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提问让课堂对话活起来

2017-02-12何媚

文学教育 2017年2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语文

何媚

有效提问让课堂对话活起来

何媚

课堂对话是新课改浪潮下提高课堂效率的新变革,提问以及由此生成的会话互动则是课堂对话的有效形式。本文通过课堂实例,分析课堂对话虚假的原因,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让课堂对话活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课堂对话 语文 提问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性学科,语文素养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达成语文课程标准的关键环节,而提问以及由此生成的会话互动则是实现有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所以,语文教师必须从独白走向对话,以有效对话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一.从独白走向对话的课堂

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会话是一个逐渐形成理解的过程,在真诚会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向他人开放,真诚地认为对方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并站在对方角度去理解对方以及他说的一切。”

广义的会话包括人与人、人与文本、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可以看作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艺术活动。倡导课堂对话,正是新课改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补救和变革,正成为一种理念、一种过程和一种方式。

传统课堂往往是教师独白式讲解,学生被动灌输,参与度低,气氛沉闷,课堂对话不失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积极的对话,能够激发学生热情,转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讨问题,活跃气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效的对话,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分享同龄人的智慧,收获学习的轻松和乐趣。多元的对话,使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师生之间思维交锋、智慧融合和心灵碰撞。

教师善于组织和推进课堂对话,使理解在交流中加深,知识在共享中倍增,教学人际在互动中重组,我们的课堂会在动态生成中呈现出希望的图景。

二.无效提问即虚假的课堂对话

目前,强调学生占主导地位,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老师们将“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琐碎繁杂的问题充斥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令人质疑,师生一问一答,看似热闹非凡,时时在思考,实则并未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很难提升其语文素养。长此以往,学生随着心智的成熟,会逐渐认识到语文课堂并未让他获得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发展,会放弃语文课,转为自学、看课外书、睡觉、学习其它科目。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要么强硬要求,要么听之任之。恶性循环,语文课沦为无效课。究其原因,无效提问造成虚假的课堂对话就是原因之一。

缺乏问题的提问是假对话。课堂中,老师为了让学生知人论世,会问:《登高》的作者是谁呢?在概括人物形象时,会问:《红高粱》中的罗汉大爷是不是一个英雄?这些问题要么有显性答案,要么以“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不用研读文本,只需凭借老师的语气揣测答案,都是学生不用思考或机械思考就可以回答正确的。这种缺乏问题的提问缺少思维空间,难以形成师生思维的碰撞和视阈的融合,无法达不到相互唤醒和激发的作用,它所形成的课堂对话是假对话。

缺乏引导的提问是假对话。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他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着眼于此,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以此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提问中,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和潜能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老师引导思考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顺利达到下一思维能力水平。所以,只有问题,缺乏引导的提问会导致缺乏此思维能力的学生无法完成。比如:《归去来兮辞》课后的问题:怎么看待古代士人的隐逸?老师解读课文后直接推给学生,没有士人隐逸的背景资料,学生只有硬着头皮答,当然不会有好答案,所以,老师应该自己或让学生搜集背景资料,提供思考的条件,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真对话。再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后题: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进一步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学生无法主动联系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的性格经历、时代的精神风貌来分析作品、评价作家,应由老师引导,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真思考、真对话。所以,引导是对话中情感和灵感的催化剂,一旦缺失,学生对提问无所适从,课堂对话就会搁浅。

固守预设答案的提问是假对话。马克思在《论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太阳的颜色不止一种,同样课堂提问的答案(尤其是发散性问题)理应也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本解读是多元的,如果预设了标准答案,老师固守答案,学生的思考变为对标准答案的迎合,而不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样的提问是用对话包装的假提问,是传统独白课堂的变形记,长此以往,课堂不是沉闷,就是出现应声效应,即不假思索地附和或者敷衍老师。

三.有效提问在课堂对话中的活用

提问理应成为课堂的新常态,在透视了提问的偏误之后,我们需要回答如何在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学环节、不同课堂情境中,有效设计问题和推动提问。

高效导入。开课提问蕴含着复习和导入的功能,一个简洁的引入性问题可以承前启后、温故知新。在学习古代诗歌单元《离骚》时,首个问题从“风骚”一词含义出发,通过“风骚尤物”“迁客骚人”“独领风骚”的用法举例,学生既能理解“风骚”的丰富含义,又自然起到复习上一课《诗经两首》并导入新课《离骚》的功效。

预习导领。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往往学生预习的目的性和兴趣不强,如果预习抛出问题和矛盾,学生就容易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论中国的诗》开篇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文本,比如,钱钟书认为中国诗有什么特点?《囚绿记》给个难题:“绿”怎么可能会囚住呢?再如《离骚》,让学生一边有感情地读一边圈出最能表现诗人心境和情感的词,如此一来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更快,随后的课堂对话也会更顺畅。

头脑风暴。课堂对话的高潮多在于头脑风暴,触发头脑风暴有赖于有深度、有矛盾点、有弹性空间的问题,它最能撩动兴趣和引爆讨论。有老师上《氓》一课时开头设计了一个“火药味很浓”的问题:朱熹对《氓》的女主人公的评价是“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而鲍鹏山认为“《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就是那位卫国女子”。请问你眼中的她是奇女子,还是淫妇?

检查反馈。评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问的作用不可替代。学过司马迁《荆柯刺秦》之后,老师可以从课文与课后陶渊明的诗《咏荆轲》的对照阅读来设计题目,既巩固检查了教学内容,又可以实现文本之间的对话,可谓一举两得。

“学问”一词是在汉语传统中意味深长,提问以及由其生成的课堂对话在课改浪潮中又获得了更为深远的意义。通过每位教育者从理念、策略到技巧层面的反思和探索,提问会成为课堂对话的新常态,让课堂生态活起来。

1.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周规源.论语文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5(18).

3.王立群.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奚德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之我见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5.张丽娜,冯士宝.浅谈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2).

(作者介绍:何媚,重庆市南川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