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沙江傣族传统医药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7-02-21段忠玉陈清华梁俊萍冯泽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1期

段忠玉++陈清华++梁俊萍++冯泽辉++陈普

【摘要】以永兴傣族乡为案例,阐述金沙江流域傣族及其传统医药文化现状,分析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以期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金沙江傣族;传统医药文化;永兴傣族乡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1-0112-02

Abstract:

Keywords:

随着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人们渐渐忽略了一些古老而珍贵的传统文化,金沙江傣族传统医药就是其中之一。笔者选择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永兴傣族乡为主要田野调查点,以期能探寻到当地傣族传统医药文化淡化背后的原因。

1永兴傣族乡概况

永兴傣族乡的傣族隶属于金沙江流域。金沙江傣族目前主要居住在金沙江的下游,主要集中在四个乡镇,云南省境内有三个乡镇,分别是武定县的东坡傣族乡、永兴傣族乡、大姚县的湾碧傣族傈僳族乡。其中,永兴傣族乡位于永仁县城北部,地处金沙江南岸,东与四川攀枝花市中坝乡、啊喇乡为邻,南与维的乡相接,西抵中和乡,北与丽江地区华坪县隔江相望。永兴当地气候炎热,干湿分明,立体气候十分突出。傣族喜好依水而居,金沙江为当地傣族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关于金沙江流域永兴傣族的来源,目前存在三种说法:一是土著说,认为今天的金沙江永兴傣族,是古越人的后裔;二是迁徙说,认为当地傣族因战乱,由景东迁徙而来,而迁徙的具体时间亦有三种说法;三是三论并存说,认为当地傣族,一部分是当地古越人后裔,是土著居民,一部分来自北方冷森林,最后一部分来自东方的海上[1]。笔者访问永兴傣族乡文化站负责人,被告知永兴乡的傣族

于明朝万历二年(1571年)因为战乱从景东岸瓦逃来的。当时还有三兄弟,老大叫刀布月,老二叫刀布马,老三叫刀布坤。后来,老大在灰坝,老二在马颈子(地名),老三在万马落户,繁衍成金沙江部分傣族。

目前金沙江流域永兴傣族,并不像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那样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没有佛寺,男童不必去出家当和尚。乡镇上看不到傣族的传统杆栏式建筑,当地居民也不穿傣族服饰。经永兴傣族乡文化站曹老师的详细介绍,才知道这里的泼水节也是后期才得以恢复。当地傣族虽然会说傣话,但已不会书写傣文。

2永兴傣族传统医药现状

永兴傣族乡是大山深处的一个小乡村,跟西双版纳傣族和德宏傣族相比,知晓者并不多。笔者迫切想要在这里寻找到些许傣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留存。永兴傣族乡地处偏远,按理说外界文化的干扰对这里的影响应该较小,文化应该得以保存,而且流传下来的文化一定程度上会保持着淳朴、原始的风味。但当笔者来到永兴,几乎所有传统傣族医药文化无迹可寻。失望之余,也引发出更多的思考。

美国医学人类学家亚瑟·凯博文 (ArthurKleinman) 将医药文化体系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专业、大众及民间层面[2]。专业层面代表着一种医疗体系中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层面,理论方法的运用相对规范,完整。笔者来到永兴当地,首先走访了当地的乡镇卫生院。其乡镇卫生院有一定的规模,设有中药房、西药房。但笔者调查,没有发现传统傣族医药运用的迹象。笔者对卫生院一位女性药师进行了访谈。该女药师姓“山”,傣族人,家原住灰坝村,村里姓“山”、姓“刀”的人氏居多,他们如今说着傣话,但不会书写傣文。卫生院里没有运用传统的傣医药治疗,都是采用现代西医以及中医进行诊疗。

笔者继而转向了解大众以及民间层面。根据访谈,大众普遍没有使用并且几乎也不了解传统的傣医药治疗方法。若是家里人生了重病,去医院看不好,只有一些老人还会去请名叫“先生”、“师娘”的法师,念念咒,以祛除鬼神,这和传统傣族医药文化有所差异。在西双版纳、德宏等一些傣族文化相对保存完好的地方,当地傣族虽然也认为一些疾病是由于超自然因素造成的,但他们进行治疗的宗教仪式相对复杂得多。他们把法师或是巫师称为“莫”,而永兴当地的“先生”“师娘”的叫法则是十分汉化的。“莫”会根据患者提供的一些信息,仔细推算,告知病者发病的原因,具体是什么鬼附身,应该如何医治。通常认为疾病的不同,是由于作祟的鬼神不一样,所以“莫”会采用不同的巫术叫魂驱鬼[2]。

总之,在永兴傣族乡,传统的傣医药文化逐渐消亡,无论是从专业层面,还是大众以及民间层面。

3永兴传统傣医药文化消亡原因分析

3.1战乱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和平年代的文化繁荣昌盛、百花齐放。而战争年代,人类无暇顾及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只能尽力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永兴傣族曾经也经历过战乱。根据永兴乡文化站提供的资料,明朝万历二年(1571年)永兴傣族因为战乱从景东岸瓦逃难而来。景东远古时期就为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哀牢国”)的屬地。频繁的战乱,对文化的摧残是十分严重的。战争年代,他们为了保全生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来不及携带全部的书卷,而路途上又有丢失的可能,规避战乱,流离失所,珍贵而传统的傣族医药文化因战乱而逐渐消亡。

3.2文化脱节社会的不断变迁,人类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这里的文化脱节,大致是指老一辈与年轻一代之间较大的文化差异,并由此产生出的一些社会问题。这种文化差异,来自于两代人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等的不同。学习传统的傣族医药文化,传统经文的研读是一个漫长而又必须的过程。当地大部分年轻人并没有经历传统文化的熏陶,甚至在现代医学高度普及、发展的今天,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对传统傣医药文化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他们不愿意研习经文等传统文化,自然不能传承这些古老的治疗方法。

文化脱节现象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永兴傣族乡并不是个案。傣族传统医药文化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自己传统的傣族文化。两者相互影响,互根互用。大环境下,傣族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失去了传统傣族文化的土壤,傣族传统医药文化当然不能传承发展。

3.3现代医疗技术的冲击现代医学在治疗疾病中采用的CT、化验等现代诊断技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能够给医生提供比较精确地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4]。传统的民间傣族治疗方法对疾病的诊断,往往建立在治疗者的经验之上,如骨折的诊断,是通过观察患者受伤部位、询问受伤情况、用手触摸受伤部位作出诊断。这种民间传统的诊断方法对某些疾病缺乏精确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传统傣医药的选择。

3.4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一些边远的傣族村寨,傣族民间治疗者为患者治疗一次的费用为10元左右,治好一个病人的收入大约100元,而上山采药不仅耗时而且存在危险,付出与回报不对等,所以年轻人多选择外出谋生发展,不愿意学习和钻研传统医药,导致传统傣医药越来越淡化,直至消亡。

4小结

学者李红英在走访滇西德宏傣族聚集地区时深切体会到,傣族始终对自己原有的文化具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即使今天的佛寺里已是冷冷清清,但仍有人希望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延续自己传统的文化[3]。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与前景。幸运的是,在传承傣族自身传统文化方面,傣族仍具有一定优势。从个体来说,他们信仰虔诚,绝大部分信仰南传佛教;从分布来说,他们人口较多,聚集地区相对稳定;从经济发展来说,目前经济发展相对稳定;从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的文化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其文化对于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从制度来说,区域自治、民族政策落实,为其提供良好的保障[5]。但同时危机也潜伏存在,永兴傣族乡传统傣医药文化的消亡,虽然是个案,却能以此折射出整个傣族大环境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一种珍贵的传统文化失傳是十分可悲的,因此人们更应该去了解现存传统文化的珍贵,在保护中传承传统文化,这也正是笔者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祖鑫,舒跃宏.金沙江河谷傣族文化研究述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30-36.

[2]段忠玉.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医疗存在形式的医学人类学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3):60-65.

[3]李红英.谈傣族寺庙文化的衰微与传统文化的传承[J].艺术教育,2017(2):128.

[4]包文德.蒙古族传统正骨术的传承与变迁[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5]邓永进.西双版纳傣族活态文化何以传承[J].思想战线,2008,34(3):81-86.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