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元小说叙事策略

2017-02-17庞世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期
关键词:叙事

庞世超

摘 要:约翰·福尔斯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坛上具有创新意义的小说家,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因其实验性的叙事手法也被称为“元小说”的典范之作,赢得了极高的评论。文章拟从元小说的理论入手,结合文本,分析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叙事策略上的技巧。

关键词:元小说 《法国中尉的女人》 叙事 虚构性

引言

约翰·福尔斯(John﹒Fowles,1926-2005)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被视为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文坛中脱颖而出的一颗明星,在小说创作手法上极具创新精神,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评论家和研究者关注的中心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其中,影响最大、受到关注最多的当属他1969年创作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认为是英国“第一部后现代小说”。独特的文本风格和实验性的结构使得《法国中尉的女人》被文论家们称为元小说文本,小说中元小说技巧的独特运用开创了英国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元小说(Meta-fiction)一词来源于语言学家赫尔姆斯·列夫(Hermes Leff)提出的元语言(Meta-language)的概念。斯坦利·福格尔(Stanley Vogel)将元小说解释为:“元小说是在小说本身内部探讨小说理论。元小说作家刻意于文学结构的诸方面:语言、情节和人物创作,艺术家与特点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等。”在这种小说中,作者往往身兼叙述者、主人公和作者等多重身份,经常自由出入作品,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等发表评论。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有利地回击了约翰·巴思在“枯竭的文学”一文中认为当今小说已经黔驴技穷的那种悲观论调(李丹,2010)。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实践了纯熟的后现代写作技巧,使作品呈现出典型的“元小说”特征。“很明显,这不是一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而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洛奇,1998)即“元小说”。

一、戏仿

伊恩·瓦特(Ian﹒Watt)认为:“戏拟是一种文学模仿形式,它保留了原有的作品的形式和風格,却用截然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去代替原作品。模仿者尽可能细密地在风格、措辞、韵律、节奏和词汇上,对原作品中的传统写作方法进行模仿。”(Lanw,1969)《法国中尉的女人》以十九世纪的英国小镇莱姆里季斯为背景,当时的风土人情、环境风貌、政治生活都有鲜活的描摹,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他正在按照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小说的要求和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小说的创作手法创作这部小说,坦白了戏仿手法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使用。

作者约翰·福尔斯生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许多英美评论家称赞《法国中尉的女人》为“维多利亚时代任何作家都写不出来的一部维多利亚小说”。读者在阅读小说1至12章时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这部小说是出自维多利亚时期的某位作家之手。因为作品中对当时的语言、环境、风俗、着装、礼仪等的描述和论述之微妙、精准让人惊叹,读者很自然地就会认为小说的历史背景就是维多利亚时期,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当时的某个小镇。实际上,作者这里是用了戏仿这一独特的手法重塑了维多利亚时代这一历史背景。《法国中尉的女人》正是用了这一手法对19世纪英国小说的风格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模仿,才让读者有了真实的历史背景的错觉。

除了戏仿传统小说家的叙述风格,福尔斯还模仿了传统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全知视角的特点是全知叙述者既说又看,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观察事件,可以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偶尔借用人物的内视角或佯装旁观者。这种视角模式不受任何限制,叙述视点可以任意转移,超越时空、知晓古今,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在小说前12章里,叙述者不仅从容自信地介绍小镇上人物的特点,而且还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某些人物的所作所为,例如,一向对待仆人十分苛刻的波尔坦尼太太得知仆人米利晕倒两次无法再干活时,向萨拉征求意见后同意让米利休息并为她请来医生,于是作者这样写道:“最稀有的宽恕之花终于在马尔巴勒宅邸获得了并不牢靠的立足之地。”[1]全知的叙述者有时也会走入人物的内心,直接陈述人物的内心感受,让读者也完全信任这种刻画,对小说中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戏仿本身在效仿的同时就具有对小说创作的反思,戏仿的目的便是借助前文本迸发出更激烈的艺术光芒,具有后现代主义挑战传统权威的特点。

二、拼贴

除了戏仿,作者还用了拼贴的手法来构造、丰富小说世界。在20世纪,拼贴作为一种写作技法,流行于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主要是通过章首引文和脚注来表现拼贴的。

翻开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章都是以一至两段的引文来展开的。而这些引文也可以说是维多利亚时期重要作家、重要文献的大盘点,从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到简.奥斯丁、马修·阿诺德、勒士利·斯蒂芬的作品,从威廉·巴恩、丁尼生、A·H·克勒夫等人的诗集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若干片段,从E·罗伊斯顿·派克撰写的《维多利亚黄金时代人文资料》到《儿童雇佣委员会报告》和西部地区的民谣、札记等,引文材料五色杂陈、各种各样,营造出浓浓的19世纪风味,俨然一部19世纪的百科全书。这些史料的引用为小说主要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一种历史真实感。

此外,这些引文看似和小说内容没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作者是有着一定目的的。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其实每章前面的引文对整章的内容都有着暗示性的作用,暗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在第1章中作者引用了哈代《迷》中的一段:“极目向西眺望,越过彼处海洋,不管和风恶风,她总站在那方,心中满怀希望;她的眼睛,始终凝视海外一方,别处似永不能有此魅力奉上。”[2]哈代《谜》中的那个“她”与第1章中描述的神秘女郎萨拉的形象和行为不谋而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章首引文的使用不仅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且也扩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丰富了小说世界,让读者在这样的真实文献的带领下更愿意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三、露迹

露迹即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主动将小说的虚构本质暴露出来,在文本中直接将叙事中叙述者的叙事行为痕迹展现在读者面前,坦白小说的虚构本质,在文本中与读者探讨小说的创作手法或者反思自己的小说创作。为了达到揭穿小说虚构本质的目的,露迹在元小说文本中的使用最为频繁。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露迹的使用较多的是不时打断叙事话语,在文本中插入叙述者的认知和意见,对文本中塑造的人物或者对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安排发表看法,再者就是就小说的创作技巧发表看法和见解。文中还有大量的探讨小说写作技巧的片段,讨论小说的情节安排与构思。小说第13章,“也许你认为,一个小说家只要拉对了线,他的傀儡就能表演得活灵活现,如果你提出要求,他们还能对自己的动机和意图进行彻底的分析。在本阶段(第十三章——展现萨拉的真实思想状态),我打算讲出一切——或者具有重要性的一切”[3],这里作者将自己对于小说的情节安排与进程袒露给读者。这一章中作者更是亲自打破了在之前十二章还略具真实感的小说世界,直陈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只存在于作者本人的想象和脑海之中。福尔斯写到“你可能会认为,小说家总是事先制定好工作计划,第一章所预见的未来,到了第十三章不可避免地必定成为现实”[4]。“我们希望创造出尽可能真实的世界,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世界,也不是过去的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的那个世界”[5],福尔斯认为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世界与小说的创造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小说的创造者并不是小说的上帝,作家事先做好计划并按照其计划来描述和刻画的文本世界必然是没有活力的、僵死的。而这个被作者人为打破的、在之前貌似真实的世界,在被打破之后,故事中的人物则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真实,而且这种新的真实更具可信度,“这种真实不会比我刚打破的那种现实不真实,也不会比它更真实……我发现这种新的现实(或者非现实)更令人信服”[6]。打破试图模仿客观世界的文本真实之外,赋予文本中的人物以自由,让其自由行动,也是福尔斯倡导的小说创作原则。叙述者对小说中人物自由的认识是,当小说中的人物挣脱作者对他们的掌控,具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时,才标示着作品中的人物具有了鲜活的生命。

露迹的使用将虚构文本的全过程如实展现,打破了传统小说力求逼真地再现现实世界充当社会的镜子的徒劳,同时也彻底打破了读者一贯以传统小说为基础培养成的对小说的期待视野,给读者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去思考文本之于现实世界的意义。

四、多重结尾

《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形式上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它的多個结尾。十九世纪小说结局的流变是一个由喜剧逐渐转向悲剧和开放性结局的过程。福尔斯认为,现实的生活是跳跃而多变的,并非如传统小说所反映出的那样稳定、单一,因此元小说就是要生动地将真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展示出来。《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为这部小说安排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作者放弃了对文本中人物和情节的绝对控制,使小说呈现出了一种开放的状态。第一个结局是查尔斯收到莎拉的信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了一个绅士正统的归宿:与布商的女儿欧内斯蒂娜成婚,不得自己继承的遗产逼得他走上经商的道路,然后与欧内斯蒂娜终其一生。小说中的人物各得其所。这个结局是对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结局的戏仿,是叙述者口中的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结局”,紧接着叙述者对这个结局也进行了否定,称这个结尾是查尔斯在火车上想象的。在否定上述的传统结局之后,新的结尾继续展开。查尔斯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信上的地址找到了莎拉并与她发生了关系。但查尔斯很快发现其实莎拉还是个处女,她之前所说的都是谎话,经过一番争执两人不欢而散。负气离开的查尔斯经过痛苦的思考后决定跟未婚妻解除婚约跟莎拉在一起。但莎拉此刻已经离开。二十个月的游历漂泊之后,查尔斯最终找到萨拉的时候,但她已然是一个全新的新女性形象,在查尔斯见到他和萨拉的女儿后,查尔斯和萨拉之间的矛盾化解,收获了大团圆的结局。第三个结局是查尔斯与萨拉重逢后,发生一番激烈的争执,已经有了自己新生活的萨拉为了继续追求自身的独立和完整,拒绝跟查尔斯离开,悲愤离开的查尔斯虽然再次失去了萨拉,但是开始重新思考人生,面对生活,自此查尔斯在历经众多磨难之后终于找到了从未在自己身上存在过的自信,走上了追寻自由的道路。

这个结局符合存在主义式的终极自由和选择。多重结尾打破了传统小说叙事的连贯性和整一性,更是解构了小说叙事的真实性,小说不再遵循传统小说中严密的故事发展线索“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小说的结局不再是一个确定的句号,它甚至可以有不止一个结局,彻底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自由思考和理性抉择的机会,提供了一种双向互动的机会,将读者从僵死的强制性文本中解放出来,让读者也参与到了文本的创造中。多重结尾更是彻底暴露了小说的虚构性,体现了福尔斯奉行的小说家的第一原则是自由而不是权威的宗旨。

结语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兼具传统小说的特点和后现代现实小说特点的经典之作,元小说手法的使用为陷入解困和枯竭困境的小说创作指引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有益道路,元小说的创作手法是对其叙事艺术的解读,这部作品值得我们继续挖掘的地方依然还有很多,激励我们在对后现代小说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注释:

[1]陈安全译,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2]陈安全译,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陈安全译,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4]陈安全译,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5]陈安全译,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6]陈安全译,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参考文献:

[1]李丹.从“历史编撰元小说”的角度看《法国中尉的女人》[J].外国文学研究,2010,(2):90.

[2]王峻岩译,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3]LAN W.Review of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1969:75.

[4]Salami,Mahmoud.John FowlesFiction and the Poeticsof Postmodernism[M].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92,p108-9

[5]Palmer,William.The Fiction of john Fowles[M].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Press,1974,p4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1996.Humanities,1998,3.

[6]方凡.威廉·加斯元小说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任红红.后现代小说的多元建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形式研究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

猜你喜欢

叙事
浅谈《红楼梦》叙事风格的特色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美学分析
主旋律影片《开罗宣言》叙事分析
满族说部中的英雄叙事模式
《叫我第一名》的叙事风格探析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