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4年,老兵回家路

2017-02-16郑宇钧

南方周末 2017-02-16
关键词:王琪南方周末印度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郑宇钧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出 品

姚忆江工作室

主创:南方周末 姚忆江

54年,老兵回家路

元宵节,78岁的失联老兵王琪时隔54年重新踏上故土。南方周末记者与其同机返乡,持续六天近距离记录他的归国路。

穿千层底、换绿军装、喝小米粥。22岁时,王琪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参军。24岁时,他一身国防绿消失在喜马拉雅森林中。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郑宇钧

发自陕西咸阳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回到中国第二天,78岁的王琪换上了他似曾相识的军装。

当年,24岁的王琪同样一身绿,走进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原始森林,从此杳无音讯。

1969年,王琪的五弟王宣即将入伍,接兵干部到家时,王琪母亲说,我有一个儿子参军到现在还没回来,怎么又要带走我一个儿子?王宣已穿上的军装被现场脱了下来。

“五叔对奶奶一直有怨言,为什么不让他当兵?”王琪的侄子王英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其实,54年来,王琪无时无刻不盼着归国。

王琪当年穿的是55式军装,现在这一身65式军装,是临时找来的。

半个世纪的异国坎坷经历,在王琪的脸部留下沟壑,在腿部留下伤痕。此刻,老人更愿意平静地享受这珍贵的骨肉重逢。

“变化来得太快了”

“碰!”

2017年2月10日上午,像往常一样在打麻将的王致远有些心神不定,手一抖,摸到的一张好牌掉落在地。

匆忙进屋的王英军凑到他耳边,“三叔明天就回来了。”王致远顿时激动得把牌一推。他等到了人生最好的一副牌。

那一刻,他的三弟王琪正在赶往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路上。

2013年王琪获得中国护照至今,已过去四年。“中国大使馆的材料递交到印度有关部门后,就石沉大海。”雅树笼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更早还可回溯到1989年,王琪在家书中提及,“回国证在办了。”

2017年2月8日凌晨2时,一通电话让王琪的回家之路陡然转向。

“深夜里接到通知,会接送我们去首都,到(印度)外交部办理出境许可。”雅树笼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琪妻子抱病,小女儿护照没办,双双不能同行。但王琪有些迫不及待,和大女儿、儿子雅树笼一家一行五人穿着家常的衣物就匆匆上路。

他要赶在元宵节回到中国。

“印度总理莫迪本人直接过问并协调,使得此事得以在72小时内高效推成。”中国驻印度大使馆2月15日发布消息称,此前,驻印大使罗照辉与印度外交部常务副部长苏杰生会面后,双方同意以元宵节为时间节点,倒推有关安排。

2月9日上午10时,一家人到达中央邦首府博帕尔。休整后,当晚18时,他们乘小轿车开往1000公里之外的新德里。当王英军及其他亲朋从南方周末记者口中得到消息时,依然不敢相信,“变化来得太快了。”

经历21小时通宵车程和6小时红眼航班的跨国长旅,2月11日中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王琪走出舱门。唯一见过他的王英军前来迎接。

尽管航班晚点两小时,久别的游子还是在元宵节这一天赶回来了。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坐在经济舱里达3个半小时之久的老人未曾有一刻合眼。从2月8日至11日,他连续失眠了3天。

飞机即将降落时,王琪目不转睛地盯着舷窗外飞速变换的天地,夕阳打在白透的鬓角上,犹如雕塑。

当晚回到家后,王琪换下只穿了一天的新运动鞋,穿上千层底儿布鞋。前一晚,当王琪和儿子踏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时,蹬的还是凉鞋。去往新德里机场前,大使馆给一家人从头到脚添置了棉衣、鞋袜等,以应对中国北方的严寒。

布鞋对王琪寄予着是乡愁的滋味。2009年,侄子王英军去印度看望他前,王琪对这个几十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家人强调,“要带农村妇女做的手工布鞋。”原来,王琪当年就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去的部队。

人生分水岭

时间,有时候会把人生劈成两半。

1961年元月,王琪参军到陆军第55师独立工兵营,4月被分配到二连三班。

“王琪那批兵有点特殊,不少是从西安市高等院校中招收,学历层次高。”当年的班长张玉民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在张玉民记忆里,班里文化程度最高的王琪“爱看稀奇、新鲜的玩意”。

1962年10月,部队开拔藏南前线,王琪部队执行任务的区域位于原始森林中。“工兵营负责在后方保障交通。”张玉民说。

1963年1月1日,工兵营为改善伙食,组织官兵上山运罐头、面粉。物资分别位于空投场、米山口、棒山口,从营区到那三处仓库没有公路,得靠人背上山,走山路得五个小时。

“这是魔鬼设计出来的战场”——外国军事专家当年曾这样评价藏南山区。在几十公里内,海拔从不到一千米上升到七千米,冰川可以直接深入原始的高山密林。

营区离原始森林有一华里左右,张玉民的记忆犹新:“遮天蔽日看不见太阳”“猴子多得很”“由于是冬季,没什么蚊虫”“附近有原住民,所以物产丰富,一盒一毛多的烟跟原住民能换一堆桔子”……

王琪所在班的副班长领着4人先上山。按照班长张玉民的计划,中午吃过饭,他和王琪等留守战友会上山再把他们接回来。

因为过元旦,上午,官兵们在营区内自由活动,有的打篮球,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宿舍闲谈,但营区不大,一眼就能看全。不过直到中午吃饭时,战友们才发现找不到王琪。

当时,把一个班单独派出去执行任务,才会给班长一个指南针。没带指南针、干粮的王琪一头扎进了那片密林。战友们荷枪实弹连续搜寻五六天后,依旧一无所获。

据王琪后来的说法,1月3日,在森林迷路两天后,他听到不远处有汽车马达的轰鸣声,循声而至……

王琪说,他一路被带往新德里。而他所在部队则接到命令,全员北撤,搜寻行动由此不得不停止。

“得给他时间适应”

2017年2月12日,回家第二天。

翻阅当地报纸时,头版尽是他的新闻。王琪没什么兴趣,却对报道本地文化的文章兴致颇浓,边看边读出声音来。

被问到想吃什么时,他的第一个要求是吃小米粥,“我几十年没吃过小米了”。

在王琪居住的某商务酒店6楼套房向南望,可以看见一街之隔的渭城中学;楼下就是中学的篮球场,王琪俯望那些在篮下腾跃的身影。

渭城中学的前身是咸阳四中,王琪是咸阳四中第一届学生。在他回家当晚,四中的老同学郭云霞带来了当年的毕业合影。“王琪在班上负责团工作。”郭云霞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琪从四中毕业那一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不安排工作,所以他到无线电器材厂795厂技校学习一年。1960年,当时在陕西省石油公司工作的哥哥王致远托劳动局的朋友把弟弟安排到了陕西省体委打篮球。

“不知道他参军。”当接到王琪从部队寄来的信时,王致远还在农村劳动锻炼,“说实话,省体委的工作当时一个月工资23元,比较高”。

按照此前媒体的报道,这一天,王琪将会回乡祭祖。可到本文发稿截止,祭祖并没有进行。

中午,当与四弟王顺相见后,王琪与健在的兄弟姐妹都已见过,他念叨着,五弟怎么还不来?这些天里,王琪不时从记忆里打捞出亲人的名字。被问及那些已经过世的亲戚,王致远都含糊搪塞过去。

王琪兄弟姐妹共7人,七兄妹中排行老五的王宣已离世。“我只能跟他说王宣病着现在还不能见,”王致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怕他接受不了家人已去,得给他时间去适应。”

这也是王致远不同意马上祭祖的原因。“你想想,当他猛然看到王宣的墓碑,会怎么想?”王致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有一个表弟是王琪的儿时玩伴,2月6日刚刚去世,生前一直挂念着王琪,“可惜没等到,就差5天”。

在印度Delhi、Bhopal、Jabalpur三地监狱的辗转中,王琪时常在夜里因思念母亲而哭。1986年11月,当王家终于收到王琪失联23年后寄回家的第一封家书时,王琪最为牵挂的母亲,早在1980年10月13日就已去世,时年62岁。

为了不让母亲伤心,王致远一直跟她隐瞒王琪的消息,“只能说王琪在部队不便联系”。母亲怪王致远不说实话、不说真话,在生命里的最后几年,她已默认王琪“不在了”。

54年后,母亲念叨的“三儿”回来了,却已被打上了异国生活的烙印。

王琪一家在印度习惯了喝生水,不喝热水。在回乡的头一天,酒店的饮水机成了摆设,家人买来成箱的饮用水在房里撂着。王致远说弟弟年轻时从不喝茶,到回乡的第二天,王琪提出想喝茶,家人为他冲泡了茶,“放凉了才让他喝”。

离别再久,王琪终究还是有着一个中国胃。回乡第一顿早餐,他站在满桌丰盛的早点前,用印地语一一跟雅树笼一家介绍食物,可孩子们还是吃不惯。雅树笼一家都是佛教徒,只能吃素,王琪则没有禁忌。

不得已,酒店从西安的印度餐厅请来厨师,专门为这一家四口做地道的印度料理。2月18日以后,咸阳印度餐厅的大厨也会被聘为王琪一家的家庭厨师。

在王琪的房间里,摆着家人为他买的军用皮带和制式军靴。在他身着的那件军装衣领上,四弟媳常桂琴特地缝上了鲜红的领章。

猜你喜欢

王琪南方周末印度
画与理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如果可以去印度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Brief Talk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Digital Workplace
二则 :王琪
最高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