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

2017-02-15陈耀华张敏涛刘小燕尤晰樱

陕西中医 2017年2期
关键词:主要症状数目疱疹

陈耀华,张敏涛,刘小燕,万 璐,尤晰樱,郭 晶,刘 鉴

西安市中医医院儿科(西安710001)

加味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

陈耀华,张敏涛,刘小燕,万 璐,尤晰樱,郭 晶,刘 鉴

西安市中医医院儿科(西安710001)

目的:观察加味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清热泻脾散治疗;对照组给予银翘解毒散治疗。3d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3d治愈率为52.5%,6d治愈率为97.5%;对照组3d治愈率为35%,6d治愈率为72.5% 。两组临床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发病情况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在缩短病程,改善症状上疗效显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本病主要由肠道病毒EV71和或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的,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个别患者可并发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瘫痪和脑干脑炎等并发症。回顾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以加味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80例患儿均为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的门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0~5岁,平均年龄(3±0.8)岁;病程4~7d,平均病程(5.2±0.9)d。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3例;年龄在0~6岁,平均年龄(3.15±0.9)岁;病程5~8d,平均病程(5.91±1.05)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1]中拟定的手足病临床诊断标准和《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病例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版)符合中医肺脾蕴热证辨证标准者。纳入标准:符合手足口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肺脾蕴热辨证标准,并在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排除心、脑、肺、肝、肾等脏器严重器质性病变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加味清热泻脾散[2],药物组成:生地、黄芩各8 g,赤茯苓、 山栀各6 g,石膏、金银花、 连翘、薏苡仁、炒三仙各10 g,黄连、灯心草、甘草各3 g组成的免煎颗粒(中药免煎颗粒由西安市中医医院药剂科购进广州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按规定剂量服用。1~2岁,每次1/4剂,2次/d;3~5岁,每次1/4剂,3次/d。5岁以上每次1/2剂,2次/d。

对照组予以银翘解毒散[3],药物组成:金银花、 连翘、芦根各10 g,薄荷、淡豆豉、淡竹叶各6 g,牛蒡子、桔梗、荆芥各8 g组成的免煎颗粒,按规定剂量服用。0~1岁,每次1/5剂,2次/d;1~2岁,每次1/4剂,2次/d;3~5岁,每次1/4剂,3次/d。5岁以上每次1/2剂,2次/d。

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口腔溃疡的愈合时间、手足疱疹的消退时间。治疗3 d、6 d后咽颊部疱疹数目、口腔及舌尖溃疡的数目、手足疱疹数目、发热的程度等主要症状并打分。自用药开始起连续观察3 d、6 d,两组患儿治愈的病例数。

4 疗效标准 由于目前资料中尚无统一的疗效标准,故依据咽部疱疹及口腔溃疡、手足疱疹的数目及发热的程度分为3级。自拟评分标准:咽颊部疱疹数目5~10个为3分,3~4个为2分,1~2个为1分 。口腔及舌尖溃疡数目5~10个为3分,3~5个为2分,1~3个为1分 。手足疱疹数目大于20个为3分,数目0~19个为2分,数目10个以下为1分 。发热的程度:体温大于38.5℃以上为3分,38~38.5℃为2分,37~38℃为1分。根据中医疗效标准评定,治愈:治疗6 d后手足及躯干部皮疹消退,口腔疱疹或溃疡愈合,无发热、鼻塞、咳嗽等症。有效:治疗6 d后口腔、手足及躯干部皮疹明显消退,其他症状得到改善。无效:治疗6 d后皮疹消退不明显,发热不退,或合并其他并发症。观察治疗6 d后两组患儿的咽部、口腔及舌尖溃疡、手足口及体温方面的差异,评价两组患儿药物治疗的效果。

结 果

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3d、6d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主要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3d、6d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P>0.05;治疗3 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消退的时间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消退的时间(d)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 论

手足口病为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和被公认的十分有效的疫苗[4]。 由于手足口病在中医古籍中未有专门记载,根据手足口病的症状和特征应当属“时疫”、“温病”、“湿温”、“疮疹”等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疫疹”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具有较强的优势。我们在对中医古籍挖掘整理、继承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本病流行病学特点[5],结合临床症状,以清心泻脾、解毒利湿为大法,并根据多年临床预试验结果,提出小儿手足口病的病机关键为湿热蕴积心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结合小儿“心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通过临床观察大多数手足口病的患儿都有舌苔厚腻的临床表现。由于小儿先天脾胃虚弱加之饥饱无度,饮食不节以致脾胃受损运化无力,饮食积滞郁而化热熏蒸口舌而发本病。而脾开窍于口,主肌肉及四肢,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脾胃受损积滞不化酿生湿热,小儿肺脏娇嫩极易感受外邪,内湿与外邪相搏结,外泄于体表则手、足、口腔出现皮疹。舌为心之苗,足太阴脾经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湿热与邪毒循经上犯则见舌面溃烂。小儿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在每年的4~7月份,为春夏季,心属夏,脾主长夏,此时暑湿当道,湿邪更易侵犯心脾。故治疗以清心泻脾,解毒利湿为主。以加味清热泻脾散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方中生石膏辛寒以治其热,黄连、黄芩、山栀苦寒以泻其火,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连还具有抗柯萨奇病毒的作用。茯苓性平味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能够利水渗湿及健脾宁心;灯芯草性微寒味甘淡,能够清心火、利小便;金银花、连翘用以清热解毒,连翘被称为“疮家圣药”;炒三仙、薏苡仁能够健脾消食利湿,生地凉血养阴有助于口腔溃疡的修复。《药性赋》“生地味甘、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诸药合用共奏清心泻脾,凉血解毒,清热利湿之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2] 万 璐.清热泻脾散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60例[J].陕西中医,2015,36(8):1034-1035.

[3] 林丹薇,周 琳,刘嘉萍,等.银翘清毒方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6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12):108-110.

[4] 简安利,例 芸,李文兰.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46-47.

[5] 张建军.小儿手足口病1181例流行病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1):23-26.

(收稿:2016-09-12)

*西安市卫生局科技项目(2013025)

手足口病/中医药疗法 儿童 @加味清热泻脾散

R272.5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2.033

猜你喜欢

主要症状数目疱疹
移火柴
猪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主要症状与防控措施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中国劲酒缓解肾阳虚证患者主要症状的临床观察
浅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哲对宁诺尔》方剂数目统计研究
牧场里的马
改良Trizol-SiO2法在咽拭子及疱疹液EV71-RNA提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