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路径
——以彝族银饰的旅游文化发展为例

2017-02-14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银饰彝族苗族

杨 蓓

民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路径
——以彝族银饰的旅游文化发展为例

杨 蓓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 610068)

在近几年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成为地方旅游发展重点的大趋势下,彝族银饰的文化属性和装饰美感成为民族标识和活态民族文化的承载体,在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尤为突出。如何结合民族性和地域性进行彝族银饰保护和发展,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是文章研究重点,为地方旅游产品建设提出粗浅建议。

彝族银饰;设计创新;旅游文化;传承发展

银饰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鲜明符号。从银饰的造型、纹样和佩戴艺术映射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俗韵味。自苗族银饰在2006年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民族银饰的传承与保护得到高速发展,在民族银饰与地方旅游文化的对接和产品开发中取得显著成绩。

一、彝族银饰的艺术审美和文化蕴涵

银饰作为彝族重要的服饰组成部分,承载了本民族深厚而久远的宗教思想、种族历史、图腾崇拜、神话传说,成为民族远古精髓的“无字史书”。纵观彝族的服饰演变,“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是民族银饰盛装具备的艺术特征①。

彝族头饰相比较著名的苗族头饰,没有那么多种类,主要以花头帕与帽饰为主。不同于苗族头冠的牛角银冠,彝族的帽饰是大小不同的银片、银珠、银花、银泡以镶嵌、插挂的手段而依附在特定的帽子上。为了彰显家族的富有和地位,家人会请银匠打制不同式样的银链和银泡,围绕钉挂在女性帽子的外罩上,层层叠加,在帽顶固定大银片制作的鸟形或树形的装饰,增强帽子华丽精美的视觉效果。相比较其他佩戴银饰作为颈部装饰的民族,彝族女性的颈饰极具装饰艺术性和现代感。他们运用银领、银牌和银扣制作成独立结构的领子,类似于我们今天流行的假领子,脱离上衣的组成而单独存在:在面料制作的领座上覆盖银制的领面,或者镶缀由银泡、银花、银钉构成的几何图案,从而形成颈部装饰。

具有4000年历史的彝族人民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运用银饰来展示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但与苗族尚银的文化内涵不同,彝族银饰的发展贯穿彝族人民的生活点滴,宗教民俗。彝族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天文历法和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用具。据《中国彝族》资料记载,彝族四大手工艺漆器、银饰、纺织和擀毡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②,特别是白银文化的发展除了用于服饰审美,还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宗教器具。彝族人日常生活使用的酒壶、杯盘、碗筷、盒子等都是用银片包镶在漆器上而形成。彝族尚武,战士头领身披银衣,头戴银冠,战马的马鞍和脚蹬用纯银打制,体现彝族人民认为白银可守护身体的崇拜观念。去世的老人在送葬仪式中要口含碎银,寓意灵魂的安宁,在另一世界生活幸福,也祈求老人能保佑子孙后代兴旺昌盛。

二、苗族银饰发展可借鉴之处

作为人口众多、族群众多的少数民族,苗族是最先进行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少数民族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宣传,成效显著,形成发展快、品类多、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特色,并吸引大量兄弟民族进行民族文化建设取经交流。随着苗族银饰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的宝贵传统技艺和文化研究得到大跨步发展,已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苗银的传承与保护做出动作。

(一)苗族银饰变异与传承共存

贵州雷山县是苗族银饰生产与加工的密集地区,在当地的银饰产品类型、造型纹样的制作遵循传统,但工艺技术环节不断革新。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白铜镀银的混合材料,当地人称之为“德银”,现在大多叫“苗银”。白铜镀银制作出的银饰从外观上和纯银质地的产品装饰效果差距不大,但价格低廉,生产成本可控度加强,所以逐渐在苗族银饰市场上流行开来。同时,银匠制作银饰的工具和设备也在革新,在2001年的时候当地的银匠就开始使用除了坩埚、拉丝板等常见传统工具之外的银片成型机、模具、酸磺洗液、气锤、电焊机等现代设备,甚至还出现专门进行不同规格银片、银丝制作并转销给其他银匠的分工形式。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革新也推动了苗族银饰的持续发展、传承与革新的进程③。

(二)打造独特的银饰文化节

自2006年以来苗族银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苗族银饰的保护与传承得到广泛的重视,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的下达,政府从政策、经费、场地各方面提供优厚条件,为苗族银饰锻造工艺传承、文化内涵的研究开展提供支持条件。同时,当地政府利用打造银饰文化节的形式发展文化消费,推动苗族银饰的地方旅游文化开展、旅游特色建设。在2010年凤凰县民俗园内成立首家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展示基地,包括苗族银饰博物馆、苗族银饰生产基地和苗族银饰研发中心三部分,囊括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展示、游览一体的联动体系。种种活动、博览会和文化节的开展,助力苗族银饰在大众中的认识,也为苗族银饰的保护提供平台。

(三)苗族银饰已形成文化产业

传统银饰造型和锻造工艺经过现代技术及造型思维转换,融合现代审美,用新旧共融,现代与传统共处的创新思路和技术承载,延续民族精神,打造民族文化。同时,苗族银饰的旅游文化开发也从另一个侧面积极推动了苗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延续和保护。作为地方文化旅游的一个重点,苗族银饰在自身的器形设计、产品类别、加工生产技术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的苗族银饰产品,形成新的文化承载形式,有机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结合。

三、彝族银饰创新发展的方向

作为拥有4000年发展历史的彝族,在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中沉淀深厚。彝族的银饰、漆器、纺织、擀毡被誉为彝族四大手工艺,其中银饰又因为其夸张、耀眼的穿戴效果,精美的造型和制作工艺成为彝族文化传承发展、地方经济推动和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承载。彝族火把节,作为彝族传承上千年的一个民族节庆,已经成为凉山地区彝族文化宣传,旅游建设开发的核心活动,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参与、观赏。其中当地女性盛装穿戴银饰的歌舞表演尤为瞩目。搭借火把节的平台让世人了解精美古拙的彝族银饰已初见成效,但如何把彝族银饰做“活”,使之不仅仅是一种可以远距离观赏感受的静态民族文化,而是成为能够融入到生活,并呈现互动变革的动态民族产品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尝试。

(一)丰富产品类别,多角度嫁接银质产品

目前在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开发中多数出现的产品类别是工艺品和配饰品,如苗族的银画、银项圈等,那么在彝族银饰的产品开发过程中除了沿用苗银产品的设计思路进行工艺品和服饰品的设计开发,还可以进行其他方向的产品开发。如进行生活用品的银器设计和制作。彝族女性通常在穿着百褶裙时会配搭一个三角荷包在腰间,放置随身小物④。通常情况下是用面料制作,表面进行精美纹样的刺绣,但我们可以从材质互融的角度进行变革,在面料制作的基础上增加银质的边角,一方面加固,另一方面增加观赏性和精美感。同时可制作成套的银质化妆镜、小梳子或口红盒搭配在三角包中进行销售;在彝族女性服装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状态,就是分离于衣身的立领,在上面会镶嵌大量的银牌和银泡进行装饰,在造型上非常类似于现代服饰中的假领子或项圈,我们可以进行领型改良,加重银饰的装饰效果使之作为带有民族风情的领圈销售……

(二)走精、巧、小设计思路的产品设计

在笔者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苗族银饰的旅游产品开发目前走三个方向:第一方向为面向收藏者的老银饰品,主要是满足对古旧感孤品有特殊收藏需求的消费者;另一方向是仿制做旧的苗银饰品,针对了解度不高又有猎奇心理的消费者;最后一种是改良苗银饰品,针对一般旅游纪念需求的消费者。而在这几种消费中都出现一个现象就是苗银饰品的器形很大,比较原汁原味的呈现少数民族风格,在进行包装、携带和佩戴使用上具有较大困难,日常的护理和保存也出现一定问题,或者饰品呈现的形态过于民族感,在日常生活的佩戴上有局限性。而这些现象约束了苗银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步伐,考虑苗银的种种产品开发局限,以及彝族银饰在器形上同样呈现出的“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艺术特征,在进行保护性开发研究中应着重以小巧、精致,与现代时尚审美高度结合的设计思路。特别是针对国外旅游者选购纪念品送亲朋好友的习俗,在产品的设计和包装携带方面更应考虑便利性。

(三)产品民族特性的清晰传达

纵观少数民族中的服饰文化,民族特征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聚焦少数民族银饰,特别是苗族银饰和彝族银饰在图案和纹样的应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对民族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就会产生混淆⑤。所以应该提取甚至加重对某些彝族鲜明特征的图腾图案如羊角、火等纹样在银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彝族有“崇黑、敬火,尚龙虎”之说⑥,对火文化的深度研究和龙虎纹样的运用也可以成为区别彝族银饰和其他民族银饰的一种手段;彝族是最早出现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提取具有祈福吉祥含义的彝文錾刻在银项链、手环或者胸针上既体现民族特色,又迎合消费者借佩戴品讨吉祈福的传统心理需求;甚至可以将彝文与汉族的百家姓或文字定制服务结合进行银饰制作,一方面扩大产品类别,一方面区分民族特点,一方面进行彝文的文化宣传和推广,达到三赢局面。

(四)结合政府力量,举办设计大赛

在进行彝族银饰的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中,除寻找、培养相关产品的设计师进行研发设计工作之外,还可以结合每年的火把节或其他彝族节庆活动,嫁接政府力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彝族银饰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活动,一方面将该活动作为节日庆典中的一项,吸引游客和旅游项目的招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吸收全国年轻的设计力量和设计思路,进行银质的配饰配件及旅游文化产品设计。传承创新独特而又新颖的旅游商品,并进行设计师和匠人的能力培养,吸引建设优秀工作团队。这种设计活动、赛事的定期开展对产品设计团队的建设和培养具有很好的稳定作用。

四、结语

“活态”是民族文化持续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根据,是当地民众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活动的表现,也是民族个性、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价值⑦。而旅游商品化具有双面性,它的确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改良民族经济形态,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但过于追求商品价值和经济利益又会消磨民族文化的精髓,淡化传统公益文化的内涵,归根结底在于“人”心所向。因此,彝族银饰在嫁接旅游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发展和保护除了当地银匠、手工艺艺术家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介入,文化企业的支撑和新鲜设计力量的加持,甚至专家学者的参与。多种社会角色的融入,担当各自的责任,同心协力才能够实现彝族银饰的保护性延续和创新性发展。■

项目来源: 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YZWH1331

注释:

①何晏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银饰[J].中国黄金珠宝,2002(1):87-89.

②普忠良.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彝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40.

③田丽敏.全球价值链与贵州苗族银饰产业国际竞争力[J].贵州民族研究,2010(4):113-117.

④韩玉婷,韩凡.凉山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4):96.

⑤王明贵,传承核心内容,创新发展模式——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布拖模式的思考[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1):50-55.

⑥许艳.凉山彝族服饰的商品化与传承[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4.

⑦张婉玉,张晓林,程思.四川民族文化旅游扶贫SWOT分析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3(5):159-162.

The Path Analysis of Inheritance and Preservation of Nationality’s Garment and Accessories

YANG Bei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China)

Under the main trend of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and ecological tourism of local tourist industry, the culture propery and decoration of Yi nationality’s silver ornament are becoming national logo and active culture carrier. It aims to anylyze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of Yi nationality’s silver ornament, transform the culture inheritance to the culture product for local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Yi nationality’s silver ornament; design innovation; tourist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proservation

www.artdesign.org.cn

J026;J529

A

1008-2832(2017)04-0028-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银饰彝族苗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银饰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