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裸考”之疑

2017-02-20曹周天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参加考试归因试题

曹周天

“裸考”是当下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术语,其大意是指在未有复习的情况下参加考试。很多学生将“裸考”当作一种备考状态,并身体力行,但从考试本身的内涵及过程来看,“裸考”是否能当作一种备考状态或者策略还有待商榷。

考试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在接受这次评价时所需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温习回顾前一阶段学习的内容,然后轻装上阵,参加考试。考后,根据个人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式。这便是一般考试的前后经过。细究这一经过,我们可以将学生参加一次考试的过程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首先,学生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系统认真的学习,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并能较为清晰与牢固地掌握。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不直接指向考试,其重心是力求高效扎实地完成指定的学习内容。

其次,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在某一时刻,他接到了某日参加考试的通知,于是他的学习状态开始由一般的掌握知识逐渐转变为为迎考而复习。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思想及学习目标产生了变化,而且具体的学习方式及对策也会为适应考试而做出调整。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们大多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充分复习,在考试中有好的表现。

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真正的考验到来了——走进考场,可视为第三个阶段。考试是一次思维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学生面对一道道试题,要能够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及技能,准确熟练地予以解答。由于试题的数量和难度是根据一个合格学生所应具备的水平设计的,因此每道题解答所需的知识及解题所耗时间都有严格规定。为了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学生都会绞尽脑汁、竭尽全力,充分思考每一道题。然而,在这样时间固定、试题固定的考试中,不可能所有试题的各方面设计都符合每个学生的能力,因此,那些掌握得较为熟练且准备充分的学生往往就会获得高分,而那些思维速度较快且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就不会在考试中有出色的表现。以上这三个阶段大致勾勒出了考试过程的轮廓。

基于以上的对于考试一般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考试是在基于一段时间的学习及复习之上而进行的一次教学评价活动。既然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考试包括学习及复习的过程,那么“裸考”所主张的在没有复习准备的情况下参加考试这一行为又怎么能站得住脚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裸考”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备考状态。

就“裸考”提法出现的由来而言,也跟考试备考的概念并无多大关联,“裸考”更多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对考试的错误认知,以及缺乏应考自信,企图规避失败的逃避心理。

首先,提出者缺乏对考试内涵的理解。正如前文所述,考试应分为三个阶段,而“裸考”提出者只是将视线投放在考试的复习准备阶段,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审视整个考试过程,其实任何一个学生自从踏进学校的一刻起,他就已经进入了考试评价体系之中,至于后面的“裸考”则完全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在现实中已无法实现了。

其次,提出者对自己现有的知識储备信心不足。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喊出“裸考”口号的人中没有不参加考试的,大多数“裸考”者在内心并未对即将参加的考试失去信心,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既然是尝试,那就是说“裸考”者对考试的内容还是有所了解的。试想,如果让一个小学生参加博士入学考试,那能算考试吗?小学生现在的知识无法用于解答博士入学所考试的内容。尽管小学生如果得知了当下流行的“裸考”这个词,他也许也会说:“我去裸考。”无知而无畏。然而我们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就会清楚地看到,既然这样的方式都不能算是考试,那还谈得上“裸考”吗?因此,“裸考”者绝不是对考试内容一无所知,他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必定有所知晓。学生平时的学习投入程度及效果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各人的备考感受、复习的充分程度也会有不同,而这当中,本身知识储备水平不高、复习又不充分的人自然就处在焦虑与彷徨之中了。此时,“裸考”一词的提出为他们分解了焦虑,他们在虚幻中认为自己并未为考试做充分的准备,而把即将到来的考试当做一次游戏,碰碰运气。我们认为,如果“裸考”者是抱有这样的想法轻装上阵,从容应考,那“裸考”这一说法的确起到了较好的缓解考试压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最后,提出者试图规避失败。在这一群呼喊“裸考”者中混杂着一些投机者,他们实则没有复习准备,却借用“裸考”这个流行语,试图遮掩个人的知识及能力水平真相。这类人所称的“裸考”在道理上说不清,行动起来也很困难。这一类人熟练地运用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将个人因素全部推开。这样一来,如果考好了,则说试卷容易,或者说运气好;如果考砸了,就很坦然地说是“裸考”的,没有准备,很轻松就完事了。其实这样运用归因理论的确是一种巧妙且有说服力的方式,但如果从真正谋求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在短期试图缓解心理压力的归因方式,究竟能从实质上带给使用者多少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呢?

当下流行的“裸考”提法,无论是概念的界定,还是实际的操作实施,都跟考试备考相去甚远。

首先,无法界定。既然要参加考试,必定要有所准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前文对考试的细分论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考试实质上包含三个阶段,即学习——复习——应考。基于这样的认识,所谓的为准备而参加的考试则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考试,因为这里所说的考试只包含了真正考试的最后一个阶段——应考。难道说“应考”就与“考试”对等吗?答案当然不是。那些把“裸考”理解为一种新型备考方略的人显然没有理解唯物辩证法中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论。

其次,难以操作。从上一个困惑的逻辑出发,我们看到崇尚“裸考”的人将未进行考前准备视为一种备考状态。在他们看来以一种无准备的状态轻装上阵定能有好的发挥。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难道仅仅是考前复习的准备是一种准备吗?之前的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深的学习不是一种准备吗?绝对不是。准确地说,从开始学习某一阶段知识开始,就在为接受一次教学评价——考试而做着准备,只不过那时候为考试而做的准备还处于“潜伏”的状态,并没有成为学习的核心目标。

本文分析考试内涵及“裸考”这一提法的产生原因,其目的并在不于指责“裸考”一说,而是希望广大学生能从这些论述中更深层地理解考试这一教学评价方式,端正学习态度、明确目标,采用适当的方式,丢下思想的包袱,自信应考,从而真正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与精彩。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参加考试归因试题
谢谢惠顾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印尼·泗水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科举考试”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尊严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