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济南市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7-02-13赵婷婷�オ�

山东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济南问题

赵婷婷+�オ�

摘要:济南要打造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但在金融中心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区域内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完善。当前济南市应在加快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建设时着重突出济南特色,即牢牢把握产业金融中心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在此基础上着力探索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模式和途径,继续加速完善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生态环境,进而推动区域产业金融中心建设更快更好实现。

关键词:济南;产业金融中心;问题;路径

2016年7月,在济南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王文涛书记首次将济南金融中心发展进行了更精确定位,确定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面对当前国内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接近白热化的发展趋势,济南市委市政府积极寻求差异化、特色化、功能化发展,提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金融中心”定位。当前济南市建设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的发展优势趋于明显,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实践中如何突出济南产业金融中心的发展特色并形成自身优势必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济南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发展优势

1.1 金融深化取得新进展,金融集聚效应显现

金融业增加值逐年攀升,201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为6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整个“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平均为16.82%,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至2016年6月,济南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11.8%,比全省高出4.79个百分点。全市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132.3亿元,同比增长22.3%,占总税收的比重为14.4%,位居全省第一。载体平台的集聚效应初显,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迁入济南,中央商务区及辐射区域累计引入驻省级总部近30家、金融服务机构65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连年稳居山东省第一,显示出金融资源不断向济南集聚趋势。

1.2金融市场主体多样化发展

新金融市场主体不断涌现,2015年7月,全市首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获批筹建,9月,省内首家汽车金融公司在济南开业,2016年5月,济南市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金融机构实力显著增强,至2015年底,济南金融机构单位数430家,其中银行44家,保险公司82家,证券营业部78家,总部经济显现。与北部沿海地区天津、大连、青岛等区域金融中心相比,济南在证券类机构方面成绩突出,证券机构的资产规模、承销金额和经纪规模等均高于区域内其他金融中心[1]。

1.3 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健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济南新增上市企业3家,全市上市企业增至32家,股票33支。截至2016年10月,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28家,融资超过40亿元,融资额约占全省一半,“新三板”的济南版块已经逐步形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2015年度银企授信落实6.3亿元,占签约额度的51.6%。2015年社会融资增量/金融业增加值为4.34,同期全国该值为3.2,全省为3.94,济南市该值高于周边青岛、大连、郑州等竞争性区域性金融中心,反映济南市金融作为实体经济“加油站”的重要特征已经凸显①。

1.4 金融发展环境展现良好局面

一是金融政策环境驱动作用明显。2015年7月,济南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确定了“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发展目标,其中确立了新一轮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要求。2016年1月,济南印发《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指标体系三年行动纲要和2016年目标任务》。2016年6月,济南市出台《济南市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被称为“金九条”,对于济南金融集聚发展等起到了积极地政策驱动效应。二是金融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与周边区域性金融中心相比,济南市教育环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15年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3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53.62万人,远高于周边竞争性金融中心。三是金融生态基础良好,2015年末,济南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仅为0.71%,大大低于全国1.67%的平均水平。另外在医疗卫生、城市绿化、生活成本、环境状况方面,济南市也展现出了不断向好的趋势。

2. 济南建设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金融中心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

产业金融中心的本意就是让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在中央鼓励金融“脱虚入实”的大背景下,产业金融中心有助于以产业为本、以金融为用,使实体经济的支点作用和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共同发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资本支撑。当前济南市要建设产业金融中心,必须凸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贡献,然而与国内先进金融中心对比,金融作为实体经济“加油站”的作用不够突出。一是,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社会融资增量/金融业增加值,济南市2015年为4.34,虽然高于周边竞争性金融中心,但与北京5.11、上海4.49、广州5.04相比,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稍显不足。更值得警惕的是,济南市2011年该值为4.67,反映出近年来金融业存在一定的“脱实”倾向,从目前来看广大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和社会个体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需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二是,当前济南市金融带动地区发展、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效率相对周边地区存在差距,金融服务业的辐射功能、引领功能有待加强。作为金融大市,济南市本地的经济地位并不突出,对于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也较为有限。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制约着济南民营企业的发展。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8%,而到了2014年底,民营经济仅占34.9%,10年时间下降了13.1%。这从侧面反映出济南市金融业的服务广度和深度都有挖掘空间。

2.2 区域内产业经济发展优势不够突出

金融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它的发展也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意味着投资、消费和贸易规模的扩大,而每一个经济行为的发展都对资金产生新的需求,因此可以说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集聚、金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于产业金融中心而言,区域内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更是直接影响到金融中心的能力和地位。当前济南市产业经济规模偏小,成为打造产业金融中心的重要制约。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不足,不利于增强产业聚集辐射能力。2015年济南市GDP占山东省GDP的比重仅为9.68%,对整个山东省经济贡献度较低,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经济综合实力偏弱,导致外商投资吸引能力不足,因此也损失了大量金融需求和金融创新机会。二是产业结构中工业能力相对不足,二、三产业缺乏龙头企业,金融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济南工业规模较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0.7%,低于全省近12%,其中重工业占比较高,达到74%,高技术产业产值较低,在省内城市中仅排第八位,缺乏行业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不足70家。这种产业规模和结构现状,不利于激发和培育产业金融中心的发展潜能。

2.3 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不够完备

虽然早在2002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建设济南市区域性金融中心,但济南市全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行动起步较晚,缺乏先发优势,这导致当前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并不完备。一是金融功能区建设起步较晚[2],直到2015年5月,才确立了中央商务区作为承载区域金融中心的优选和首选平台,2015年6月,中央商务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至今济南CBD与较为成熟的天津于家堡金融区、青岛金融街、郑州郑东新区CBD、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大连星海湾金融商务区等相比,在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环境打造等方面均不具优势。二是金融要素交易平台建设不足。济南近年来金融机构入驻数量和速度呈现良好态势,但在平台建设方面稍显薄弱,特别是金融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方面。市场交易平台是金融中心辐射力的重要载体,从山东省内来看,目前淄博有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青岛有立足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而筹建的青岛国富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和九州商品交易中心,济南缺乏区域性的交易平台,更没有全国性的金融要素交易平台。三是金融外向度不高。截至2015年底,济南市外资银行只有4家,青岛为16家。由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稍显落后,济南市进出口交易量、利用外资规模、外资项目数量等较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金融中心的辐射能力。另外金融外向度不高也导致了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相对落后等问题。四是金融人才相对匮乏。与天津、大连、青岛、石家庄等地相比,济南市金融从业人员远低于区域内平均水平,这一方面显示出济南金融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但也直接反映了金融人才不足的困境。

3. 突出济南特色,加快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路径

结合济南产业金融中心建设的迫切性及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当前济南市应在加快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建设时着重突出济南特色,即牢牢把握产业金融中心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推动实体经济科学发展为主线,加强省会金融的大协同、大服务、大发展,提升省会金融的产业竞争力、经济贡献力、创新引领力、金融软实力、空间承载力和资源集聚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

3.1 着力探索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金融作为货币或资金有条件的让步,天生就具有脱离实体经济的倾向,要真正建设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不仅要有效约束这种倾向,更要引导疏通金融与实业间通道,壮大金融服务能力并源源不断地向实体经济输送新鲜血液。从目前济南金融产业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实际出发,打造产业金融中心需要厘清近期工作重点与长远目标。

3.1.1 明确短期工作重点

针对当前存在的金融与产业间沟通不畅、互动不足的突出问题,近期内应将重点集中于“疏路治堵”,提高金融资源活力,让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对信贷的分类指导,促进银企对接合作。着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小微企业。二是建立政府增信计划,对一些成长性强、前景向好但风险较大的项目,通过贴息补偿、风险补偿、政府担保、基金担保等形式促进资金落实。延伸普惠金融服务领域,不断改善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薄弱领域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保持信贷投放较快增长。三是积极宣传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措施并力促这些优惠能够落到实处,如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积极申请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

3.1.2 从长期看,不断加大金融宽度,有序拓宽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连接通道

一是持续提高金融组织体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鼓励有实力的国内外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来济集聚发展。落实对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融资租赁企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发展的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组织,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和设立基层分支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督促村镇银行专注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不断拓展服务网络,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直接融资,认真宣传并落实《济南市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对于促进企业上市挂牌、直接融资的扶持政策,支持有稳定收益或未来现金流的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等进行融资。拓展股权融资规模,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后备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登陆;拓展债券融资,鼓励支持企业运用公司债等品种扩大融资规模;三是大力深化金融创新,发展金融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进传统主流金融体系的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工具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如大力发展面向省内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管理、投资咨询业务,促使其进行价值创造及再造。扶持新兴金融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茁壮成长。“互联网+”背景下,积极培育“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业态,鼓励第三方支付,金融大数据采掘加工,金融产品销售与财富管理,网络融资与网络融资中介等新兴、新型金融业态在济落户生根。发展特色金融,如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扶持一批新业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与传统金融体系形成竞争发展格局。

3.2 继续加速完善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一是加快金融功能区建设进程。要实现金融资源空间集聚、有效发挥金融功能,具有强大聚集力的载体平台功不可没。在确定了东部CBD作为新的金融集聚区之后,应集中力量尽快完善CBD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设施、高速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以及酒店、公寓、商务、餐饮、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和绿地等,为功能区内的主导产业服务。同时,仍需大力度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确保区内金融业与其他业态的黄金比例。从理论上讲,金融功能区的主要产业必须是金融业,入驻的机构应该是以金融机构为主,以与金融相关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为辅。目前汉峪金谷已签约30余家金融机构,CBD及辐射区域内已入驻重点企业近450家,其中金融类机构65家,金融机构的数量占比略小。因此仍需大力度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突出金融业的主导地位。二是着力促进平台建设。一方面,拓展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充分挖掘已有交易平台的经济效益,促进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加大创新力度,吸引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如广州设立了全国首家私募股权交易所、华南地区首家环境资源交易所以及农村产权交易所、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专业化交易平台,济南也应借力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在产权交易市场化、专业化、集团化发展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对接国内先进城市,积极探索权益类交易所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试点。另一方面,搭建金融服务机构与企业对接平台,结合“互联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形成互联网+“金政企”合作新平台。三是持续提高省会金融开放与合作水平,延伸省会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力。提高金融机构开放度,引导壮大本土金融机构,逐步推动本土金融机构“走出去”;吸引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国际一流证券期货类公司到济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推动金融业务国际化发展,扶持、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到境外上市,支持中外资金融机构深化股权、业务等方面的战略合作。重点推进金融人才国际化,通过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引进计划、制定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企业设立跨境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形成有利于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同时,把培养融通金融思维与实体经济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我市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现有的产学研研究基地,鼓励校企、院企合作开展定制式人才培养。

3.3 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环境,主要指金融运行所依托的基础设施、基本制度和外部经济环境等

[3]。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生态环境越好,金融资源就更具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更容易打造“资金洼地”,提高金融中心的资源集聚能力和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下行、企业高杠杆率、信贷边际效应递减以及执法不严等问题,对我国金融生态建设提出了挑战。这一大环境下,济南市更应在已有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全市金融生态,提升产业金融中心凝聚力与影响力。一是充分发动政银企各方合力,及时化解企业资金运行风险。对重大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企业等保持持续关注,定期更新,实时跟踪,对企业经营中因流动性困难导致贷款违约形成的不良,采取化解措施,及时协调银行机构和企业解决企业资金链问题;同时密切关注金融机构与上市企业的经营动态及风险状况,即使处置风险。二是继续健全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是推动金融业务健康规范和规模化发展的基石。一方面,严厉惩戒失信行为,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加大对非法集资、非法揽储、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查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加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信用记录的覆盖面,健全覆盖个人和企业的信贷征信数据库,推动建立全市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网络,不断完善信用查询、公示和基于信用的服务体系,强化金融业对守信者的激励作用和对失信者的约束作用。三是完善地方金融监测和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确保金融安全与秩序稳定。在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机制。健全全市监测预警机制,明确重点监测预警事项,探索成立地方金融监管执法组织,完善金融稳定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排查和日常监管。四是大力发展金融专业服务。成熟的区域金融中心离不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各类投资公司、咨询公司、信息服务公司、信用评级公司等专业机构的辅助。在不断推动济南市金融市场扩容优化的同时,仍需在鼓励专业服务落地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积极作用,结合“金九条”对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可享受办公用房补贴的扶持政策,引导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或设立各类金融中介服务,借助市场力量促进金融生态建设不断完善。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根据各市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而得。

[参考文献]

[1]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课题组.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报告(第七期)[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85。

[2] 赵婷婷. 新常态下济南市加快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路径[J]. 理论学习,2015年第11期。

[3] 王力、黄育华. 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13~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7。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济南问题
济南拍卖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Hi济南
Hi济南
“济南第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