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诊断分析

2017-02-23郭亚婷张来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发病率例数发作

郭亚婷 张来英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诊断分析

郭亚婷 张来英

目的 对小儿发作性睡病进行临床诊断分析和疾病鉴别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小儿内科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46例小儿发作性睡病患儿,给予所有患儿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多导睡眠监测以及以下药物治疗:盐酸哌甲酯、文拉法辛。结果 将5~8岁患儿发病率65.21%(30/46)分别与3~4岁患儿发病率、9~10岁患儿发病率、11~12岁发病率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明确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应用PSG检查以及MSLT检查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小儿发作性睡病;行临床诊断;疾病鉴别

小儿发作性睡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属于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增加,究其原因可能与患儿首发症状后未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相关。小儿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是以白天嗜睡、猝倒(突发性肌张力丧失)为主[1],患儿同时会伴随睡眠幻觉、睡眠瘫痪等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对小儿发作性睡病进行临床诊断分析和疾病鉴别探讨,我院对46例患儿进行了以下过程探究和如下结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内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46例小儿发作性睡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次探究中男女患儿比例为26∶20,在3~4岁起病的患儿例数为7例,在5~6岁起病的患儿例数为17例,在7~8岁起病的患儿例数为13例,在9~10岁起病的患儿例数为4例,在11~12岁起病的患儿例数为3例,在13~14岁起病的患儿例数为2例,平均起病年龄为(7.25±2.88)岁。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儿盐酸哌甲酯片与文拉法辛治疗:盐酸哌甲酯片用法用量是5~10 mg/次,早午口服,每天2次服用;文拉法辛用法用量为37.5~75.0 mg/次,晨起口服,每天1次。

1.2.2 研究方法 充分了解所有患儿的疾病史、临床症状,将患有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疾病、慢性无规律疾病、慢性睡眠剥夺疾病以及因药物影响出现白天嗜睡现象的患儿,给予所有患儿头颅MRI检查或CT检查,同时给予患儿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检查和多重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检查。若经过PSG检查发现患儿的总睡眠时间减少以及rem睡眠期(rapid eyes movement,REM)潜伏期显著缩短,睡眠结构发生紊乱以及睡眠效率明显降低则判定为患有发作性小儿睡病;MSLT检查是一种诊断患儿出现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的方法,可对患儿的嗜睡程度进行评定,若MSLT检查中出现2次以上起始于REM期的睡眠且整夜多导睡眠图又排除了其他引发嗜睡疾病因素,则判定患儿患有发作性睡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参与研究的46例小儿发作性睡病患儿所有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对不同年龄段患儿发病率用率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6例患儿发病率分析

本次探究中共计46例患儿,将5~8岁患儿发病率65.21%(30/46)分别与3~4岁患儿发病率、9~10岁患儿发病率、11~12岁发病率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3.915 5、31.537 5、34.446 8,P<0.05),如表1。

表1 46例患儿发病率分析

2.2 患者误诊原因分析以及临床主要症状分析

本次探究中,发生误诊的患儿例数为16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例数为5例,误诊为癫痫失神发作的患儿例数为7例,误诊为精神疾病的患儿例数为4例。误诊发生原因与医护人员对发作性小儿睡病缺乏足够认识以及检查设备不全、问诊时不仔细等。发病高峰年龄范围为5~8岁,为30例(65.21%)患儿;主要首发症状是白天嗜睡,在进行小睡后其精神状态会得到明显改善;出现了猝倒现象的患儿例数为40例(86.95%),常见诱因是情绪改变;出现了体重加重情况的患儿例数为38例(82.60%),原因是食欲增加;出现了睡眠幻觉的患儿例数为25例(54.34%),通过患儿醒后描述可知其入睡后可看见各种各样的奇怪物体;出现了睡眠瘫痪的患儿例数为10例(21.73%),睡醒后肢体出现瘫痪,经家属推动后方可缓解。

2.3 头颅MRI检查或CT检查结果

本次探究中经过头颅MRI检查或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46例患儿的平均睡眠潜伏期均不大于5 min;均出现2次或者2次以上的REM睡眠现象。

2.4 随访结果

对本次研究的46例患儿进行随访1个月以上发现,应用盐酸哌甲酯片治疗可使患儿白天嗜睡现象得到不同程度好转,40例猝倒患儿中15例同意进行文拉法辛治疗,12例患儿疗效确切,3例因出现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进行停药处理;随访期间存在8例患儿自行停药、症状复发的情况。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报道,小儿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白天过度嗜睡、猝倒为主,但是因为患儿白天小睡的时间本来就长于成人,所以临床表现不具有典型性且不易发现[2],易造成忽略或者与癫痫、精神分裂症等发生混淆,因此临床上非常注重研究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有效方法和疾病鉴别有效方法,经过大量研究确认,该疾病的发病诱因与下丘脑分泌素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表型存在一定的联系[3],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存在于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负责调节睡眠-觉醒的这一区域功能受到了较大损伤。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临床表现诊断以及睡眠实验诊断方法进行该疾病判定,主要应用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纠正、中医中药治疗来显著控制患儿的疾病发展[4],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据相关研究证实,小儿发作性睡病中男性患儿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患儿发病率[5],疾病高发年龄是10岁以及25岁,本组探究中5~8岁是疾病高峰期可能与环境因素存在较大关系;另外,小儿发作性睡病不具有家族性[6],一般发作形式都是散发。

在进行小儿发作性睡病诊断过程中一般应用临床表现诊断[7],但是容易出现误诊,造成患儿发生延迟治疗的情况。误诊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开始起病时,患儿家长未能给予患儿病情足够重视,将睡眠时间增多当做正常现象,确诊时间一般是在发病数月后或者发病数年后,导致问诊时未能彻底了解患儿病情造成误诊;另外医护人员对发作性小儿睡病认识不足,对患儿病情诊断时询问不详细、分析不全面等,也会导致误诊情况发生。PSG检查是临床上用于诊断和评估小儿发作性睡病患儿睡眠质量的方法,可同步记录患儿脑电、心电等生命体征变化;MSLT检查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估患儿每次小睡潜伏期以及睡眠开始后出现REM睡眠的情况的小睡实验方法[8],本次探究中患儿均出现了2次或者2次以上的REM睡眠现象。PSG检查以及MSLT检查可明确诊断小儿发作性睡病并对其进行准确疾病鉴别。临床上在进行小儿发作性睡病治疗中一般应用盐酸哌甲酯片与文拉法辛,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应用PSG检查以及MSLT检查明确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小儿发作性睡病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在进行小儿发作性睡病治疗后需做好长期药物治疗的准备。

[1] 董霄松,李玉茜,李静,等. 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水平测定对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的诊断价值[J]. 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6):2038-2042.

[2] 吴惠涓,杨洋,王宗文,等. 发作性睡病的药物和行为心理治疗[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8):563-566.

[3] 王海军,高国财,郑宏. 发作性睡病误诊回顾性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7):63-65.

[4] 徐兴,吴惠涓,庄建华,等. 发作性睡病患者自发性体动及体温昼夜特征分析[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16(7):435-441.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睡眠障碍,等. 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45-452.

[6] 杨志仙,韩芳,秦炯,等. 发作性睡病与癫(癎)共患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2013,51(9):676-678.

[7] 张珅,丁昌红,吴沪生,等. 盐酸托莫西汀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66例临床观察[J]. 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0):760-764.

[8] 王宗文,吴惠涓.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武警医学,2016,27(6):621-625.

Analysis of Clinical 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Paroxysmal Sleeping Sickness

GUO Yating ZHANG Laiying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Xiam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to pediatric sleep onset disease analysis and diseas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4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narcoleps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internal medicine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ulti conduction sleep monitoring and following drug treatment∶ methylphenidate hydrochloride, venlafaxine.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hildren aged from 5 to 8 was 65.21% (30/46)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hildren aged from 3 to 4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the incidence of children aged from 9 to 10 years, aged from 11 to 12 years old incidence of data between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SG and MSLT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children with narcolepsy; clinical diagnosis; disease identifcation

R748

A

1674-9316(2017)02-0037-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02.024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儿科,福建 厦门 361000

猜你喜欢

发病率例数发作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