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18世纪茶叶贸易影响下的中英茶具设计交流

2017-02-14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茶具茶壶饮茶

蒋 茜

浅析18世纪茶叶贸易影响下的中英茶具设计交流

蒋 茜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 210013)

饮茶习惯的兴起,使茶叶成为全国性的饮料。随着茶叶的流行,中国茶具开始流行,在饮茶的基础上英国人模仿并改进着中国瓷器,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直接影响了英国人对于中国商品的喜好,进而带来一阵中国文化风潮,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使设计出现融合。

茶具设计;贸易;设计交流

茶叶作为普通消费品而又不与本国制造品竞争的一种合用的货物,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不折不扣的大宗货物,饮茶习惯的兴起,使茶叶成为全国性的饮料。随着茶叶的流行,中国茶具开始流行,欧洲人一度认为用中国茶具喝茶才是最正宗的饮茶方式,茶具流行让欧洲人认识到中国器物的魅力,尤其是瓷器,中国瓷器在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的爆炸性出口,就与中国出口的大众商品茶叶有很大关系。可以说,英国对中国文化艺术追捧一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饮茶习俗在英国的兴起。

一、茶叶贸易的兴盛引发茶具出口

在大航海时代,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与中国通商最早的就是葡萄牙以及西班牙,不过让茶叶开始在欧洲出现并盛行的国家为荷兰。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历史性地将中国产的茶叶带到欧洲,深受欧洲民众以及贵族的欢迎,进口规模持续的扩大。在荷兰莱顿大学就职的邦特库(Dr.Cornelius Bontekoe)对此有过专门的研究,其指出饮茶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的状态,同时使得社会风化良好。茶叶价格比较高,同时很多人将其视为药品。所以茶叶在荷兰广受欢迎,饮茶演变为一种生活状态。到1637年,隶属于该国贸易公司的斯文汀侯爵(Lord Seventeen)为了更好的饮茶,期望获得瓷杯、瓷瓶等,其将这些要求传信给巴达维亚总督。饮茶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原汁原味的茶叶,还有就是细致典雅的中国瓷器,这样可以使得茶的风味得以保存。伴随着茶叶风靡欧洲,中国茶具也开始被欧洲人所接受。

东印度公司为英国首次输入茶叶大约在1657年,1662年,为加强英葡两国关系,两国王室实现联姻,来自葡萄牙的公主与查理二世结婚。而公主十分喜欢饮茶,同时对茶具十分精通,其嫁妆除了总共221磅的上等红茶,还包括大量的高等茶具。饮茶这个爱好逐渐在英国王室蔓延。在1664年,当时的东印度公司伦敦总公司对高等级茶叶有着比较高的需求,所以要求万丹代理进茶叶采购,总共100磅,而所有参与董事会会议的成员都可以饮用上等的中国茶叶以及糖。由于皇室的极大兴趣,茶叶的进口量于1665年增加到200余磅。之后茶叶越来越多的被英国大众所接受并普及,进口量于17世纪末期达到两万多磅。到了18世纪初,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必需品。据统计,自乾隆37年至45年(1772—1780),广东商人卖给英国的茶叶达到1.6954亿磅,每年平均1883.814万磅。①英国东印度公司自开始茶叶贸易,在大部分年份中,茶叶货值都占中国输出货值的50%以上。从中国进口的“奢侈品”——瓷器、漆器、丝绸等等仍持续不断,有时由于理性时代和华丽建筑的影响,加上当时流行的洛可可的繁杂与浮夸的影响,崇尚“中国货品”,这种进口甚至有所增加。18世纪末期,茶叶贸易已经成为东印度公司的代名词,其整体比重为85%,而到了19世纪初始的阶段,该比重超过90%。到“公司垄断末期,茶叶贸易变得独一无二”②。茶叶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全国性的饮料,以致国会的法令要限定公司必须经常保持一年供应量的存货。在垄断的最后几年中,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平均为每年330万磅。③中国茶叶税收占到国库全部收入的10%,同时也是东印度公司唯一的利润来源。可见茶叶贸易是当时英国国库的主要税收来源。

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与饮茶习惯的兴起,无意中让瓷器流行开来。美丽、洁白、通透的瓷器越来越吸引英国人的眼球。随着人们对于中国瓷器的喜爱,随东印度公司船只抵达英国的中国商品开始受到极大的欢迎,在欧洲人看来,中国风格与当时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有着很多的相似处,因此中国风也开始席卷欧洲。商品销量越好,东印度公司就越积极的进行对中贸易,贸易量越大,就越有可能普及,对于中英贸易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从保存的当时订货单和已经被发现打捞的这一时期的沉船所载瓷器看,茶具的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上流社会养成了饮茶与喝咖啡的新习惯,富裕家庭购买整套的餐具,主要是茶具,陶瓷茶具比金属器和炽器更适合新的饮茶习惯。据记载瑞典东印度公司派出第一艘商队从中国载回的货物,曾于翌年在哥德堡市被拍卖,共43万件,主要是青花茶具和咖啡具。④可以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直接影响了英国人对于中国商品的喜好,进而带来一阵中国文化风潮,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使设计出现融合,促使了英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早期中国外销茶具

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器,特别是茶壶,也开始出口到欧洲。它的流行和欧洲饮茶习俗密切相关。起初,紫砂陶器是随同茶叶贸易,作为手工艺品被欧洲商人们寄售的。后来由于适合泡茶,且可以保持茶叶原本的味道,隔夜也不变味而被欧洲上流人士追捧。在17世纪末,对于欧洲迅速流行的饮茶文化来说,宜兴紫砂陶器出口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欧洲的需求。在高岭土没有被发现之前,欧洲不能制造出硬质瓷器,只能先用红色的粘土模仿制造宜兴陶器。且宜兴陶器的烧造温度在一千度左右,较一千三百度的瓷器来说,欧洲人更容易达到一些。在17世纪末,英国伦敦的首饰匠埃尔斯(David Elers)兄弟用坚硬的红色粘土模仿宜兴紫砂陶器,生产茶杯、茶壶等,满足了英国上流社会在饮茶流行的同时对中国茶具的迫切需求。即便如此,中国茶具仍是英国饮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器皿。

早期外销欧洲的茶具数量不多,纹饰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清代我国的饮茶以清饮为主,并不流行加调味品,沿袭由明代以来的散茶渝泡或撮泡法。随着欧洲对茶具的需求不断升级,于是出现了专为适应欧洲市场而外销的茶具,或者是欧洲客户来样定烧的茶具。在清朝,茶具的主要部分为茶壶和茶杯,西方使用的茶具会特别烧制,基于调饮为重,在饮用红茶的过程中,会混合进入牛奶以及蔗糖等,这样茶具就会相互适应,演变成独立的茶具体系,其地位与咖啡器具是相同的,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就是茶叶罐,用来储存茶叶,其次就是茶壶以及茶杯,是最为基础的部分,紧接着为奶壶以及糖缸,这些主要用来存放调味品,最后就是杯托以及壶托,属于配件部分。中国出口欧洲的茶具很多为定做,所以会具有欧洲特色,从造型的方面来看,与金属以及玻璃等器具的造型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如中国茶叶博物馆存的一组清朝乾隆时期青花加金彩山水人物纹茶具,专为西方烧制,后来回到祖国,主要部分为茶壶以及茶杯,除此之外还拥有茶叶罐以及盏托,为清乾隆时期烧制。在胎釉以及造型方面是地道的中国式设计;其中茶壶为直筒形身,管状长流,壶柄设计成绞丝状,壶纽设计成带两片叶子的寿桃,而茶叶罐的造型在国内也很少见,弧肩的设计很有欧洲特色,口比较小,肩呈现一定的弧度,罐子为扁圆形状,同时还绘制了精美的纹饰在罐身里,在罐子口使用了描金处理,罐身的造型借鉴了西方建筑形式,为国内不多见,为西化茶具。整套壶施以大量金彩,金彩也是外销茶具的重要特点,金彩装饰瓷器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宋代,瓷器上装饰金彩,用以凸显富贵感。清代金彩模式装饰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做法,非常符合西方特别是贵族们对于金彩强烈热衷的审美。相同的案例还有哥德堡市西方古董公司藏清乾隆时期的青花山水纹壶,壶直流,扁盖上镶嵌梨形纽,其把手为扭股式。壶面为欧洲的代表建筑物,同时还绘制了山水图案及当时流行的柳树风景。由于此壶与新厅瓷器厂的金属产品非常相似,应该为仿制该厂生产的产品器形风格。同时壶嘴的造型方便后期安装金属配件。西方古董公司藏青花山水楼阁纹带壶盖,这个壶模仿银质的器形。在壶嘴的部分既平又短,把手呈现耳形。壶身上绘制了牡丹的图案,同时还有一些建筑树木及极具中国特色的宝塔风景等。有配套的金属铰链连接壶盖以及把手,造型十分的精致。就器形看,应该是仿制的巴洛克金属材质器具。清代錾胎人物纹银茶壶,该银茶壶采用锤堞、錾胎等工艺,以中国龙及戏曲人物为题材,工艺精湛,系晚清外销欧洲的银茶具中的精品,自英国征集回来。

三、英国工匠对中国茶具的初探

18世纪,英国将发财梦寄托在东方贸易上,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以国家名义进行东方贸易,据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记录,可归纳出采购的物品主要为茶叶、生丝、丝织品以及瓷器。茶叶贸易使更多的中国瓷器流传到世界各地,在饮茶的基础上英国人改进着中国瓷器,例如发明了带把茶杯和细颈茶壶。1748年,BOW工厂的创办者汤玛斯·福尔耶(Thomas Frye)开始就他的“创作成功制作器皿的新方法,包括制作、使用、操作、出售申请专利,利用这种方法烧制出来的器皿效果和质量并不比中国、日本的瓷器器皿差”。⑤这个要求符合当时伦敦大众对于瓷器的渴望,因此十分受欢迎。福尔耶对创作与外国进口商品同等质量的器皿提出的高要求其实并不新颖,早在1672年,琼·德怀特(John Dwight)就被授予关于“神秘透明的陶土,后来被公知为中国和波斯器皿的瓷器”的专利。第二个专利是在1684年总结“蔽光的在白陶土上着红黑色”模仿中国南部中心的宜兴工厂生产的供应中国国内与国外市场的红色瓷器。⑥当时荷兰移民到英国的银器匠人大卫(David)和琼· 埃莱尔(John Elers)兄弟在1690年在英国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的布拉德维尔·伍德(Bradwell Wood)发现了可行的红色瓷器粘土,并根据宜兴陶器引发的灵感,制造了英国第一批陶土茶壶。这对荷兰兄弟还在1678年模仿荷兰代尔伏特(Delft)瓷器厂生产了宜兴陶器,从生产出的商品上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参照了大量的中式陶瓷的原始资料。埃莱尔兄弟1690年在斯塔福德郡制作的茶壶,装饰灵感来源于宜兴茶壶,红色陶土的壶身饰以梅装饰。但是,英式的高脚身材和越顶的桶状把手并不是宜兴陶器的特征,反倒更接近于类似广州为中国内销生产的瓷器和珐琅器茶壶。这暗示了也许埃莱尔兄弟曾经为欧洲的雕刻品创作过中国茶具。⑦

一份1750年的贸易清单中显示,中国货物例如茶杯、茶壶、盘、餐具和碗这些非常实用的商品被东印度公司大量运至英国,说明当时的中国货物已经深入英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在理查德·柯林斯(Richard Collins)1727年创作的油画“一家三口在饮茶(A family of three at tea)”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人使用茶具喝茶的场景。两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手握相同样式的中国瓷质茶碗,碗身装饰有牡丹花卉且在碗口边缘有细线修饰。桌上的茶碗上明显缺少了牡丹但是保留了边缘的细线,就和妇人左手拿的茶托一样。从中可以分析,这应该不是一整套的茶具。当时,商人和消费者经常为器物以合理的形态和装饰图案配对。即便装饰风格完全不一样,茶具的器型还是基本相同的。左下角放面包的中国瓷盘,带有较粗的图案装饰性边框,除了颜色和材质,其装饰方式与别的茶碗、茶托没有任何联系。像这样由多种装饰性图案组成的,可以被组合的器具,依然通过设计风格、图像、颜色和传达媒介保持了视觉的连贯性。虽然桌上陈设大量英国银器,但具有时尚眼光的人,视线不自觉的就会注意到瓷器。桌子中间肚口较大的梨状茶壶的器型是1720年英国常见的银器造型,该造型是基于从17世纪开始进口的中国宜兴茶壶。弧线型的壶身配以极具表现力的木质手柄,巴洛克式的底柱为银壶添加了一丝喜剧效果,龙形的壶嘴暗示这把壶在制作时参照过中国器具及陶瓷茶具。

四、中英茶具设计交流

清代时期,出口到欧美的大量陶瓷茶具对欧美国家的饮茶文化和茶具生产制作工艺产生巨大影响。饮茶的流行促进茶具的进口,茶具外来风格的风靡又反过来促进饮茶的兴盛。在茶叶输入初期,茶具只在贵族等上流阶层使用,是时尚与奢侈的象征。在大量输入中国茶具后,英国人开始理性的看待新生事物,由于商业的需要,贸易利润的驱使,加之原料的研制,英国人开始茶具的仿制。正如中国贸易瓷也会仿制欧洲器物造型和纹饰一样,中国风格的陶瓷产品传至欧洲后,其造型和纹饰也成为欧洲人所仿制的对象。英国茶具设计非常丰富,中国茶具多为紫砂、陶瓷质地,而英国茶具有紫砂、陶瓷、银、锡等。这些茶具设计华丽精美,有的绘制中国人像、风景,具有鲜明洛可可特征,有的则通过本国匠人演绎,非常具有英式特色。中国青花瓷器影响了16世纪初英国伦敦兰姆伯思生产的低温锡釉陶器。18世纪伦敦“弓”瓷器工厂烧造硬质瓷器,当时的硬质瓷土是从美国进口的,“弓”生产仿青花碗、瓶及诸多瓷塑产品。这些产品在器型及纹饰上都极力模仿中国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柳树、的纹饰,该风格在当时的欧洲引发狂热风潮。由于中国设计风格的风靡,英国急需大量瓷器满足本国市场需求,除“弓”瓷器工厂外,1730年,切尔西瓷厂也成功开办,利用从美国引进的原料,生产各种餐具、瓷塑、花瓶等商品。另外,“伍尔西斯特尔”瓷器工厂也于1751年开工,该工厂由15名匠师组成,主要生产茶具等瓷器。同样的,这些瓷器上也装饰有各种中国风景图案。一件1760年伍斯特瓷工厂生产的仿中国风格茶壶,现为大英博物馆收藏,器型为典型的欧洲样式,但图案却是中国人物图,这样的图像在18世纪的欧洲非常常见。图中三个人物形象,其中一位清朝官员坐在桌边,一旁是两个下人。壶身对称出现两次相同图案。壶边缘装饰有受中国影响的欧式图案,盖子上的装饰花样则完全是欧洲样式。

除了茶具,还有与茶相关的外销手工艺品也颇受英国市场欢迎。一款清代黑漆描金人物纹茶叶盒,采用海棠花形状盒身,盒面采用描金装饰。盒内配有一对锡质茶叶罐,罐子盖部及肩部刻有花卉纹样。很明显这是一组外销茶具,所采用的黑漆描金工艺也是当时欧洲最为流行和喜爱的工艺之一。18世纪后期,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罐还增加了组合式的,一组清乾隆-嘉庆(1760-1800)年间五彩开光山水纹茶叶罐,一组6个瓷茶叶罐,中央一个,周围五个,构成传统的中式梅花形,放在一个梅花形镴盒里,每个罐分别装不同的茶叶,罐盖上印有各种茶叶的名称。中国运往欧洲的茶叶罐体现出极强的中西合璧的特色。这些茶叶罐多为仿制欧洲器型,而出口的茶叶罐在英国受到极大欢迎之后,英国人又反过来模仿这些本就经过改良的设计。英国人擅长研究与思考,这一点在他们对于中国风格的手工艺品的模仿与创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收藏的一款青花描金山水纹茶叶罐,此罐为乾隆时期景德镇产,运至英国伦敦描金。这个茶叶罐模仿的是18世纪早期欧洲银质或者锡制的茶叶罐,虽然是在中国烧制的,但是无论是器型还是画面所运用的透视手法,都受到了欧洲的影响。18世纪70年代,英国生产的银质茶叶罐,虽也体现了当时的新古典主义的特点,但还是颇具中国特色。此罐在器型上非常简洁大气,立方体上没有任何多余装饰,四周边饰为几何回纹,顶上的希腊月桂纽和侧面的中国文字巧妙的搭配在一起,毫无违和感,中西合璧的设计恰到好处。当众多中国风格设计都是实用性的,其它的一些静态的装饰物,特别是高品质的奢侈品:如切尔西和弓瓷器厂以及金匠Paul de Lamerie的作品,他们在用中国风格作为工具探索物质的可能性。Paul de Lamerie的银质镀金茶叶罐用了大量的中国风格图案去探索银器上的雕塑的可能性。“此罐先用融化的银烧铸成型然后追加镀金表面。”⑧表现一个物体从流动的到静止的形态,罐子底部的卷壳纹和圆形的边角,四角装饰有中式的丘比特人面像,用于强调观念的改变(中国风格的设计不一定要出现中国面孔),大量的曲线条增加盒状物的整体流动性。如果关注罐体整个的形态,从下方的流线形到上方棱角分明的固态,视觉在罐身移动时,就会有流动到固态再到流动的感觉。虽然中国风格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材质转换给人带来不同感受的风格,它所呈现的运动感官使金属制品在18世纪中期特别受欢迎。

茶叶贸易对于英国人来说不但是味觉上的增色,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国出口贸易以丝绸为中心的本质。同时,作为压舱品的瓷器价值也得到了重估,它是贮存和品味茶叶的最佳容器。清代中英贸易中,传统的丝绸和茶叶、瓷器完美结合。英国人最终以自己的美学改造了瓷器,在细腻的皇家骨瓷表面,浮现出英国本土的植物图像。英式青花瓷与纯银茶壶、茶匙和蕾丝桌布,形成新的器物小组,他们进入维多利亚风格的茶室,见证两种文明的碰撞与合作。■

注释:

① [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叶笃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42.

② [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70.

③“优待”贸易在这些年里总计约达九百万磅,其中茶叶计有五百万磅——《下院审委报告》,1830年,Q5605.

④ 故宫博物院.瑞典藏中国陶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52.

⑤ Simon Spero, The Bowles collecti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nglish and French porcelain (San Francisco: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1995),p.53.

⑥ Helen Espir, European decoration on Oriental porcelain, 1700-1830 (London: Jorge Welsh Books, 2005), p. 205; and Robin Hildyard, ‘Guaranteed genuine?’, Antique collecting 31:7 (December 1996/January 1997): 22. 同见Chris Green, John Dwight’s Fulam pottery: excavations 1971-1979 (London: English Heritage, 1999).

⑦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online collections database, “ Teapot C.17-1932’, http:// collections.vam.ac.uk/objectid/O77866.

⑧ 详见James Lomax,’ Chinoiserie silver in Britain’, in D. Beevers (ed.), Chinese whispers: chinoiserie in Britain, 1650-1930 ( Brighton: Royal Pavilion and Museums, 2008), p. 46; and Peter Kaellgren, ‘The tea-picker design on English rococo silver tea caddies’, The magazine antiques 121 (February, 1982): 484.

[1] 许明龙. 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Jacobson Dawn. Chinoiserie[M].London:Phaidon, 1993.

[3] 苏立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4] Madeleine Jarry. Chinoiserie Chinese Inf l uence on European Decorative art 17thand 18th centuries [M]. New York :The Vendome Press Sotheby Publications:1981.

Analysis of Sino-British Tea Set Design Exchan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ea Trade in Eighteenth Century

JIANG Qi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Nanjing 210013,China)

The rise of tea drinking habits make tea a nationwide drink.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ea, tea set became popular in England. The British tea set imitation and improves the Chinese porcelain in terms of tea drinking habits. The East India Company’s trade directly affected the British preferences for Chinese goods, and then brings a burs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lso l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design

tea set design, trade, design communication

www.artdesign.org.cn

J53

A

1008-2832(2017)04-0128-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茶具茶壶饮茶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美轮美奂的茶具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传统茶具造型设计的文化意蕴探析
四季饮茶与健康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