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要有充分课程供给能力

2017-02-14北京市华侨城黄冈中学

教育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育人

文 | 北京市华侨城黄冈中学 徐 超

学校要有充分课程供给能力

文 | 北京市华侨城黄冈中学 徐 超

课程建设不仅是科学育人的需要,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前不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意味着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而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亲眼见证、亲身经历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兴起与发展,有了一些个人的认识与思考。

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从国家层面来看,自2001年教育部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先导,调整和改革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制定了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办法,并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的课程管理。理论上就课程建设完成了顶层设计,但实际上课程建设的实施有待于落实,而且按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国家课程还有待于完善。

从地方层面来看,北京市教委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北京市课程计划》,并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在全市或一个、多个区县范围内开发了自主实施、管理的体现首都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在2009年出台了推进课程整体建设的意见,在2015年提出了学校课程一体化实验方案。理论上完善了地方课程建设规划,规范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管理,但实际上地方课程的实施保障不力,地方教材的利用率不高。

从学校层面来看,各级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改革纲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和执行北京市的课程计划,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努力开发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理论上学校课程建设在全面推进,但实际上就大多数普通中学而言尚未形成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课程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

课程建设受制于陈旧观念。长期以来,课程是统一的,教材是指定的。形成了“教什么是死的,怎么教是活的”传统观念,产生了“教材依赖国家编写,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衍生了“抓纲务本,落实双基”的教学“法宝”。受这种陈旧观念的影响,往往会误认为,课程建设是国家和地方的任务,而非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从而导致课程建设观念淡薄。

课程建设受制于考试导向。长期以来,考试的范围是确定的,考点的要求是明确的。形成了“考什么,教什么”的课程设置模式,产生了“知识针对考点学习,能力针对说明训练”的倾向,衍生了“落实得分点,突破增分点”的备考“经验”。受这种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往往会误认为,考试科目的课程必须开足开齐,而非考试科目的课程开多开少无所谓,从而导致学生素质培养课程短缺。

课程建设受制于学科本位。长期以来,学科教学课时是确定的,学生德育课时是机动的。形成了“一手硬,一手软”的评价方式,产生了“学科之间脱离,教书育人脱节”的倾向,衍生了“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的育人模式。受这种育人模式的影响,往往会误认为,教师只需要关注本学段学科的授业,而不需要考虑全科育人和全程育人,从而导致课程实施过程中育人功能缺失。

课程建设的推进策略

首先要明确课程建设的任务。课程建设就是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校作为教育实体,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对学生的课程供给问题。学校的课程供给,不仅要符合国家的要求,还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服务。就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任务而言,一是要对三级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将各类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二是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开放型的课程体系,让学校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社会。三是要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形成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其次要制定课程建设的规划。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工程,必须在深入分析学校课程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规划。一是要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关键是要把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把通用原则和个性原则结合起来。二是要明确课程结构和内容。关键是要把分层结构和分类结构结合起来,把涵盖性和逻辑性结合起来。三是要明确课程实施和评价。关键是要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把课程标准和课程效果结合起来。四是要明确课程建设的特色和发展。关键是要把课程特色和学生特色结合起来,把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最后要形成课程建设的合力。一是充分调动和激励教师课程建设的热情和作为。要引导教师认清改革形势,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师课程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激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整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积极改进教学方式,积极优化育人模式。二是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建设资源。利用家长资源,开发专题教育课程;利用专家资源,开发学科拓展课程;利用社会资源,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利用教育科研机构资源,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利用优质学校资源,大力引进核心素养培育课程。

近年来,我校围绕课程建设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尽管起步的时间较晚,但是推进的速度较快。然而由于认识的不足,前期的课程建设没有制定出学校的总体规划,导致课程建设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学校的课程供给能力,离满足学生的需求相差甚远。学习培训,使大家对课程建设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相信这些新的见解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成为全力推进我校课程建设的动力与指南,不断加大学校课程建设的力度,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学校的育人能力,真正做到科学育人。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