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银行的春天

2017-02-17

中关村 2017年1期
关键词:银行金融

时 间 2016年12月15日

地 点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主 办 微金融50人论坛、中关村杂志社、新华网

主 持 人 张闻素(中国中小企业银行原筹备组股东办主任、凤凰岭观山论坛发起人)

整 理 马文良(《中关村》杂志 记者)

论坛缘起:

微金融、新经济、大未来——2016中国微金融峰会于12月14日—1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由“微金融50人论坛”联合30家各界机构共同主办的本次峰会,展现出“政、产、学、研”多领域深度融合、金融与科技的跨界融合等多个亮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本次峰会邀请到了100+走在理论前沿的重量级学者和来自实践锋线的企业领军者,分享wefinance最前沿理论和实践,同时得到了全国50家权威媒体的现场支持。

本次峰会分由开幕式论坛+8个平行主题论坛组成,以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学术精神,探讨微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课题,洞察新常态下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启迪真知灼见和未来思想,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峰会主要围绕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互联网+资本市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数字金融时代的安全、风险与监管”、“中国区块链发展高峰论坛”、“中国云计算与大数据高峰论坛”、“科技+时代银行变与不变”、“Fintech+资产证券化”、“民营银行的春天——凤凰岭观山论坛”等多个主题议题进行探讨,100+业内专家将用精彩的主题演讲发布研究成果、碰撞最新思想。

以下是由微金融50人论坛、中关村杂志社和新华网共同主办“民营银行的春天——凤凰岭观山论坛”嘉宾演讲内容精粹。

未来中国金融的核心力量

我特别支持民营银行,它是中国金融界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中国银行组织来讲,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發挥作用,只有把民营银行发展起来才能在一段时间内刷新中国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前景是“细胞金融”,细胞微小但是它生发的力量非常大,发展起来小的细胞会很活跃,变化多端。国内民营银行的现状怎么样?第一批批准了五家民营银行,现在又要批准六家民营银行,但是实际上现在有一家民营银行开业了,加上原来开业的五家就是有六家开业的民营银行。已经开业了的六家民营银行资产是多少?截止到2016年3月份是1329.3亿元,这相当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支行那么大小。

民营银行有什么特点?我总结了一下,一是资本自筹,二是风险自担,三是倒闭自负,四是自主经营。民营银行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创新性很强,民营银行都是找自己擅长的业务板块,另外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有天然的结合优势,在线上这一块特别活跃。

民营银行在成本方面是很有优势的,它不会把自己搞的很大。我觉得将来国有银行改革空间很大。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做的不够,民营银行恰恰是普惠金融部的顶尖机构,每一个民营银行它的经营方向都是很普惠的,是受到市场欢迎的,因此我说这一点很重要,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有好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支持民营银行发展的原因。

民营银行前景无限广阔

《中关村》杂志是2003年初创刊的,现在已经是十三年了,承蒙各位的支持,我们杂志社走得还算平稳。《中关村》杂志面向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全国高新自主企业,设置有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版块,金融是经济版块很重要的一部分。

着力于民营银行和金融的“凤凰岭观山论坛”,是我们《中关村》杂志2015年创办的,已举办了4次,发展良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关村有很多中小企业,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我们科技创新创业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现在第一批已经有5家民营银行诞生,中关村银行以及更多的民营银行也正在积极筹备孕育中,无论是瞪羚企业,还是独角兽企业,都需要金融的支持。应该说,民营银行在机制、理念、运营上都有先天优势,前景无限广阔。

用创新的模式填补商业银行不足

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从2003年不到30万亿的资产到现在220万亿的资产,数量很多,整个行业的规模也已经非常的庞大。同时,整个行业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过去几年整个银行业净息差水平在迅速缩短,第一个原因是利率的市场化,第二个利率市场化下行叠加的市场,今年银行利差增长速度是尤其的快,日子不好过。

我们要成立更多的新银行,不是说新银行没有前景,肯定是有前景,只不过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新银行对它的预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和我们原来的银行都会有所差异。从定位上来讲,我觉得民营银行要颠覆现有的传统银行或者改变现有的结构是比较难的,而且我们目的也不是要想要彻底改变它的结构,而是用新的模式去填补我们传统的不足,通过一些创新的方式去为整个银行业做一些改变,更多的是合作者和补充者的角色。

第二个定位是它的业务模式。互联网银行有很多创新,现有银行在新的互联网银行的模式下面,实际上平台净资产是比较多,它资金周转并不是很好,它的收益率比销售银行更高,但是它不是像传统银行那样买入公司,那这个模式估值比传统要好一些,这个从理念上更容易比传统银行做出调整。

公司治理这一方面我觉得民营银行的公司应该是相对比较有效,而且它的激励机制受的管理比较少,客户对象弥补我们现有的银行不能覆盖的,现在小微和零售目前把握得还是比较好。最后一个方向我觉得是产融结合,中国以前的产融结合一直是调研,银行持有产业,产业持有银行都是管理得非常严格的一件事情。

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到银行领域当中,那么通过金融实体的行业之间更好的结合,一些产业链或者生态供应链等,包括那几家互联网银行都是在现有的一些产业链上或者一些生态上面的银行服务,它的发展程度比我们传统银行要更好一些,这个也是我们好的探索的方向,是信贷的一个方向。

“普惠金融”绝非“普通金融”

中国要在2020年基本解决脱贫问题,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特别高的标准。农村金融既要为现代农业服务,也要为低端农户服务,要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还要有保险等等,但是从我国银行的角度来看,怎么能够把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的做法借鉴过来并创造性的发展,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我最近在微信上看到国内学者的一篇文章说,孟加拉乡村银行已不是普惠金融而是普通金融,穷人不再是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我的回答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此,我与此文的作者做一个探讨,也算是百家争鸣吧。孟加拉乡村银行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做的事是:传统银行不服务的低收入和贫困群体一直并仍然是乡村银行的服务主体,也就是初心不改。它现在的有效客户数是8800多万,其中约有1%的乞丐。那篇文章提出的论据是它单笔贷款规模不断的上升,利润更高。关于利润率问题,尤努斯有个观点。他认为,帮助穷人的贷款的利润率应低于10%,这是绿灯区,超过10%到15%,是黄灯区,到了15%以上,是红灯区,就属于你在剥削穷人,如果你超过了15%就是典型的高利贷。他鼓励的是不超过10%,但是他所领导的乡村银行实际上不到10%,所以没有偏离服务穷人,没有追求高利润。说它追求利润这些说法完全没有道理,当然在小额信贷界也有人主张可以是高利贷,可以是高利润,但是乡村银行说你要想当高利润,你可以跟中产阶级去做,对穷人不可以高利贷,不可以高利润。

现在我们央行领导有个说法,什么是普惠金融?保本微利和可持续发展,不是搞高利润的商业银行那套做法,也不是靠政府补贴,这叫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指的是保本微利可持续帮助弱势群体。

那篇文章提出的论据还说,将小组贷款变成个人贷款,这就变成了好像不是普惠金融。其实这个论据是没有意义的。是否是小组贷款或个人贷款不是区分是不是普惠金融的标准或依据,各地各国的文化不一样,差异比较大和额度比较大的客户常常会用个体贷款的方法,实际上孟加拉既有小組也有个人借贷方式,这是一件符合发展的规律的事情。

说乡村银行已经从普惠金融变成普通金融,这种结论是错误的。现在从孟加拉的经验看,乡村银行现在不仅有存贷业务服务,它还做保险服务,对穷人的保险,提供多样化和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方式,从它覆盖的广度(规模)和它的深度(贫困程度)方面都是越来越发展,越来越突出,它并没有放弃和背叛它的宗旨和需求。恰恰相反,它原来是普惠金融先锋引路人和旗帜,现在它仍然在不断的创新改革,仍然是这方面的灯塔。

我们中国应该认真的反思是不是也应该产生这样的银行,而且有我们自己的创造。我们现在实际上也有一些公益性可持续发展小贷组织和机构,像中和农信也做到了40亿元的贷款余额,30多万的客户,也就是说单笔贷款是一万多元。这些机构在努力的做这一块,可是从正规银行的角度没有孟加拉那样的“穷人银行”,所以我觉得这些事情是我提出的我们现在谈论的发展民营银行问题时,要发展所谓另类的民营银行的事情,这是我谈的孟加拉和我国的另类的银行问题,请大家来探讨思考这个问题。

德国的IPC技术如何扎根中国?

经过初期的可行性调研后,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主导下,IPC开发了国开行的微贷项目,向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咨询服务。2008年这个项目结束后,IPC开始和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合作。目前为止,我们在中国已经和35家金融机构合作了50个项目,有很多公司在这个领域应用了IPC的技术。

正因为在这个领域积累的经验,IPC有信心说我们的微贷技术是适合中国市场的,而且通过和中国客户的合作,我们在此期间也调整发展了我们的技术。从事小微信贷业务会面临很多挑战,这些小微客户不稳定,没有抵押物,缺乏正式可信的财务报表,也没有好的担保人覆盖风险,因为这个客户无法提供这些,所以对银行而言要了解到客户相关的信息比较困难,而且成本高。这正是小微信贷业务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何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判断一家小微企业的真实情况和风险,并且这样做的成本又不能太高。

IPC技术的目标就是克服这个挑战,帮助银行以高效的可负担的方式获取必要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IPC技术的核心是真正了解你的客户。IPC的流程是高度标准化的,在我们的技术当中现在流程化分为若干步骤,有职责界定,有非常清晰的角色,比如客户经理、后台风险分析专员、主管来帮助降低风险,当然银行的业务中风险控制和运转效率都有一定的侧重和取舍,IPC的现代流程设计可以根据银行的偏好,侧重于风险控制或者侧重于提高效率。

另外IPC的技术强调人员培训,让员工通过和小微客户沟通收集到必要的信息,其中一个关键部分就是调查在客户的现场收集客户的信息,经常通过交叉检验来验证不同来源信息的准确度。IPC技术中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在放款前和放款后和小微客户定期沟通做监控来帮助控制信贷风险。

目前IPC和中国一家主要的农商行合作一个项目,不仅调查分析新的小贷客户,也调查老客户。IPC的方法让这家银行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客户,对那些老客户缩减风险,对那些之外的人发展成为新客户。因此我们相信IPC的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建立新的贷款组合,也能够让他们了解存量贷款风险和机会。

圆桌对话(第1轮)

主持:张闻素(中国中小企业银行原筹备组股东办主任、凤凰岭观山论坛发起人)

主题:我们为什么要踊跃参与民营银行筹建?

观点: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民营银行?

彭子杰(德国罗兰贝格、德勤原全球金融合伙人)

今天大家提出了三个问题我觉得是比较有趣的:第一个是国内我们银行是太多还是太少?第二是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民营银行,我们怎么去做?第三个问题就是民营银行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

我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刚才大家看到一些数据说的国内有四千多家银行,这个是不是真的太多呢?我的回答是“0”,我觉得是“一家也没有”,不存在银行“太多”的情况。我们老是说要“以客户为中心”,就从这个角度看银行是否“太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银行开账户,办外汇业务,即使是很小的业务,会花大家多少时间?没有我们理想中的银行。

第二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银行?三年前政策刚出台,有企业找我希望办一家“理想中的银行”,我就把那个真的很理想的银行与外资银行对标。说实话,我觉得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表现不是太好,是从业务方面来看的。因为我们国有银行本身就非常大,国有五大行加起来的市场份额就60%多以上,即使过去几年五大行的市场占有的比率在下降,但是还是非常高的,而外资银行加起来的话才差不多2%而已。但大家看到,从管理方面、客户满意度方面,其实外资银行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第二个问题可能就是我希望以外资银行那种管理的效率,做我们民营银行的对标。外资银行的业绩不是说做得不好,而是说很多环境因素。但民营银行就没有这个问题,民营银行若有那个管理水平的话,其实就可以做的非常好,不到5到10年肯定可以与主要的银行的业务竞争!

第三个问题到底民营银行怎么才会成功?我觉得是管理,例如刚才提到的IPC就是很好的管理手段。我相信風险管理等各方面管理的压力也是非常大,我们怎么去改善怎么去追得上管理的水平也是非常重要。还有一点,我觉得是比较有意思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就是他们的高管其实很多都政府主导、不是市场化委任的;还有从工资方面过去几年他们的工资水平降下来了,其实这个真的是没道理的,不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民营银行没有这些约制,我们可以很自由、市场化的收取一些真正的人才,这直接影响民营银行的成功。

民营银行发展要选好定位

邓智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创新创业办公室主任)

中国有句古话:“水利万物而不争,而莫之能与争。”说水看起来与世无争,但是最终谁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我们民营银行发展,我希望也能有这种水一样的理念和追求!

克强总理提到,双创不仅事关人类福祉,也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尊严。我们怎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周边的资源和环境更好的服务我们发展?民营银行,我想无疑应是我们双创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我们民营银行不要过多想着怎么赚钱,要多想想怎么跟别人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扎扎实实做好细节,做好贴心服务,降低成本,那些豪华的装修,冗杂的审批及监管,要尽量去除,要简洁高效,真正让利于民,我们民营银行的发展,其实也是在双创,双创做好很不容易,但正是因为它的不容易才有价值,才值得我们去做。当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选好定位非常关键,要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找准自己的差异和特色,脚踏实地造福民众。我想,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谓民营银行的春天。

民营银行多元化的空间基础

徐勤 (BCG波士顿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课题负责人)

金融行业一直是波士顿咨询非常重要的领域,金融行业带来的收入在整体收入中占比差不多是20%-30%。今天讨论整个民营银行生存的根源,我们是有足够的视野来回答这个问题。过去多年中波士顿咨询给五大国有银行、领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最优秀的城商行提供过专业咨询服务,此外,我们也协助已经成立的六家民营银行中的两家在申请牌照和规划业务。

在如此经验之上我们看民营银行的发展空间基础,我认为是三个原因:首先,中国的金融体系应该是多层次金融体系,在与全球那么多的金融机构合作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一句非常容易懂的话——“什么样的体量金融机构服务什么样体量的客户”。我们看国有五大行主要的客户,再比较现在的民营银行甚至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客户,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客户的结构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些客户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中国很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很多是没有被满足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背后需要多元化的银行体系去支撑。

其次,目前已经开业的六家民营银行各自采取的业务模式是对现有的资源配置体系的有效补充的资源配置。

我们看到的另外的一点是民营银行往往是金融创新的试点或前沿阵地。很多在传统体系内所不能运作的内容比如说新业务模式等,都可能在民营银行的这块土壤里做实验。新生代银行可以更容易地在传统IT系统和运营网点的基础之研发新技术。以这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民营银行的出现是有其基础的。

IT技术以及从量到质的精细化管理

陈童(德国IPC中国区技术总监)

我个人2007年参与IPC项目咨询,今天的发言更多是基于IPC与金融机构合作过程当中我们的一些思考。今年是IPC进入中国的第12年,2004年受世界银行的邀请来到中国,向商业银行引入服务于中小微特别是微贷客户群体的技术。到今天为止该技术已经得到一些认可,就像主持人说的可能也受到了些关注。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如何踊跃的去筹建,比如筹建之前首先要思考需要筹建什么样的银行,竞争优势、市场定位、细分市场、行销策略等。在银行客户方面,刚才我同事也曾讲到我们在服务金融机构过程当中发现有两个趋势两种做法,一种是重质,一种是重量,重量是在最短的时间里破量且怎么把客户做得越多越好,重质是怎么把握住这些核心客户或者说单个客户在银行所创造的价值。这两个做法其实都需要一些前提,比如比较多的基础设施,不管是线上线下需要有大量的网点去支持,也需要很多的人。如果做质需要的前提就应当以技术为核心,IT系统或CRM系统,需要比较庞大的后台来分析客户行为模式、潜在价值创造,同时更还要有渠道收集到数据。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解决信息不对称性是非常关键的,保证收集到的信息正确的、完整的。

所以,不管从做质也好做量也好,都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我们看到很多金融机构从做量逐渐转化到做质的过程,这是我们非常欢迎的,我们鼓励大家往深度考虑。这两个方面不管怎么重点去做,在市场定位和战略发展既定的前提下,核心还是做精细化管理。

社会资源再分配及民营银行的普惠与风险

刘毅(德州银行微小企业部总经理)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代表,首先是欢迎资本主体进入到银行领域,银行本身的金融功能决定了它是社会职能再分配以及市场上的无形一只手。银行拥有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权利,但是同时也有风险。因为资源配置不当有可能引发声誉风险、资金资本风险等。我2007年进入金融业,记得当时第一次见到杜(晓山)老师非常受启发,在普惠金融领域之中选择微型金融,在从业过程中渐渐体会到银行不仅要做商业价值,更要注重社会责任,希望资本进入银行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责任问题。

大数据云计算科技是民营银行的重要支点

徐晓鸥(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专家)

我本人在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都做过,确实感受到这些银行服务体制机制、服务对象等方面实际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总理提到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过程中银行好像离这个越来越远。刚才前面几位专家谈到民营银行的定位,我想民营银行发展的机遇要抓住双创的机遇,我也曾经参与过民营银行发起的前期工作,所以认为民营银行定位很重要,要找準方向,侧重于哪些业务方面和领域。已经开业的几家民营银行起到了示范效应,他们的共性是科技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一些做法。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他们主要依靠大数据对客户进行分类分析、信用评估、后台模型计算并依据制定风控措施,这些是传统银行所不具备的。传统银行前台有大批客户经理,中台有至少三个层次的风控管理,后台也有比较强大的监控监督和财务运等庞大团队,一笔贷款的流程需要很长周期,就成本而言怎么能够和民营银行比较呢?他们基本上就是点几下鼠标,三四天百万的贷款就下来了,传统银行如果是百万贷款不走一个月流程基本是下不来的,这就是新型民营银行在技术方面的巨大优势。所以,民营银行第一要用科技做法,第二要找好定位,现在很多投融资服务平台对于民营银行可能会是很好的支点。

圆桌对话(第2轮)

主持:曾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主题:他们如何成为银行领域的后起之秀?

新常态与低增速是民营银行发展的重要土壤

张春子(中信银行总行研究规划部原总经理)

这个论坛我觉得也是非常好,民营银行的春天,是民营银行到了一个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银行业从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体制内产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其实是第一批在原有组织之外成立的,虽然不叫民营银行但具有民营机制的某些特性,而且现在这些银行发展得都不错,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很大贡献。

为什么中国银行业已经有四千多家、四百多万从业人员、21万家网点、利润全行业一年近两万亿,当然不良率也有两万多亿,这么多不良率为什么还要成立民营银行?我觉得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需要。如果说过去银行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贡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提供很多创新动力,那么在新阶段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或者是经济进入一个相对低增长速度的阶段,那么中国的发展需要用新的动力,新的机制,新的刺激力量,这些我个人感觉就是民营银行发展的重要土壤。民营银行总体来讲已开来和行将开业共有11家,还有一百多家排队准备成立,我觉得这其实应该说是对未来的发展、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要。民营银行未来应该怎么发展?靠过去的验验不行,也不能说拷贝国有银行发展道路,还是要有新的发展思路。个人感觉应该是跳出现有传统银行模式,利用现在这种金融开放改革,特别是金融科技大发展这种背景来走一个新的一个中小型银行的发展道路。第一阶段是成立之后不要贪多贪大贪广,如星星之火,有边界有定位,体制机制创新各方面整合好,利用现代金融科技创建新的柔性化组织。第二个阶段民营还要发展扩张和市场开拓。第三是网络能力要强大,要挑战互联互通建立新金融生态。第四要有人才。如果用汉字来表达以上四层意思:甜、界、米、众。

传统银行的存量“多”与民营银行的“新”变化

张海晖(微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

由于原来在阿里研究院做政策研究时对网商银行的筹建情况有所了解,我就在刚才张老师讲话基础上补充两个字,一个是“多”字,一个是“变”字。

什么是“多”?“多”是对存量传统银行说的。目前中国存量银行已经很多了,4000多家银行的数量基本能够辐射到各个领域,看上去不缺银行啊,也应该不缺民营银行。我们曾经探讨过“缺民营银行是否是个伪命题”?其实,我们目前缺的是能够服务小微、对传统银行能形成“鲶鱼效应”的鲶鱼,而民营银行由于其股权基本上为民资,从而充当了这条“鲶鱼”。当然我没有像曾主任那样做过深度调研,这些只是个人之见。

那么,什么是“变”?“变”是对民营银行说的,即民营银行的设立将对整体银行业带来全新变化。变什么呢?变的是主导权,传统银行的主导权其实都是在国资手里,而民营银行,无论网商银行还是微众银行,都是民资在里面做主导。现在民营银行开业了5、6家,后面有可能是50家、60家,慢慢做出好业绩,然后做出好服务,进而改变整个行业。所以很多民企申办民营银行,很多民资去申请银行牌照,这本身就是一个新变化。同时也希望这些拿到牌照的新的民营银行在业务方面能够引领创新和变化。我就简单补充这两个字。

另外,差异监管、创新开户、大数据风控以及多种金融技术叠加等等,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但是能够风险可控,希望相应政策放开,让技术创新取得监管认同。

中国民生银行是不是民营银行

韩文亮(银行业协会城商行委员会顾问)

我讲一下个人观点。我认为,作为一家民营银行,你还是要有自身特殊性化的一些做法,这个特殊性化从资本开始,资本即出资人的选择,出资人经营的价值观以及对银行的认识,到包括银行的经营与操作的手段,最后这个银行形成突破的文化是什么?还有一方面,就是如何理解把握十八大以来的文件。我们现在还是很多体制内的,要理解这样的情况。现在国家对发展民营银行中央对银行的提法和准确的含义,它的要求是在发生变化。原来是讲大的发展,而是现在是讲审慎谨慎稳妥地推进发展,这个词是很关键。银监会批准一百家不是不可以,但是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持续的经营?所以我本来想讲一个题目,就是民营首先要有良好的公司机制,是我们新设银行的根本。我们民间资本出资的银行已经很多了,问题是能否做到,“不忘初心,建百年老店”。民生银行作为股份制银行,也是民营银行。它开办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成立以后,他们从上到下有句话口头禅:“挂羊头卖任何肉”。本来它设立的名义就是民间资本,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现在有4000多家银行,从总量上不少。问题是能否拾遗补缺?能不能走出自己特殊化经营道路,形成银行业的繁荣。

第二我还是讲讲民营资本。民营资本从产业资本向银行资本转移,但是银行资本与原来经营工商企业的产业资本是有明显的差异。银行经营是货币,是社会的一般等价物,银行资本更需要有社会公共责任。这不是讲银行不要创造利润,而是我们的出资人和经营者有没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我希望民营资本要从资本的社会性来看这个问题。为什么杜晓山教授二十多年来有这个情怀,他反复地推荐孟加拉的模式,这样一种站在社会责任的维度来做事情。我们一些银行在清华北大搞一些奖学金,为社会做一些公益的事情,形成了制度和機制,不是为了设这个奖学金而设。这就是资本要进入这个银行金融领域,你有没有社会的责任,因为银行在产业经济学这个角度,它属于规制性学的范畴。需要专注,走出专业发展道路。

民营银行风险管理与广阔前景

刘志滨(德州银行总行审计部总经理)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的这么一个机会,确实觉得在这里守着前辈们、各个领域的专家,我这属于一个晚生代,主要结合自己在银行工作中的一些感受谈谈,觉得有些挑战应该还是要尽快的或者说更充分的做一些准备,不论是简单的说我去筹建了好像这个工作就完成了,实际上整个运营过程中整个银行面临的监管和一些风险管理方面还是应该说要不同于工商企业或者其他的科技企业等等。首先韩老师说的民营银行的概念,可能大家现在说的民营银行好像是个新生代,我觉得更多是从政府这个层面更多放开了民间资本的领域,持有的比例或者股份更高,这是说可能大家称之为民营银行的原因。

但是不管叫什么最终两个字还是叫银行,银行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说他有他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就是监管方面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是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地方。首先说监管方面,我们银行直接的两个主管部门或者监管部门一个是中央银行一个是银监会,他们两个各有分工,首先有一点既然面临监管比如说在银监会下面出台的这个资本管理办法,还有全面风险管理这些规定,他是有时间要求的,比如说资本充值率达标,资本的建设都是硬性的指标需要评估,民营银行虽然成立时间晚,但是既然带上这两个字,政策上便没有更多的松动,这样它势必面临着单纯从定位上可能说通过科技力量投入或者其他方面解决经营的问题,解决效率的问题,但是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各个监管要求。这是从资本约束这一方面,从监管政策上我理解的应该说更多可能会对目前的经营效率或者其他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一定都是有利的。年初的时候人民银行出了一个宏观评估体系这么一个建设性文件,我专门就此进行政策解读到直到后面具体应用,我是全程参与,感受得比较多,银行是是靠资本管理或者说资本经营状况以及它的定价能力等等这些作为非常重要的角度来考虑。还有一些实际上就是定量或者说数量控制的意思在里面,控制资产过快增长,这方面我了解一些,但是民营银行也许有政策上的一些差异,但也会面临这种问题。

前两年我们刚完成融资,业务发展比较轻松,但如果说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通过大数据模式要求把基数做大,不然的话不良贷款率就会提高,这个矛盾它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从监管角度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

如果你不把基数做大,不良率就会上升。基数进一步做大,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不良率才会下降。民营银行成立之初的品牌和网点两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这方面吸收客户存款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对整个民营银行应该说还很乐观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只是需要做好各种准备。

猜你喜欢

银行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P2P金融解读
银行激进求变
支持“小金融”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