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党建围绕“四个意识”开展四个梯队建设的探索

2017-02-14王静安雪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四个意识大学生党员基层党组织

王静++安雪峰

摘 要: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党员发展特点不同,对其思想引领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从团支部成员、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再到正式党员,将党员分成四个梯队,分别讨论如何围绕四个梯队成员的不同特点,开展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下简称“四个意识”)为重点的思想引领和自我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四个意识;基层党组织;梯队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校园中,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比较全面地考虑了大学生党员身份的特殊性和大学生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自身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多方面的教育。但目前的研究缺乏对于大学生党员更加细致的分类和有针对性引导,本文试图从工作实际出发将思想教育和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分类、分层培养,梯队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基层学生党建的出发点:以“四个意识”的培养为核心

2016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公开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等重要会议上都再次强调了这“四个意识”。频繁提及“四个意识”有着必然原因,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治理和中国执政条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大大提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党必须加强自身的领导,这既是党一心为民有担当的表现,也是全党自下而上必须切实遵循的原则。

加强“四个意识”是对每位党员提出的切实要求。作为基层学生党支部,培养的学生党员虽然暂时不是“关键少数”的各级领导干部,尚未承担更大的职责,但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未来的各级领导干部,因此加强大学生“四个意识”教育刻不容缓,必须在思想领域真正统一到“四个意识”要求的高度。

党员培养中要注重政治性,要敢于提标准、提要求,一方面,要敢于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要求每位学生党员,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向更高标准看齐;另一方面,将“四个意识”的培养同学生的自我成长成才紧密结合,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注重自我成才中切实增强学生党员的“四个意识”。

以“四个意识”的培养为核心: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主关系

在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中,教师是党支部建设工作的舵手,担任支部书记或指导教师,主导着整个支部的全面工作。学生则是党支部建设中的主体成员。在这种主导和主体双主的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于战略的方向把握,他们是“四个意识”落实到实践的主要设计者,要为学生党员的各项活动引好方向、定好步调、把好关口。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认同学生在支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将党支部建设和支部党员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年大学生活不仅要完成专业学习,而且也要完成思想成长。对于学生党员来说,学习专业知识和用“四个意识”武装头脑都是必须完成的根本任务,因此两个任务应该相辅相成。党员培养中既要注重以“四个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性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设置运行机制以切实保证落细、落小、落实。

立体化推进、梯队化建设:四个梯队建设为形式,“四个意识”培养为内核

大学生基层党支部的党员由于和党组织的亲密程度不同,存在四种身份阶段而形成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以班级为依托的基层团支部的所有成员,这是党组织外围成员;第二梯队是积极分子,他们是品学兼优的榜样;第三梯队是预备党员,他们是党组织内的准成员,是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中坚力量;第四梯队是正式党员,多由资格相对较老的高年级学生组成,是基层党支部的模范成员。

四个梯队推进是基层学生党支部党建的形式,“四个意识”的培养是基层党建的内核。结合四个梯队自我成长的阶段不同,围绕“四个意识”的培养,从第一梯队的被动学习到第二梯队的主动学习,再到第三梯队的积极践行,最后到第四梯队的全面融入,遵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逐渐递进的培养模式。

1.第一梯队建设:将“四个意识”的内容营造到环境中,抓好低年级团员到积极分子的启蒙期

这个阶段“四个意识”的培养注重广泛渗透,不强调必须有多强的自觉修养,但是必须广泛学习“四个意识”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启蒙教育中应该以营造环境为主。融有形形象为无形氛围,任何社会所倡导和传播的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文化环境的显著作用就在于可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大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逐渐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于党支部来说,应该借用文化环境的默默无闻,但又滋润万物的方式,构建出符合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微观环境以影响周围的大学生。

入党启蒙阶段,不是简单的一两次活动,而是贯穿于新生的一整个学年。启蒙教育的内容注重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对于“四个意识”的要求要敢于说、不断说,在和学生相关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宣传,帮助学生在思想引领下提高觉悟。实际工作中每个班级都可以配备一名党支部成员为班级联系人,专门针对班级开展相关的启蒙教育活动。通过这名党员,将班级和党支部紧密相连。班级联系人是党支部的代表,全权负责开展各项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如可以开展支部高年级党员针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职业生涯规划讨论;还可以通过班级联系人开展班级与班级间的活动、年级与年级间的活动。班级联系人在活动中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融入,敢于对同学们说标准、提要求。通过班级联系人建立党支部和班级之间的联系纽带,为发现优秀的积极分子做好准备工作。

2.第二梯队建设:开展对“四个意识”的主动学习,抓好从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培养期

第二梯队建设是保证“四个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围绕积极分子的培养,要将培养内容从广泛渗入逐渐过渡到有意识地主动获取上来。递交过入党申请书之后,积极分子都有着非常高的热情,在各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积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供一些环境和机会,创设一些主动学习的机会,让积极分子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深入认识“四个意识”所倡导的具体内容,并秉承其要求加强各项学习,之后再通过制度设计,让他们将学习成果转化。在积极分子培养阶段,需要做到制度、分工和培养结果三明确。制度上明确提出“积极分子培养要求”,在一年的培养期中,需要承担支部至少一项思想教育活动,为支部工作作出一定贡献,才能进入入党考察程序;分工上,对确定为积极分子的学生,明确其个人职责,承担支部至少一项具体工作;培养结果上要求其在支部全体成员大会上,展示自己的工作效果,完成对其承担工作的考核。通过落实三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强化积极分子为支部奉献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为其找到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以更好地融入到支部的各项工作中来。

3.第三梯队建设:提供平台践行“四个意识”,抓好从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的监管期

预备期党员的监督、管理是大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围绕“四个意识”所强调的内涵,创设积极践行的环境,找到抓手,给预备党员创造平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双赢:既能考察预备党员,又能运用其智慧推动支部工作的开展。实际工作中可以将支部的具体工作进行分类,让预备党员承担不同的工作,实现有所为。

第一抓手:让预备党员在第一梯队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由预备党员担任各新生班级的联系人。通过制定“班级联系人工作职责”,以“四个意识”的引导和渗入为工作出发点,明确其工作内容和考核办法,通过定期的工作汇报和展示,在班级联系人之间形成一种“干、比、超”的氛围。

第二抓手:组织开展红色“1+1”活动。红色“1+1”活动作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其活动内容、形式既要和大学所学相关,更要结合“四个意识”倡导的内容,依托活动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发展,同时也将政治性的要求广泛传播。

第三抓手:围绕学风建设,做好榜样力量。预备党员可以作为学习的表率投入到学风建设“1帮1”活动中,帮助学业暂时碰到困难的学生,这项活动在引导低年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了解大学学习方法方面起到了相当的实效。该抓手虽然是以学习帮扶为主要形式,但是同时对预备党员也提出了帮扶过程中必须坚持政治性的要求,对帮扶对象的思想引导要渗透到学习帮扶中去。

第四抓手:担任党小组组长,围绕“四个意识”相关内容,积极开展党小组学习和分享活动。党小组活动是“三会一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党小组活动可以能动地发挥各个党小组成员的主动性,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方式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党小组的学习内容必须强调政治性,必须围绕“四个意识”的内涵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如学习中央的各项精神和指示、党员提高修养的读书会活动等。

第五抓手:通过预备党员组织支部内交流沟通活动。支部凝聚力建设是基层党支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支部每个学期会组织一至两次内部文体活动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交给支部预备党员,以便在活动的组织中加强其对支部工作的熟悉和认可。交流活动强调趣味性和参与度,虽然对政治性要求相对较低,却是提升支部政治力量的有效手段。

4.第四梯队建设:将“四个意识”内容和成长成才结合,抓好正式党员步入社会前的积累期

通常,党支部建设都相对忽视对正式党员的再教育,认为既然已经是正式党员了,就理应具备了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实际上,学生党员毕竟是年轻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成长期,其价值观和信念还未完全成熟,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正式党员的再教育。在这个梯队的建设中,可采用以老(正式党员)带新(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模式,用正式党员自我教育的方法完成党员思想的提升。

充分发挥高年级正式党员在专业学习和思想意识方面素质较高这一优势,让他们通过组织党员成长论坛等活动,积极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开展“四个意识”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行动,带领其他党员发挥表率作用。党员论坛的题目可以围绕当前的时事形势,结合自身的思考,自行选定;也可以结合对专业学习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等问题。这个工作开展有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发挥了高年级党员的优势,以老带新。正式党员虽然年级较高,但毕竟还是大学生。因此,可以用相对平等的视角和切实的感受带动低年级党员思考。另一方面,加强了正式党员的再教育。主要由高年级的党员自己选定论坛题目,自己组织安排论坛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推进各项工作,这个过程中正式党员再一次进行了学习和思考,在自我教育中,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郑运旺,高喜平,赵娓.高校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2(11):39-41.

[2]冯培.有形形象与无形氛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途径[J].北京教育(高教),2013(3):8-10.

[3]余维祥,张华.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34):39-43.

[4]钟明荣,詹荣海,刘黎明.项目管理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4):21-28.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于 洋;实习编辑:刘继萍]

猜你喜欢

四个意识大学生党员基层党组织
“四个意识”之关于政治意识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四个意识”之关于大局意识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