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把荒山变成创业舞台

2017-02-20唐余方

当代党员 2017年3期
关键词:南川荒山王明

唐余方

2004年,28岁的南川农民王明洪拥有了一座山。

这是一座荒山,王明洪几乎花了所有积蓄才把它流转过来。

靠着一双粗糙的农民的手,王明洪在山上开荒拓种,硬是把一座荒山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农业基地。

2016年12月,王明洪被农业部评为第三届“全国十佳农民”。

仍旧是用这双粗糙的手,王明洪在北京接过金灿灿的奖杯,捧回大红的荣誉证书。

12年一轮回,王明洪让一座荒山长出了“黄金”,又从这座山迈上一个舞台。

拓荒

——“创业就是一场看不到结果的冒险,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大胆尝试、善于思考、乐于总结,这些都是支撑我闯下去的勇气。”

2004年之前,王明洪一直在福建做小菜生意。

每天凌晨,王明洪就得蹬着三轮车出门进货。进完货,他还得拉着菜四处贩卖,直到卖完为止,一个月能跑坏3双鞋。

2003年腊月,王明洪回到家乡南川市(今南川区)木凉镇玉岩铺村10组。

在外打工的这些年,让王明洪多了一些别人没有的嗅觉。

看到村里的萝卜才卖几毛钱一斤,王明洪立即想到福建的萝卜批发价是每斤1-2元。

“价格悬殊这么大,为什么不自己种蔬菜批发到沿海呢?”王明洪在心里盘算着,“但是要种植蔬菜,就得有一大片地呀!”

这时,每天出门都会经过的一座荒山,吸引了王明洪的注意。

经过打听,这座荒山的流转承包费较低。

王明洪决定承包过来。

“这块地这么‘瘦,你拿去做什么?”村民们很是不解,但王明洪还是凭着一股冲劲,花了2.7万元将荒山承包了。

交完流转费用后,王明洪兜里只剩下3000元钱和一片200多亩的荒地。

接下来,王明洪和妻子吃住在山上,白天一边开荒一边种菜;晚上风呼呼地刮,用来挡风的塑料薄膜“啪啪”直响。

两人的努力并没有换来蔬菜良好的长势,相反,种下的蔬菜一天比一天蔫。

“你看你的菜‘病秧秧的,土壤太贫瘠,养分不够啊。”村里老农说,“这山以前是种茶树的,茶树能生长,果树也行,试试种果树吧。”

经过考察,王明洪来到重庆主城区一家果苗种植基地,老板给他推荐了一种市面上很少见的圆黄梨。

“这种梨的口感好,核小个头大。”老板坦言,“就是价格比普通苗子贵一倍,很多人都不敢尝试。”

“别人不敢,我敢。”经过再三思量,王明洪决定种圆黄梨。

“果树的经济效益高,从长远利益看,现在这苗子比其他的贵一倍,但它以后结的果子就不止贵一倍了。”王明洪说,他拿着四处借来的2万多元钱,买下7000多株圆黄梨幼苗,浩浩荡荡拉回山上。

循环

——“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好的经验得适时推广,错误的方式方法要及时舍弃,这是我创业方向日益精准的重要原因。”

没多久,光秃秃的荒山,就栽满了圆黄梨幼苗。

但果苗太小,整片山看上去仍是荒的。

王明洪时常走在地里,看到苗与苗之间的间距大,留的土地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等到果树挂果少说也得四五年,不能这样干等,这期间靠啥养活自己?”王明洪心里焦急万分。

农村素有林下种植传统。由于本就生活在农村,王明洪的脑袋里忽然闪过一个新鲜词——“以业养业”。

根据山地的土壤习性,王明洪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圆黄梨苗下试种花生、折耳根和西瓜。

通过林下种植,王明洪第一年就净赚了一两万元,他的心里第一次涌出一丝甜意。

见到成效后,次年,王明洪就将这种林下种植模式推广至整座山。

为了有效利用农作物收成后留下的茎叶,王明洪又买了500只鸡集中圈养在山上。

从此,王明洪每天多了一项工作——把地里的茎叶收集起来,抱回鸡圈喂鸡。

忙不过来的时候,有鸡溜出鸡圈,自个儿跑到地里吃菜。

“干脆把鸡全部放进地里散养。”王明洪琢磨着。

“你把鸡长期养在地里,会破坏土壤。”有村民道出了这个计划的“软肋”。

“鸡在地里可以吃菜,粪便又可以当肥料,但怎样才能不破坏土壤呢?”最后,王明洪找到了办法,“合理布局,在不同区域进行轮番限时放养。”

“地里的东西,只要肯利用,都能变废为宝。”王明洪说。

2012年,王明洪又将山里的沟渠、滩涂围起来,修了一口接近40亩的池塘,增加了水下养鱼、水上养鸭,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循环模式。

通过立体循环模式,这片荒山开始显出勃勃生机。

探路

——“地是不变的,但人的思维是多变的。做农业也要讲求创新,学会运用新技术,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如果用创新的方法去尝试,困难很可能就是一个转机。”

2014年12月,王明洪从山东菏泽引进了油用牡丹。这种既可食用、又可观赏、还可入药的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栽种之后,油用牡丹的出土部分仅有一支烟的高度。地里杂草生长速度极快,很快就将牡丹苗盖住了。

等到梅雨季节,人工已经很难将地里的杂草除去,王明洪从山东菏泽买回专用除草剂,一洒,杂草和牡丹苗全死了。

看着牡丹苗成片死亡,王明洪很心痛,但是周边零星存活的牡丹苗,又让他心生希望。

“只要有一株能生长,就证明不是生长环境的问题,而是管理出了问题。”王明洪又买回一批牡丹苗补种,日日观察。

一天,王明洪看到一块山上滚落的石头压住了牡丹苗,于是走上前,打算把石头移开。

搬起石头,王明洪眼前一亮。

“被石头压住的杂草全死了!”王明洪说。

就像牛顿被树上掉落的苹果吸引一样,王明洪也从这块石头上找到了灵感。

“可以采取物理除草的办法。”王明洪找来草木灰、枯草和稻壳做实验,将它们铺在杂草上。

试验结果显示,稻壳抑制杂草生长速度的效果最为明显。

于是,王明洪将这种成本极低、又容易采集到的稻壳盖在杂草上——杂草见不到阳光日渐枯死,牡丹苗得以茁壮成长。

目前,王明洪不仅成功发展起油用牡丹种苗培育基地,而且申请了国家油用牡丹种植除草技术专利。

引领

——“我家世代都是农民,我深知农民的艰辛。我用事倍功半的努力才走到今天,也想为农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

嗅觉灵敏的王明洪立即找到南川区农委咨询相关政策,注册了“蓝博源家庭农场”,成了南川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今,农场规模已从最初的200多亩扩大到400多亩,每年解决周边劳动力季节性务工500余人。

而在王明洪周围,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借鉴“蓝博源家庭农场”的模式,办起了家庭农场。

王明洪也不吝啬,每当有人来请教,他就将所得所学倾囊相授。

前不久,王明洪高票當选为玉岩铺村10组组长。这个脑袋灵光的农民,更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了。

针对农村土地零散、抗风险能力差、无法形成规模产业的问题,王明洪产生了一个“共产共享”的想法。

“我正在筹划成立一个股份制专业合作社,让全社每户村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方式入股,每户农民平均持股,吸引在家和返乡农民共同创业,带领社员共同致富。”王明洪说。

即便现在每年有着上百万元收入,王明洪和家人也从未搬离过这座山。

2017年1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王明洪“打”下的这座山上。

在这里,早已看不到一点蛮荒。

满山的鸡鸣,满山的果树,王明洪两岁多的儿子也在满山跑。

夫妻俩希望,儿子能在这山间慢慢长大,就如这满山花果一般。

猜你喜欢

南川荒山王明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走过318
“看不见”的王明华
大南川流域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分析
福安八斗村:扶贫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
SOLUTIONS TO NON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A GRADIENT∗
小猴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