗上绝对相反,一个要寒凉滋阴,一个要温阳散寒,辨错了不仅没有疗效,还可能加重病情。

寒热错杂反映出来的阴阳格拒、阴盛格阳,并不是像有的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只是在病情严重时,产生阴阳紊乱的危证时才出现,而是在很多病情看起来并不严重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的阴阳不协调表现。别把它看得太严重,好像生死攸关似的,很多情况下就是一些常见症状而已。

回头再看这个病人的情形,晚上睡觉脚冷得痛,再加上特征性的脉象舌象,绝对就是阴寒内盛、阴盛阳虚的证候,而口里生疮起疱,再有阴盛于下的前提,显然只能是浮阳在上惹的祸。这时口眼歪斜、口疮、面颊僵硬、颈侧如抽筋样都无须专门针对用药,只要温散在下的阴寒,下潜在上的浮阳,这些问题都会自然缓解。因此,几次的诊治,均用温阳建中法组方,并不在意那些其他的症状。服药后阳气渐复,症状缓解,病情很快减轻。

病案24面颊关节紧张肌肉僵硬案

邓某某,男,42岁。

2013年10月14日初诊:全身感觉肌肉僵硬10多年,锻炼活动后好些,现在左面颊肌肉关节仍感觉僵硬紧张,活动不灵活。以前头面左热右冷,现在好转;喜欢喝酒,每天1斤左右;近年来才开始吃中药治疗,看过好几个中医都没有什么效果。脉沉细滑,舌浅淡微紫,苔少。温阳建中汤加减:炙芪50 g,参须 10 g,麻黄 6 g,附子 10 g,干姜 10 g,细辛3 g,桂枝 10 g,川芎 30 g,炒白术 30 g,当归 15 g,柴胡 6 g,白芍 30 g,黄连 3 g,吴茱萸 6 g,枳实 15 g,甘草 10 g。

10月28日:药后感觉好些,有些松动,现有些鼻干。上方加减:炙芪50 g,参须10 g,麻黄6 g,附子10 g,干姜 10 g,细辛 3 g,桂枝 10 g,辛夷 5 g,川芎30 g,炒白术 30 g,当归 15 g,柴胡 6 g,白芍 30 g,黄连 3 g,吴茱萸 6 g,枳实 15 g,甘草 10 g。

11月25日:晚上口干上火,身体灵活些了。上方加减:炙芪 50 g,参须10 g,麻黄6 g,附子 10 g,干姜 10 g,细辛 3 g,桂枝 10 g,丹参 15 g,桃仁 15 g,川芎30 g,炒白术 30 g,当归 15 g,柴胡 6 g,白芍 30 g,黄连3 g,吴茱萸6 g,枳实 15 g,甘草10 g。

12月9日:感觉好蛮多了,原方继续服。

其后大略1个月或2-3月就诊一次,服药后缓解不少,但嗜酒习惯不改,治愈希望渺茫,期间治疗略。至2015年1月21就诊时,右侧面颊仍有一块硬,牵扯痛。处散剂常服:黄芪80 g,红参20 g,田七50 g,麻黄20 g,白附子30 g,白芥子50 g,干姜50 g,细辛15 g,全蝎15 g,僵蚕30 g,桃仁30 g,川芎80 g,当归 30 g,黄连 15 g,山楂 30 g。

按:这个病人治疗难度很大,一是病情奇怪、顽固,前后已经差不多治疗了两年,仍然只有改善症状、控制发展的疗效,不过病人觉得还满意,认为“总算找到治疗有效的法子了”。二是病人的生活习惯无法改变,不听劝告,嗜酒如命,每天要喝1斤以上高度白酒。有两次我生气了,说酒不减量我不治了,你另请高明,但隔不多久他又来就诊。

这个病人辨证似乎不是很难,肌肉僵硬,活动后好转,显然是寒滞经脉引起。四肢躯干活动可以大强度活动,但面颊就不好这样锻炼了,所以就诊的主要原因在这里。脉象舌象也说明寒浊内凝。治疗以温阳建中扶助阳气,温通经络为大法。将近两年的治疗,基本上都是守此治法,稍作加减变通,能缓解症状,但始终未能治愈,估计和他嗜酒如命的陋习有关。

晚上口干解析:有一个症状值得一说,有些病人往往会诉晚上醒来感觉特别口干口苦,如这个病人治疗期间就有过早上起来喉干舌苦。这个症状可能根本就与主诉的疾病无关,医生一定要了解清楚是一种什么状态。晚上口特干很容易让人认为是阴虚津液损伤,但它必然和其他阴虚、津液损伤的证候同时存在。如果是伤津引起,多半会需要饮水解渴。若没有相应的阴虚津伤症状,这个口干就会另有原因,多问一下病人就能解惑。假如病人并不需要饮用较多的水,只要一点水湿润口腔就行的话,很可能是病人睡觉打鼾引起。打鼾时鼻子基本不通气,呼吸全从口腔出入,带走了口腔里的水分引起特难受的口干。这时只要一点水湿润口腔,问题就解决了。或者用舌子在口里搅动几下,待口里分泌出一些唾液湿润一下,问题也可解决。问清楚这一点,就不至于把打鼾引起的口干当津液损伤来治疗了。

病案25头晕 偏头痛 冬时肢冷 夏日手足心发烫案

杨某某,女,58岁。

2013年3月22日初诊:颈椎病,头晕,冬天手脚冰凉,夏天手脚心发烫,左侧偏头痛,左侧肢体痛。脉微细,舌浅淡胖嫩,苔少。四逆汤加减:黄芪50 g,红参 10 g,附子 10 g,砂仁 15 g,干姜 10 g,细辛 3 g,桃仁 10 g,桂枝 10 g,当归 15 g,麻黄 3 g,白术 30 g,川芎 30 g,白芍 20 g,通草 6 g,甘草 10 g。

3月29日:颈痛好些,背痛,左坐骨神经痛,头晕好些,有口干口苦。改独活寄生汤加减:黄芪50 g,红参 10 g,附子 10 g,羌活 12 g,干姜 10 g,细辛 3 g,桃仁 10 g,黄连 4 g,独活 10 g,秦艽 12 g,防风 12 g,川芎20 g,当归12 g,桂枝10 g,茯苓30 g,杜仲10 g,牛膝 30 g,甘草 10 g。

4月19日:脖子痛好了很多,腿痛好转。手臂和腿内有一条筋痛,偏头痛昨发,口苦。当归四逆汤加味:黄芪 50 g,红参 10 g,附子 10 g,干姜 10 g,细辛5 g,桃仁 10 g,桂枝 10 g,当归 20 g,麻黄 3 g,黄连3 g,白术 30 g,川芎 30 g,蜈蚣 3 g,白芍 30 g,通草6 g,甘草 10 g。

按:病人颈椎病头晕,左侧偏头痛,左侧坐骨神经痛,辨证为阴盛阳虚,治疗从四逆汤温阳通脉着手,已有很多相似病例,不再多说,单说病人的手足心问题。

冬天手足冰凉,夏天手足心发烫辨 病人冬天手脚冰凉,夏天手足心发烫,手足冰凉诊为阳虚好理解,如何看夏天的手足心发烫才是问题。五心发热常是阴虚内热的代表症,和阴盛阳虚截然相对。但这个症状我认为是阴盛阳虚所致,并非阴虚内热。可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这个症状和阴寒内盛的舌象脉象同见,不可能是阴虚的见证;冬天阴寒内盛,不可能一到夏天阴寒就自行消退而反变成阴虚。这两点是反证法,真正的病理关键是阳虚的异常表现。其二就是冬天自然界寒气本来很重,手足冰凉是人体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夏天手足心发烫是由于阴盛于内,本能地格拒阳气,使阳气不能安居于内而浮越于外,再因自然界夏天环境阳气旺盛之助,浮动于外的阳气汇聚于手足,这就引起发烫的感觉。辨清这个症状的寒热阴阳特性,一定要结合病人整体表现,从内环境的寒热来确定手足心发烫的特点。当然,还可了解病人,如果还有心胸烦热的感觉,就可能构成阴虚的“五心烦热”。本例没有心胸烦热,不构成阴虚内热,因而不宜把手足心发烫判为阴虚所致。

(未完待续)

(本文编辑 李路丹)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 Chills and Fever Theory

Serialized Medical Records(VII)PAN Yuange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facial paralysis;hyperhidrosis;aphtha;muscle stiffness;dizziness;migraine;feverishness in palms and soles

R249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7.02.013

2016-11-25

潘远根,男,教授,主要从事中医理论、临床和文献研究工作,E-mail:ygpan1550@163.com。

本文引用:潘远根.悟透寒热说辨证(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2):163-165.

猜你喜欢

吴茱萸干姜麻黄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