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在PICU低体温患儿中的干预效果

2017-02-22刘华兰黄雪英

医学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低体温综合护理患儿

刘华兰 黄雪英

摘要:目的 探讨PICU低体温患儿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2月48例低体温患儿作为对照组,2015年1月~12月53例低体温患儿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儿2 h内、2~4 h、4~6 h、6~12 h、12~24 h内体温恢复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低体温患儿在2 h内T≥36℃10例,2~4 h T≥36℃15例,4~6 h T≥36℃19例,6~12 h T≥36℃5例,12~24 h T≥36℃3例,24 h内体温全部恢复正常,对照组低体温患儿2 h内T≥36℃2例,2~4 h T≥36℃5例,4~6 h T≥36℃20例,6~12 h T≥36℃9例,12~24 h T≥36℃8例,24 h后恢复为4例,24h内体温恢复共44例,干预组患儿体温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护理可以帮助患儿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体温,减少低体温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综合护理;低体温;患儿

低体温可严重干扰患儿的体内环境,影响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可导致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疾病的恢复、预后程度,甚至危及生命。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儿尽快恢复正常体温,防止体温进一步降低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兒的预后,降低病死率。笔者总结本院PICU 2014年1月~2015年15月101例低体温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PICU 2014年1月~12月低体温患儿48例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5个月,其中体温34℃~36℃(轻度)31例、30℃~34℃(中度)17例,2015年1月~12月53例低体温患儿为干预组,男30例,女23例,平均年龄3.3个月,体温34℃~36℃(轻度)34例、30℃~34℃(中度)19例。两组年龄、性别、体温情况、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回顾性调查2014年1月~12月48例低体温患儿作为对照组,按低体温常规护理。

1.2.2 2015年1月~12月53例低体温患儿作为干预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②选择合适复温方式,必要时采取多种复温方式;③输入加温的液体、氧气;④加强营养支持;⑤规范护理操作程序,减少体热散失;⑥积极治疗原发病;⑦加强健康宣教。

1.3观察指标 观察低体温患儿2 h内、2~4 h、4~6 h、6~12 h、12~24 h内体温恢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24h内不同时间体温恢复比较见表1。

3 讨论

PICU大多是一些年龄小、营养不良、抵抗力差、病情危重的患儿,因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快,体温中枢发育尚不健全,机体的产热与散热容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容易产生低体温。通常人们更重视高热护理,而36℃以下的低体温常被忽略,不引起重视。低温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长,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越强,患者预后越不良[1]。

3.1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3.1.1疾病(严重的感染、休克、颅脑受伤、中毒、微循环障碍等)本身的原因使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3.1.2低温环境 健康清醒人在28℃环境温度下,基础产热率与散热率维持平衡,冬春季节外界及室内温度远远低于此温度,容易使体热散失过低。

3.1.3重症患儿反应差,全身几乎没有肌肉活动,自身产热不足。

3.1.4重症患儿一般食欲比较差,自身纳入的营养远远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容易造成产热不足。

3.1.5患儿自身不会或不能完全表达冷热的感受,家长对低体温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体热散失过多或产热不足。

3.2低体温对患儿的影响

3.2.1由于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低体温是常见并发症,如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将引起新生儿硬肿症,

3.2.2低体温持续24 h后大多易合并肺炎、肺出血、败血症、手术切口感染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3.2.3使消化功能降低,易出现腹胀,呕吐。

3.2.4低温使凝血时间延长,温度每下降1℃,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延长5.0%~7.5%[2],同時血液温度过低易发生凝血机制和血流动力学紊乱[3]。严重低体温可导致DIC。

3.2.5体温低于30℃时对外反应消失,肢体僵硬,呼吸心跳变慢,低于26℃时接近死亡[4]。

3.3综合护理方法

3.3.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监测体温常规采用肛表测量直肠温度,采用能测量35℃下的温度计,如电子温度计或心电监护仪上的热敏电阻测温器。因其测量更快、更安全、可连续准确读数。测量部位在直肠、鼻咽和深部鼻腔等深部,但儿童皮肤黏膜娇嫩,注意防止损伤,30min~1 h测量直肠温度一次并记录,体温回升至36℃以上,改4 h测量一次。同时注意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一旦出现低体温,立即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体温进一步的降低及并发症的发生。

3.3.2选择合适复温方式,必要时采取多种复温方式如下。

3.3.2.1提高环境温度:要求室温达24℃~28℃,同时可使用取暖器加热好毛毯、棉被、衣服,提高身体表面温度。

3.3.2.2暖箱复温:适应于体重≤5 kg,身长≤60 cm的患儿。箱温一般控制在28℃~34℃,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在此中性温度环境中可将散热减少到最低度,又可避免周围血管扩张引起的血液重新分配。对于重度低体温患儿,应将其置于比肛温高1℃~2℃的暖箱,每小时提高温度0.5℃,最高温度不超过34℃。

3.3.2.3热水袋复温:热水袋是最传统的保暖措施,适应各种年龄,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袋内灌装1/2~2/3满的50℃的热水,用毛巾包裹后置于婴幼儿身边和足底的两层毯子之间,以帮助保持正常体温。使用时,婴幼儿皮肤黏膜娇嫩,水温不能超过50℃,不能将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并需勤观察放置热水袋的局部皮肤情况,以防烫伤。同时勤更换热水,以保持一定的水温。

3.3.2.4辐射床复温:适应于年齡≤1岁,体重≤10 kg,身长≤75 cm的患儿。一般用于短时间的复温,如危重患儿的抢救、作一些需要暴露躯体的操作时的保暖。长时间使用辐射床复温容易使患儿不显性失水、耗氧量增加,要注意液体的补充和氧气的供给。

3.3.3输注加温的液体及加温、加湿的氧气,可防止体温进一步降低,帮助复温。

3.3.4加强营养支持 对产热不足致体温过低的危重患儿,除保暖措施外,还应加强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维持体温正常的重要手段。要维持体温正常必须有足够的热量摄入,才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没有消化道疾病的患儿,尽早少量多次进食或鼻饲温牛奶,但要注意防止呕吐,引起窒息;对禁食患儿,可采用静脉高营养,保证热量供给。

3.3.5规范护理操作程序,防止体热散失:治疗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必要时置辐射床上进行操作,减少暴露机会,减少散热,同时给予覆盖毛毯、棉被,添加衣服,防止体热散失。

3.3.6积极治疗原发病 严格控制感染,认真、按时、准确的执行医嘱。

3.3.7加強健康教育 告知家长发生低体温的原因、低体温对患儿的影响及监测体温的方法、低体温的护理措施,指导家长给患儿洗澡或换尿布时,动作要快,天气变冷时,及时合理为患儿添加衣服、鞋帽,加强营养,合理喂养,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防止感染。加强健康教育,可以减少低体温患儿的发生。一旦出现低体温,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同时送往医院治疗,可,在最短时间恢复体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干预组体温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低体温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患儿的预后及疾病的恢复。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低体温对患儿的危害性及发生的原因。本研究通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能及早发现低体温发生,并及时选择合适的复温措施,根据患儿体温情况必要时采取多种联合的复温措施。多种联合的复温措施可使患儿体温在较短的时间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体温34℃~36℃(轻度)的低体温患儿6~12 h内能恢复正常体温,30℃~34℃(中度)的低体温患儿12~24 h内能恢复正常体温,务必6~24 h将体温恢复正常,防止重度(<30℃)低体温及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合理补充营养、输入加温的液体和氧气有利于帮助体温的恢复;通过规范护理操作程序,可防止低体温患儿体热继续散失;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健康宣教,可减少低体温的发生。总之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是低体温患儿治疗成功的关键,一但发生低体温积极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将低体温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改善预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谭清彦,王德昌.创伤后低体温与复温[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6-57.

[2]杨森,宋波,邱璇,等. 低体温对冠心病搭桥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6,14(2):178-181.

[3]高海涛,孙颖,齐玉凤等. 血液净化在婴幼儿重症治疗中的护理进展及展望 [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3):381-382.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4-227.

编辑/蔡睿琳

猜你喜欢

低体温综合护理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