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药和中药命名特点浅析

2017-02-21杨发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命名中药

杨发成

【摘要】目的:研究彝族药和中药的命名特点。方法:总结彝族药和中药各自的命名分类。结果:彝族药根据药物的形态、生长特点等主要分为7种;中药根据药物的功效、药用部位等主要分为12种。结论:彝药与中药在以药物的功效、药用部位、形态、气味等四方面命名都有非常类似之处,部分彝药和中药的名字是一致的。中药的命名依据更多,但从中可看出彝药命名的影子。而彝药的命名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具有彝医特色,体现了彝药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关键词】彝族药;中药;命名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1-0003-02

Abstract:

Keywords:

彝族主要分布于我国滇、川、黔、桂四省区,金沙江南北两岸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彝族文化历史悠久,彝药源远流长。随着彝族先民的生存繁衍和生产实践历程,与社会同步发展,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彝药。彝族药是在彝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有彝族文献记载,用于防病治病和保健强身的药物;或是在彝族地区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而以口碑、图形等方式世代传承,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彝药的产生和发展与本民族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生存环境以及文化、经济有密切的联系。彝药主要以三种方式传承,一是靠彝族医在本支系或家庭中世代相传;二是由彝族中的知识分子“毕摩”用彝文抄录,传于后世;三是经彝族人民以口碑、语言、图形等形式在彝族地区广泛流传。因此,彝药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1彝族药的命名

彝族药的命名,是彝医根据采药治病的实践过程中对各种彝药的某一特征命名,或根据药物的多种特性复合命名。

2 彝族药的命名特点

21以药物的形态特点命名如火把花(昆明山海棠)为蔓生灌木,其圆锥花序在秋天开放,颜色鲜红,如同彝族照明用的火把,故名“火把花”。又如地土蜂(草血竭)挖出土时,其大小和形态以及茎基残痕、须根共同构成一大土蜂形态,故名“地土蜂”。此外,还有一朵云(阴地蕨)、马樱花(大树杜鹃花)、小棕包(藜芦)、我梅诗(鱼眼草)、罗自更(岩葱)等,都是根据药物形态特点而命名。

22以药物的生长特点命名如麦维诺(红马樱花寄生)、其生长特点为该药只寄生于红马樱花树上。撒白(栽秧花),多生长于田边地头,盛花期正当西南彝区的插秧时节。其它如阿巴色(万丈深)、马景牛(无娘藤)、放且卡(岩黄连)、帕培维(叶上花)、帕陶维(叶下花)、水板凳、穿山甲等药名均与该药的生长特点有关。

23以药物的气味命名如羊皮臭(杏叶防风),因其气味极似羊肉之膻味;鸡屎藤因其气味无异于鸡屎;地胆(山茨菇),因其味苦如胆汁。以气味命名的还有季敲诗(地苦蒿)、壁虱草(鱼腥草)、香茅草(芸香草)、小姜草(姜味草)、臭屁虫(臭壳子)等彝药。

24以药物的功效作用命名如嘿柏弄什(喉痛草),因其主治扁桃体炎、咽炎疼痛而得名;洪来赊(理肺散果),因其专治咳嗽、肺痨病而得名。以功效命名的还有赊扪诗(蛇莓)、你么慌是(心慌藤)、尼朋诗(回心草)、接骨丹(接骨木)等彝药。

25以药物的入药部位命名如植物彝药香橼叶、香橼果,杨梅果、杨梅树皮、杨梅树根,鸡嗉子叶、鸡嗉子果,马樱花,山茶花,地莲花等。动物彝药穿山甲血、穿山甲壳、穿山甲肺,獐毛、獐牙、麝香,马鹿角、鹿茸、鹿心、鹿血、鹿胎、鹿尾、鹿鞭等,都是以同一物种的不同部位而命名入药。

26 以“土”字命名有的彝药因其作用近似某一种中药,则冠以“土”字来命名。如土人参、土当归、土黄芪、土大黄、土藿香、土黄柏、土杜仲、土白芷等。

27其他命名彝族药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存斗争中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并伴随着社会进步而日趋完善,随着彝汉文化、经济的交流,有些彝族药名不可避免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加之彝族药独特的传承方式,而逐渐统一采用汉药名称呼,如麝香、牛黄、黄芩、升麻、菖蒲、芒硝、石膏等,同时部分彝药在各地彝区已有很长的使用历史,但各地名称尚不统一。

3中药的命名特点

31以药物的突出功效命名如益母草功擅活血调经,主治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为妇科经产要药;防风功能祛风息风,防范风邪,主治风证。

32以藥用部位命名如芦根、桑叶、桑白皮、桑枝、桑葚、菊花、白芥子、龟甲、鳖甲、蜈蚣等。

33以产地命名中药的质量与产地有密切的联系,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都非常重视“道地药材”[1]。如三七、茯苓、木香以云南产者为佳,故称云三七、云苓、云木香。

34以形态命名如牛膝的茎节膨大似牛的膝关节故而得名。

35以气味命名如檀香、丁香、鱼腥草、茴香等因其特殊的香味命名。

36以滋味命名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味道,某些药物就是以它们特有的滋味来命名。如苦参味极苦;五味子有酸、苦、甘、辛、咸等五种味道,五味俱全;甘草味甜等。

37以颜色命名如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大黄等五种药材外观为黄色;白芷外观白色;紫花地丁外观紫色;红花外观红色等。

38以生长季节命名如半夏在夏季的一半(农历五月)采收,故名半夏;夏枯草生长到夏至后枯萎,故冠以夏字;金银花以花蕾入药,花初开时洁白如银,数天后变为金黄,黄白相映,鲜嫩悦目,故简称金银花。

39以进口国名或译音命名如安息香、苏合香就是以古代安息国、苏合国的国名来命名。有的在药名上冠以“番”、“西”等字样,以说明当初并不是国产的药物,如番泻叶、西洋参等。

310以避讳命名在封建社会,为了避帝王的名讳,药物也改换名称。如延胡索原名玄胡索,后因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称延胡索,至清代避康熙(玄烨)讳,又改玄为元,故又称元胡索。

311以人名命名有些中药的用名带有传说色彩,这些药多以发现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名字来做药名。如使君子,相传是潘州郭使君治疗儿科病的常用药;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这个药是由刘裕发现的;牵牛子传说是由田野老人牵牛谢医而得名。

312以秉性命名如肉苁蓉,为肉质植物,补而不峻,药性从容和缓,故名肉苁蓉;王不留行性走而不守,其通经下乳之功甚速,虽有帝王之命也不能留其行,故名王不留行;沉香以体重性沉降,入水沉于底者为佳。

4小结

彝族药根据药物的形态、生长特点等命名,主要分为7类;中药根据药物的功效、药用部位等命名,主要分为12类。

彝族药与中药在以药物的功效、药用部位、形态、气味等四方面命名都有非常类似之处,部分彝药和中药的名字是一致的。中药的命名依据更加丰富多彩,但从中可看出彝药命名的影子。而彝药的命名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具有彝医特色,体现了彝药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6.

(编辑:穆丽华)

猜你喜欢

命名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的“人事档案”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小行星是怎么命名的等
中药也伤肝
中药命名拾趣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