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夜》之寒:《寒夜》“家中人”的隔膜问题

2017-02-20陈唯莹

文学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隔膜巴金

内容摘要:《寒夜》自1946年发表后经久不衰,呈现出其“经典”的魅力。这不仅是因为《寒夜》中控诉社会的政治历史视野,更因为其写出超越时代而普遍存在的“家中人”的隔膜问题。本文就《寒夜》中的隔膜问题展开讨论,剖析《寒夜》中“家中人”产生隔膜的原因,隔膜的表现以及导致的后果,最终总结《寒夜》让人感到“寒”的原因以及《寒夜》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巴金 寒夜 隔膜

“只在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这一接受视野,在《寒夜》的主题探讨中影响深远。这种视野的得出是基于《寒夜》1960年經巴金修改过的版本。然而这一版本的修改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大。如果仅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去解读,会使我们对于《寒夜》的认识流于表面,忽视了隐藏于文本之中超越时代的内涵。

巴金是一位情感体验型作家,作家通过人物生活,没有既定的写作框架。蓝棣之指出“巴金创作中那些连他自己也不大清楚的地方,是很不少的。”[1]巴金自己在《随想录》中也欣然接受读者对他的小说“各取所需”。这给予了巴金小说丰富的阐释空间。《寒夜》自1946年发表后经久不衰,呈现出其“经典”的魅力,说明《寒夜》中必然有着超越“社会控诉”这个时代因素,引起读者内心共鸣的更具普遍性的东西。这在《寒夜》中集中体现为家中人的“隔膜”问题。巴金自己总结《寒夜》:“这便是国民党统治下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悲剧的形式虽然不止这样一种,但都不能避免家破人亡的结局。”[2]然而通过细读文本会发现,“家破人亡”的根源不仅因为时代,更因为“家中人”存在隔膜。这使得“家”无论处于何种时代,都不能避免家中人走向家破人亡的结局。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主要表现为“情意不相同,彼此不了解”[3]。《寒夜》中主要包含三个隔膜,分别横亘在婆媳、夫妻和母子之间。隔膜产生的原因有两类,一类因恨而生,一类是因爱而生。下文就这两类隔膜进行解读,分析隔膜产生的原因,隔膜的表现以及隔膜分别产生的“家破”“人亡”的后果。

一.因恨而生的隔膜——树生出走的原因(家破)

因恨而生的隔膜在《寒夜》中集中体现为树生和汪母之间的隔膜。树生和汪母的隔膜问题从置换角度来看可以看作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婆媳关系问题。婆媳关系从古到今一直被文人墨客所书写,传统和现代的表现有所不同。因为封建家长的威严和伦理道德的规范的客观存在,传统社会中的婆媳矛盾往往是以下辈的屈从而告终。古代人们说的“七休”第一条便是“不顺父母”。在传统社会的婆媳关系中,婆婆占据了极大优势,如果婆媳出现矛盾,媳妇或是隐忍一生,或是造成更悲剧的结局。在现代社会,婆媳矛盾也普遍存在,不同的是,这时婆婆不一定处于绝对优势。巴金同时代的曹禺的《原野》(巴金在《寒夜》中也提到《原野》)中,金子和焦母两人的矛盾激化到恶语相向,互相诅咒。

如果用情感因素来划分隔膜,婆媳之间的隔膜属于因恨而生。这个恨来源于对于儿子的“爱”的争夺。巴金在《谈<寒夜>——谈自己的创作》中阐述了汪母为何不喜欢树生的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儿子爱媳妇胜过爱她”,是婆媳产生隔膜的真正原因。“汪母很早守寡,然而她所信奉的伦理观念牵制着她,使她无法选择再婚。她只能将所有的爱与热情倾注在儿子身上”[4](其对孙子的爱也有争夺,比如故意让孙子与树生疏远,但孙子在小说中着墨较少,故而不论)。汪母的“寡母心态”,使得二者必然由于争夺文宣的爱而彼此恨对方,从而导致隔膜。

相互怨恨的的婆媳隔膜导致了树生最终决定出走。树生选择出走的原因有很多,诸如社会方面:战争逼迫着她要找寻新的出路;两性方面:文宣萎靡隐忍,陈主任健壮多金。然而这些都不是导致树生最终决定出走的原因。树生多次在出走面前犹豫不决,是因为她对“家”仍有留恋,然而逼她非走不可的是婆婆的极端仇恨和排斥。《寒夜》中,婆媳关系已经到了一种“有你没我”的地步。树生声明“有我就没有她,有她就没有我!”[5]汪母也严词表示:“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气!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见到她!”[6]这种憎恶的状态使得婆媳无法共处一室。作为汪母口中还没有和文宣正式结婚的“姘头”,树生选择了离开。“我也并不想去。要不是你妈,”[7]将树生赶出的并不是穷、黑暗,而是家里与婆婆无休止的争吵与仇视,使她最后走进了寒夜,“家”也就破裂了。

二.因爱而生的隔膜——文宣走向死亡的原因(人亡)

因恨而生的隔膜容易理解,因为互相憎恨,所以不想去了解、理解对方。而爱为何也能生成隔膜?爱是一种情感,一种想要为对方付出的愿望。爱使人想了解、理解对方。如果不能很好处理这种爱,会造成越“想”理解却更“不能”理解的情况。巴金在《灭亡》序中提到:“为了爱我底哥哥,我反而不得不使得他痛苦。”可见因爱而生的隔膜横亘在巴金与他大哥之中,这个也体现在《家》中的觉慧和觉新身上。而在《寒夜》中,这种因爱而生的隔膜发生在夫妻关系和母子关系之中。

《寒夜》里,树生和文宣并不是无爱的婚姻。虽然文宣懦弱、隐忍,但是树生是爱文宣的。她去银行当职员,贴补家用;深夜送文宣回家细心照顾他;极为关心文宣的病……可以说,文宣是树生在这个“家”中唯一爱的人,是她对这个家唯一的牵挂。即使到尾声,树生还能说出“只要对你有好处,我可以回来。”[8]然而她虽然爱文宣,却不能真正理解他,还一直伤害着他。树生一直用言语带给文宣打击,甚至说出“怪你有什么用?只怪我当初瞎了眼睛,”[9]这样刺伤文宣的话。她总是向文宣夸耀着自己的生命力,不消说言语,甚至是她本身对于文宣来说,都是一种夸耀:“她丰腴并且显得年轻而富有生命力。虽然她和他同岁,可是他看着自己单薄瘦弱的身子,和一颠一簸的走路姿势,还有他那疲乏的精神,他觉得她同他相差的地方太多,他们不像是同一个时代的人。”[10]她爱他,可是却不能真正理解他,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无心伤害。

而汪母为文宣奉献了一切,她的青春,她的时间,她的精力,甚至一把年纪在家里做老妈子也情愿。但是她也不能真正理解儿子。最大的不理解在于她对树生的态度。由于对媳妇的嫉妒与不满,汪母经常在文宣面前中伤树生,说出诸如“她一个月有几天在家?不是去找情人还有什么事!”这样的话。她自己是发泄了怒气,可是她没想到,从自己的母亲嘴里说出来对爱人中伤的话,对文宣来说是多么苦痛。文宣想说但没说出口的话是:“既然你爱我,为什么不也爱她呢?你知道我多么离不开她!”[11]

因为爱,树生和汪母一直在极力挽救文宣走向死亡,然而她们在中西医之间的有分歧,客观上延误了文宣的病情。她们更不会意识到,正是她们爱的隔膜,把文宣一步步推向了死亡。文宣其实是有生的可能的,如果他真的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树生的钱也能够支撑他去医院,然而他却消极待病。文宣勤勤恳恳地工作是为了家庭,支撑着活下去是因为爱。然而“家中人”却并不理解他,妻子和母亲的爱,给他带来的是沉重的負担,她们时时刻刻提醒他,他是病人这件事。“母亲的关心和妻的怜悯并不曾给他多大的安慰。母亲喜欢诉苦,妻老是向他夸耀丰富的生命力,和她的还未失去的青春。”[12]树生与文宣,本是一对有共同理想的亲密爱人,然而“他们睡在一起,心却隔得很远。”[13]汪母与文宣,孤儿寡母,本应心贴着心,却“两个人都有一种把话说尽的感觉。”[14]这种“爱的隔膜”比“恨的隔膜”更叫人痛心和无奈。即使治好了病,文宣面对的仍是有爱无理解的家庭,仍是一天天地苦熬,倒不如任凭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

三.家中人的隔膜——《寒夜》之寒的原因

无论《家》还是《寒夜》,都是围绕着“家”与“家中人”。《家》中的“家中人”充满了隔膜,《寒夜》也同样如此。黄子平在评价巴金《家》的时候,用了“不是我们从‘家中逃亡,而是我们将‘家从家中赶出”。在《寒夜》中则是充满隔膜的“家”将家中人一个个赶出,真正是“家破人亡”。

家是心灵的栖居之地,然而家并不都是充满了温暖与理解。毫无血缘,也非夫妻,只是法律上规定的家庭关系,诸如婆媳,最容易产生摩擦。这需要爱屋及乌,因为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伴侣去爱他(她)所爱的人。然而更需要学会的是去爱自己爱的人。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却产生隔膜,“他们彼此相爱,却又互相伤害。”让人唏嘘。这种是把爱看成单向度的,给自己所爱的人自己认为好的,而不是真正设身处地的站在自己所爱的人的角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己所欲”也不一定是他人想要的。

“巴金在创作中所要探讨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人与现实的关系,探索人世间合理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和体验提出人生里一些根本的问题。”[15]七十年前《寒夜》至今读来,仍旧能让读者感到压抑与寒冷,正是因为其反映出了普遍存在于家中人的隔膜。无论这种隔膜是因爱而生,因恨而生,都逼迫着家中人一个个离开家,导致了最终的家破人亡。家本应是温暖的,它更需要家中人彼此之间好好沟通,好好理解。否则,这种亲密关系中的隔膜会让“家”成为更让人心寒的“寒夜”。

参考文献

1.陈思广.新时期以来的《寒夜》接受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7):132-141.

2.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3.李存光.巴金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

4.郭运恒.论巴金小说《寒夜》中的隔膜主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3):162-165.

5.李丹宇.巴金《寒夜》研究新视角综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22-25.

6.巴金.巴金选集.(第六卷)第四病室 寒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注 释

[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2]李存光.巴金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455页

[3]郭运恒.论巴金小说《寒夜》中的隔膜主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3):162-165.

[4]李丹宇.巴金《寒夜》研究新视角综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22-25.

[5]巴金.巴金选集.(第六卷)第四病室寒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204页.

[6]同上,209页

[7]同上,229页

[8]同上,282页

[9]同上,176页

[10]同上

[11]巴金.巴金选集.(第六卷)第四病室 寒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176页

[12]同上

[13]同上,229页

[14]同上,247页

[15]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作者介绍:陈唯莹,武汉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2015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隔膜巴金
隔膜:供不应求价格拐点
不愿意让他们等我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电子“溢洪道”阻止锂电池着火
巴金的“不在意”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小巴金“认错”
世界最薄锂电池无纺隔膜技术诞生
非织造布隔膜:小应用 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