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里寻“她”千百度
——教学论文选题技巧例谈

2017-02-15洪菲菲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错例新意选题

◇洪菲菲

众里寻“她”千百度
——教学论文选题技巧例谈

◇洪菲菲

选题是写文章的开始。我们在选题时,容易陷入“选题陈旧”的误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我们一线教师平时忙于琐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时常觉得分身乏术,难以静下心来思考教学。因此,对教学的研究浮于表面,难以发现教学研究中的“新大陆”。二是选择一些大家都谈的题目,参考材料比较丰富,写起来也容易一些。殊不知,重复前人已经研究颇深的内容,对写作是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传播价值也十分有限。话虽如此,要寻得一个具有新意的内容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寻得具有新意的值得入题的内容呢?

一、磨课反思觅“新”题

在研讨气氛日趋浓厚的今天,磨课几乎是每位老师都会经历的活动。执教教师和备课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研磨,深入解读教材、充分了解学情、精心预设教学,最终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的展示课。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常常在一节精彩的课华丽谢幕之后,就不再进行研究和总结了,其实这非常可惜。经过深入的研磨,执教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较其他老师更加深刻,对学情分析更加到位,教学设计上也时常有创新,这些都是写作入题的好材料。

近年来,我研磨了不少数学课,而每上一节课,我必定将磨课心路及教学思考记录下来。2012年,我上“平行与垂直”这节课,在解读教材之后,我和备课团队提出了三个问题:如何引入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永不相交”?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针对这三个问题,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各种方法的比较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认知需要”是判断教法优劣的重要标准。上课结束之后,我将备课过程的点滴思考记录下来,撰写了《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一文,并很快发表。

自己备课、磨课固然容易产生写作灵感,参与团队磨课也是搜寻话题的重要渠道。2011年,我与学校团队一同备“平移与旋转”一课,针对学生对“将图形在方格纸内平移”这一内容掌握较差的现象,我们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这节课并不是我执教的,但在参与磨课的过程中我感悟颇深,因此我将磨课中的一些心得撰写成文——《找准症结,对症开方》,这篇文章也很快在杂志上发表。

一线教师最拿手的是教学实践,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挖掘素材。把撰写文章作为磨课的最后一站。这既有助于梳理磨课过程中的点滴思考,对磨课全过程进行总结提炼,更有助于我们形成有价值的文章,将我们磨课过程中的收获在更大范围内交流推广。

二、教育阅读觅“新”题

对教师而言,教育阅读非常重要。什么是时下最新鲜、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这可以从广泛的教育阅读中寻得答案。有前瞻性的老师,在一些教育热门话题尚未全面铺开时已敏锐捕捉到了信息,捷足先登,推出一些具有前沿性和含金量高的好文章。当前,“核心素养”这个词炙手可热,什么是“核心素养”,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都是一线教师亟待了解的问题。如果能在这个方面开展一些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能就能写成一篇具有新意的好文章。待到“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铺天盖地而来之时,再来开展研究活动,就会稍显滞后,所写文章难以凸显新意和优势。

我们在阅读教育期刊时,除了要用心品读,还要加以思考。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的对话。作者所言内容可能与我们心意相通,引发我们的共鸣,但也有可能与我们想法相左,不能得到我们的完全认同。学问贵在百家争鸣,真理就是在争辩之中逐渐产生的。所以,我们可以带着疑问读书,对某些文章的观点不认同时,可以提笔写下来。这不仅能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且能获得写作灵感和源泉。

三、跨界思考觅“新”题

现在各行各业都流行跨界,跨界常常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

特级教师张荣生是我的师傅,十年前他与我的一番对话,让我对如何拓展选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说:“语文教师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无可厚非。那么,阅读对数学学科来说是否必要呢?毫无疑问也很重要。只不过,有不少教师忽略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当然,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一定有很多不同,这就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张老师的谈话让我感觉醍醐灌顶,原以为“阅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分内事,其实在数学学习中也很需要。各个不同学科之间并没有截然不同的分界线,相反的,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经常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对我们的教学、写作都十分有益。

吸取不同学科好的教学方法、策略,巧妙地移植在本学科中,经常也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我曾无意间翻开一位语文老师桌上的预习本。与其他语文老师采用的预习方法不同,这位老师以“读、圈、思……”几个字带着学生进行领航式预习。用几个字简要概括预习要求,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指向明确,简洁明了。受此启发,我想到数学是否可以效仿,用几个字概括预习方法,指导着学生进行预习活动呢?经过深思熟虑,“领、悟、疑、动、试、查”预习六字诀在我脑海里逐渐形成。我将这样的预习方法在班里试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将实践的过程及心得撰写成文——《小学数学预习点滴谈》,这篇文章很快也在杂志上发表。

想要感受到写作灵感不断喷发的快乐,就要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不要对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感到漠然,多问一些“是否是这样?还能是怎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会产生许多新鲜有趣的想法。跨界思考应成为我们写作道路上的思维习惯。

四、课题研究觅“新”题

做课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也是我们撰写文章时寻找创新点的好来源。有了课题的引领,我们对教学的研究就有了方向,自然就能挖掘出可入题的好材料。

五年前,我开始了对学生错例的研究。一方面,我尝试探索对小学生来说最为合适的错例管理方法,使错例管理为学生学习助力;另一方面,我收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例,分析错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这个课题与我的教学工作密不可分,实现了我“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愿望。更让人欣喜的是,自从开展这个课题研究之后,我就像开凿了一口写作的“泉眼”似的,研究越深入,灵感就越丰富。近年来,我撰写的学生作业典型错例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的文章就有十多篇,包括《一道错题引发的教学思考》《“化简”的困惑与思考》《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常见错误及教学对策》等。在课题实践中,我们研究团队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引导学生进行错例管理的方法,据此我撰写了《以“错例管理”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力》一文。深入的课题研究,使我们总是处在“不断有发现、有惊喜”的妙境,自然就不愁无题可做了。

由此看来,找寻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新意的写作主题并非难事。只要做个教学的有心人,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教学现象多一分思考、多一分质疑、多一分研究,就能觅得许多具有新意的有价值的主题,体会到文思泉涌的快意。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猜你喜欢

错例新意选题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经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必具独特新意方为真诗
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