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中文大学所藏粤剧剧本文献概述*

2017-02-11李继明周丹杰

文化遗产 2017年1期
关键词:粤剧剧团藏品

李继明 周丹杰



香港中文大学所藏粤剧剧本文献概述*

李继明 周丹杰

近代以来,香港粤剧活动十分活跃,留存大量文献资料。近三十年来,这些文献资料多为图书馆及研究机构所得,保存完好,但较少得到编目披露,研究者想要利用仍是不易。为此,笔者两次赴港实地调查香港现存粤剧文献情况。就香港中文大学来说,粤剧剧本文献集中于音乐系戏曲资料中心和大学图书馆,本文将对其庋藏情况和文献源流进行介绍。

粤剧剧本 香港中文大学 戏曲资料中心

近代以来,香港一直是粤剧活动的中心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战时局势动荡,省港大班加速向香港转移,粤剧市场竞争激烈,至沦陷时期,粤剧大戏的演出依然较为活跃①参见黎键:《香港粤剧叙论》,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版,第354页。。四十年代之后,在相对宽松自由的市场环境下,香港粤剧名伶辈出、名班迭起,存留了大量的剧本和演出史料。近三十年来,这些文献渐次由本人或其继承者捐赠给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得到很好的保存。但这些资料较少有系统整理和编目披露,研究者想要利用,仍是不易。是故,笔者在2014年7-8月、2015年7-8月两次赴港②此行是在导师黄仕忠教授的指导安排下,又承蒙香港中文大学华玮教授的邀请和帮助,经由港中大“内地及台湾访问学生计划”得以成行。,访查香港地区现存粤剧文献的情况。就笔者调查所见,剧本文献收藏最富者,当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中央图书馆等机构。本文主要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所藏的粤剧剧本文献。

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港中大”)的粤剧研究与收藏,主要集中于该校音乐系的戏曲资料中心,其中更以“粤剧研究计划”导夫先路。

戏曲资料中心(下简称“中心”),2000年3月1日正式成立,是香港首个公共戏曲资料库,致力搜集和整存戏曲资料,并通过出版、研讨会、讲座等公开活动,推动戏曲信息交流。中心藏有大量的中国戏曲资料,以粤剧为主,亦包括京剧、昆剧、潮剧、西秦戏等剧种。资料种类有剧本、曲本、曲谱、书籍、剪报、场刊、海报、录像带、唱片、相片及幻灯片等。③戏曲资料中心相关介绍,参见《粤剧大辞典》编撰委员会编《粤剧大辞典》 “港澳台粤剧”部分中条目“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戏曲资料中心”,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9页;《香港戏曲通讯》第二十六及二十七期(合订本),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出版,2010年3月31日。中心定期出版《香港戏曲通讯》,介绍香港本地的戏曲动态,特别是粤剧研究方面的成果。

1993年,“任白慈善基金会”捐赠研究经费,将大量任白藏品交于港中大音乐系托管,此为中心得以成立的基础。加上继获芳艳芬(1928-)、朱秀英(1921-2003)、许钊文(1927-2007)等梨园前辈和学者的慷慨捐赠,及历年收购所得,中心馆藏日渐丰富。

港中大音乐系的中国戏曲研究始于1990年,彼时成立了“中国戏曲研究计划”,在陈守仁教授的带领下,统筹戏剧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中心的奠基期亦可追溯至此。后因粤剧研究工作日益增多,遂于次年将“粤剧研究计划”从中独立出来。*更多有关“粤剧研究计划”的介绍详见罗丽:《粤剧研究三十年》(《戏曲研究》2009年第2期)及《香港戏曲通讯》。

中心所藏剧本的主体部分,由 “麦啸霞藏品”和“薛觉先藏品”、“任白藏品”、“芳艳芬藏品”、“红线女藏品”、“文千岁、梁少芯藏品”、“余丽珍藏品”及剧本汇编《粤剧三百本》、《旧本粤剧丛刊》等构成。*这些粤剧藏品除演员本人捐赠外,亦多有家属捐赠,包括刘月峰家属、朱秀英家属、潘一帆家属等。

一、“麦啸霞藏品”和“薛觉先藏品”

容宝钿女士捐赠的“麦啸霞藏品”及“薛觉先藏品”是中心现存历史最久的馆藏。*张文珊:《香港戏曲资料中心十载回顾随笔(2000-2010)》,《香港戏曲通讯》第二十六及二十七期(合订本)。藏品包括1930年代的剧本、戏桥、相片及演出海报等。

1930年代,北有“梅程争辉”,南有“薛马争雄”,正是戏剧市场的黄金时代。彼时,有新剧本才有竞争力,麦啸霞和容宝钿作为觉先声剧团的御用编剧,为“薛马争雄”保驾护航。

容宝钿和觉先声戏班结缘,主要是通过薛觉先的“开戏师爷”麦啸霞。故三人之缘,要从麦啸霞说起。

麦啸霞(1904-1941),原名麦宏泽,广东南海西樵人,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粤剧编剧、撰曲人及电影工作者,更是一名粤剧史家,所撰《广东戏剧史略》(1940年,载《广东文物》)首次对粤剧史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评述。1930年代,他开始出任觉先声剧团的宣传主任及编剧,因为编、导、演皆精,又在书画及诗词创作等方面才艺出众,故有“三多先生”(多才、多艺、多人倾慕)之美誉。

容宝钿(1910-1997),笔名容易,广东中山南屏人。容氏生于香港名门望族,家中亲人皆酷爱粤剧,耳濡目染下,她亦对粤剧兴趣颇浓。长辈的精神鼓励,家庭的物质支持,加上自身的粤乐及文学根基,为她的编剧事业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条件。

1933年,容氏结识麦啸霞,即随之学习编剧。后以“容易”(容家二小姐之谐音)作笔名与麦氏合作,一同为薛觉先编戏。二人合作撰写的剧本有《花魂春欲断》(1935-1936,容、麦首个合编剧目)、《搅碎西厢月》(1936,又名《西厢记》)、《念奴娇》(1937)及《荀灌娘》(1939)等。天赋异禀如麦啸霞,惜其早逝于战火之中,其徒弟容宝钿女史亦自此淡出粤剧和电影圈。*以上有关麦啸霞、容宝钿生平介绍,参见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出版的《香港当代粤剧人名录》(王胜泉、张文珊编,2011年版)第250-251、166-167页,《粤剧大辞典》第898页及张文珊整理《觉先声剧团主要成员传略》,《香港戏曲通讯》第十四及十五期(合订本),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出版,2006年5月31日。

麦啸霞的作品多因战乱而相继散佚,1949年后又因政治倾向问题致使遗作未受重视。幸而,容氏在1990年代将自己保存的麦氏作品和资料赠与“粤剧研究计划”,让后世学人能够重构其生平事迹和创作历程。此即现下中心所藏的“麦啸霞藏品”。

“麦啸霞藏品”包括麦氏的粤剧(剧本、戏桥、相片和演出海报)、电影及期刊等资料,其中以《麦啸霞戏剧集》为重要。

此书存第七至第十集,四册,共收录上世纪三十年代的22个剧本*第七集:《明月香衾》(1934)、《搅碎西厢月》(约1934)、《花魂春欲断》(1933)、《念奴娇》(1937)、《赛金花》(即《一别竟残春》,1930年代)、《销魂故国春》(1937);第八集:《沙场月》(1937年11月)、《雷炸江湾月》(1937年12月)、《怒碎党人碑》(1938年1月1日)、《骂玉郎》(1938年3月)、《火城香阵》(1938年2月);第九集:《鬼火烹鸾》(1938)、《香化忠魂》(1938)、《雪冷金蝉》(1938)、《花木兰》(1938)、《水冰心》(1938)、《御夫术》(1939);第十集:《虎胆莲心》(1940)、《荀灌娘》(1939)、《满江红》(1938年4月)、《香唾灭狼烟》(1938年2月)、《热血洒傻瓜》(1938)。,每册皆由五至六个剧目的泥印剧本合订而成。演出戏班有觉先声剧团、万寿宫男女剧团、兴中华剧团及苏州丽剧团。剧目所演以外族犯境、英雄儿女为主线,细分之,则第七及第九集侧重发展爱情线(如《花魂春欲断》、《魂销故国春》),第八及第十集以描述战争忧患为重(如《雷炸江湾月》、《火城香阵》)。中心人员张文珊女士曾通过对麦氏剧作中“汉奸亡国”现象及独立平等之女性角色的分析,认为麦氏正是通过天马行空的虚构情节,来寄托爱国和抗敌精神,体现出超前的现代精神(两性平等、女性解放的意识)。*张文珊:《麦啸霞的粤剧创作》,《香港戏曲通讯》第三十七、三十八期合订本,2012年。麦氏作品存留虽少,但其价值,从这22个剧本可窥见一斑。*参见张文珊、彭淑贤:《麦啸霞剧作简介》、张文珊:《麦啸霞的粤剧创作》,《香港戏曲通讯》第三十七及三十八期(合订本),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出版,2012年12月17日。

容宝钿捐赠的还有“薛觉先藏品”。

薛觉先(1904-1956),原名作梅,字平恺,广东顺德人。1921年入环球乐班学艺,拜新少华(时任环球乐班小武)为师,取艺名薛觉先。翌年参加人寿年班,被千里驹(1888-1936)破格提拔,担任《三伯爵》主角而成名。1929年起自组觉先声剧团,长期在省港及东南亚各地演出。薛觉先以演文武生见长,又能反串女角,兼演红生,人称“万能老倌”。他一生对粤剧艺术勇于创新,创立“薛派”唱腔,主张“合南北剧为一家,综中西剧为全体”。*有关薛觉先生平,参见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出版的《香港当代粤剧人名录》(王胜泉、张文珊编,2011年)第352-353页及《粤剧大辞典》相关条目(第931-932页)。

《香港戏曲通讯》曾刊文介绍中心所藏薛氏作品,由剧本、戏桥、书刊及特刊构成。其中的29种剧本,除二、三剧为天外天班和月团圆班演出,其余皆为1930年代薛觉先在觉先声班参演之剧,由省港书局印行成排印本小册子发售。*详见张文珊:《戏曲资料中心薛觉先藏品目录及介绍》,《香港戏曲通讯》第十四及十五期(合订本)。戏桥43份,多为觉先声剧团在1930-1940年代演出的剧目,介绍剧目信息、故事大纲和演员名单等;这些戏桥所载信息,为研究戏院、戏班编年及名伶演剧等提供第一手资料。书刊、特刊则横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主要收录薛觉先所唱的曲目。除此外,笔者在戏曲资料中心网页的“中心馆藏”搜寻系统中可见的与薛觉先有关的剧本、曲本实共55个,多余部分应为近年来中心接收各界捐赠。

要之,容宝钿女史所保存的麦氏、薛氏物件和资料,为研究粤剧发展史中的重要剧作家和演员以及粤剧演出都提供重要史料。三人之间的合作,不仅彼时盛极一时,现下仍是粤剧名伶演艺史研究的焦点。

二、“任白藏品”

即使不是粤剧迷,粤港人也少有不知“任白”者。任剑辉(1913-1989)和白雪仙(1928-),一生一旦,把悲欢离合翻演,缔造了香港粤剧舞台上的“任白传奇”。

任剑辉,原名任丽初,祖籍广东南海。白雪仙,原名陈淑良,广东顺德人。二人同是出于粤剧世家,任剑辉13岁始先后随其姨母、粤剧女武生小叫天和黄侣侠学艺,因心仪桂名扬(1909-1958)而有意学之,故有“女桂名扬”之称;白雪仙的父亲是粤剧“小生王”白驹荣(1892-1974),受其熏陶,她自幼喜欢粤剧,12岁即拜师薛觉先,改艺名“白雪仙”,13岁始登台演出,从最初在觉先声剧团扮演“梅香”,到辗转于各班团任二帮花旦、正印花旦。

1937年,任、白结缘于新声剧团,在澳门演出《红楼梦》。一个正印小生,一个二帮花旦,颇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感。1951年,新声剧团解散,二人先后在多个剧团合作主演。1956年,二人合力组建仙凤鸣剧团,佳作连连,誉满省港澳,除任、白二人演技精湛外,其中颇用力者,乃是编剧唐滌生。

唐滌生(1917-1959),香港粤剧编剧家,短短一生共创作及改编四百余部粤剧。1954年,唐始与任白合作,仙凤鸣剧团起班,聘请其任编剧。三人合作无间,数年间演出唐滌生创作、改编的名剧有《帝女花》、《牡丹亭惊梦》、《紫钗记》、《九天玄女》、《再世红梅记》等,至今仍广泛流传。*参见《粤剧大辞典》、《香港当代粤剧人名录》(王胜泉、张文珊编)及《香港戏曲通讯》第九期(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出版,2004年12月31日)相关条目。

20世纪60年代,任白二人渐渐隐退,致力于教导雏凤鸣剧团成员。1989年11月29日任剑辉病逝,为纪念任氏,白雪仙组织成立“任白慈善基金会”,并于1993年将部分任白粤剧藏品赠予港中大。*以上任白介绍,参见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出版《香港当代粤剧人名录》(王胜泉、张文珊编,2011年版),及《粤剧大辞典》相关条目。这就是中心现存的“任白藏品”。

“任白藏品”包括粤剧剧本、照片、剪报、特刊及其他相关资料。剧本方面,除唐滌生为仙凤鸣剧团编写的多出戏宝外,另有唐氏为“锦添花”、“利荣华”及“多宝”等剧团编撰的剧本及其他编剧家如黎宝铭、陈冠卿(1920-2003)及潘一帆等人的作品。剧本中既有泥印本和蜡板油印本的舞台排演本,亦有任白主要的电影剧本及雏凤鸣剧团演出的剧本。*戴淑茵、郑宁恩整理:《任剑辉、白雪仙藏品专辑》,《香港戏曲通讯》第九期,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出版,2004年12月31日。经初步统计,“任白藏品”中有55个粤剧剧目,计235本,另有7本剧目不详,合计共242本。详情见文后附表。

这批剧本多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舞台上演出的粤剧剧目,独黎宝铭为新声剧团所撰之剧《一将功成万骨枯》于1949年2月26日演出,应是此批剧本中年代最早的。

三、“文千岁、梁少芯藏品”

文千岁(1940-)、梁少芯(生年不详)伉俪是香港粤剧演员及导师。二人自幼参与粤剧演艺工作,历年间活跃于香港、内地及海外戏曲界,在粤剧、曲艺创作及教学等方面均颇负盛名。20世纪70年代,二人共组千岁剧团,赴美国、加拿大等地演出,1984年剧团更名“富荣华”在港演出,主演剧目有《唐宫恨史》、《文天祥》、《多情孟丽君》等。*有关文千岁、梁少芯夫妇生平,参见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出版的《香港当代粤剧人名录》(王胜泉、张文珊编,2011年)第12-14、196-197页及《粤剧大辞典》相关条目。

中心所藏“文千岁、梁少芯藏品”包含剧本具体数目暂未可知。从《香港戏曲通讯》之《文千岁、梁少芯演艺专辑》的公布来看,有剧目十种,皆为80年代末以后开山之作。其中《三国春秋》、《仙凡未了情》为1987年首演;秦中英(1925-2015)编剧、文千岁参订并主演的《李刚三打白狐仙》,2001年12月17日由“千群粤剧团”于新光戏院演出。另有《红拂女私奔》和《展昭》亦为秦中英和文千岁合作之剧。此外,还有夫妇二人参演的由叶绍德和李少芸编剧的作品《玉郎宝剑定江山》、《客途秋恨》、《唐宫恨史》、《风流文士戏宫花》和《南宋文天祥》等剧。*张文珊整理:《文千岁先生、梁少芯女士戏曲藏品简介》,《香港戏曲通讯》第三十及三十一期(合订本),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出版,2011年8月8日。中心馆藏二人藏品或有更早时期之舞台剧本,留待后查。

四、“芳艳芬藏品”

芳艳芬(1928-),原名梁燕芳,广东恩平人。她善演苦情戏,有“悲旦”之称,最擅刻画传统女性的温婉贤淑;以鼻腭发声,腔调圆润雅淡,唱腔幽怨缠绵,人称“芳腔”。 1953年,她自组新艳阳剧团,活动时间只有五年,却演出了十三届班,是香港五十年代最为活跃的粤剧剧团之一。

“芳艳芬藏品”包括年代约略在1949至1958之间的粤剧舞台演出剧本21个,多是唐滌生为大龙凤剧团、锦添花剧团、新艳阳剧团编撰,芳艳芬参演之剧。其中,属新艳阳剧团者11个,具体有《艳阳长照牡丹红》、《程大嫂》、《万世流芳张玉乔》(馆藏为《华侨日报》所载的播音曲词,岭南大学李小良博士所编《芳艳芬〈万世流芳张玉乔〉:原剧本与导读》一书亦是以此为据)、《一代名花花溅泪》、《春灯羽扇恨》、《一入侯门深似海》、《梁祝恨史》、《洛神》、《六月雪》、《王宝钏》、《白蛇传》。*戴淑茵整理:《芳艳芬藏品专辑》,《香港戏曲通讯》第十六期,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出版,2007年8月31日。这些剧本可与香港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庋藏的芳艳芬剧本相互应照和补充。(详见笔者《香港大学所藏粤剧文献概述》一文,载《文化遗产》2015年04期)

五、“红线女藏品”及“余丽珍藏品”

红线女(1924-2013),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自小师从舅母何芙莲学艺,后改艺名红线女。她从艺60多年,演出剧目数以百计,塑造许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以高超唱做功夫形成独具一格的“红派”表演艺术,是一个“声、色、艺”兼具的优秀戏曲演员。*红线女生平资料参见《粤剧大辞典》(广州出版社,2008年)中“红线女”条目,第881-882页。

红线女相关藏品多为演出照片和小册子,剧本有《玉女凡心》和《蛮女催妆嫁玉郎》。两剧皆为唐滌生所编撰,前者为1951年4月30日大中华剧团在香港普庆戏院开山演出,是与何非凡合作之剧;后者由普长春剧团于1954年12月24日在高升戏院开山,与何非凡、张醒非、梁醒波等合作。*详见崔承恩整理:《红线女名剧介绍》,《香港戏曲通讯》第十九期,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出版,2008年6月6日。

余丽珍(1923-2004),祖籍广东开平。13岁初习粤剧,16岁成名。40年代,曾与罗品超(1912-2010)共组光华剧团,之后又参加过黄金剧团、大凤凰剧团的演出。50年代,余丽珍与粤剧编剧李少芸(1916-2002)结为夫妇,二人先后自组丽士剧团、丽士影业公司,从事粤剧及电影工作。60年代末,二人淡出艺坛,移居加拿大。*有关余丽珍的生平介绍,参见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出版的《香港当代粤剧人名录》(王胜泉、张文珊编,2011年)第76-77页。

“余丽珍藏品”共有泥印剧本八种:1946年大光华剧团上演的《妻娇郎更娇》,编剧冯志芬(?-1961);约1949年觉华剧团搬演李少芸所作《春风秋雨又三年》及编剧不详之作《穆桂英》;1949年2月29日在普庆戏院首演的觉光剧团哀艳名剧、唐滌生文艺大巨制《南宋莺花台》,又名《宋代情僧》,薛觉先、余丽珍合演;李少芸为丽春花剧团所作的新剧《杜鹃叫落桃花月》和《千红万紫丽春花》,1955年上演;李少芸为大凤凰剧团所编之剧《光绪皇夜祭珍妃》,1950年演出,余丽珍和新马师曾(1916-1997)合演;李少芸所作《去年今夜桃花梦》,何非凡、余丽珍、陈锦棠等参演,约1967年上演。*详情见于《粤剧名旦余丽珍纪念专辑》,《香港戏曲通讯》第41期。* 戏曲资料中心戴淑茵主任及行政统筹张文珊女士在笔者调查文献过程中提供了诸多的指导和帮助,识此仅表感谢。藏品多为刘月峰(1919-2003)家属所赠。

除上述以粤剧演员命名的藏品外,中心还收藏有大量粤剧剧本。据不完全统计,中心所藏剧本至少在一千五百本左右。不可不提的是,同属于港中大音乐系的中国音乐资料馆亦藏不少粤剧、粤曲文献和研究书籍。

中国音乐资料馆,是1972年成立的专业资料馆。该馆所藏粤剧资料和文献甚伙,藏品通过捐赠、购买等途径收集。其中,剧本方面的收藏,可与戏曲资料中心互补。这些资料对粤剧研究,尤其是粤剧音乐的研究有很大价值。其中部分剧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广西的粤剧团所演之剧,如南宁粤剧团、百色地区粤剧团等。

以上粤剧文献,是笔者通过对戏曲资料中心实地查访所得及书刊、网站所载的资料整合而成,间有罅漏与错讹,尚不能完全涵括中心馆藏的所有剧本文献。

此外,港中大大学图书馆(UL)的闭架和民国特藏亦有藏数种粤剧,分别是10种晚清民初的刻本或机器板以及4种民国年间的排印本,其中不乏稀见剧目和版本,现罗列如下:

另有几本发行于1950年前后的改编剧目或新编剧目的排印本,颇具特色。如牟路思怡图书馆藏的《十五贯》及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库藏《珠江泪》,属改编剧目。新编剧目则多为反映时代特色的剧作,革命气息浓重,大学图书馆“香港文学”藏《血泪仇》、《春英翻身》,牟路思怡图书馆的《镇压反革命粤剧集》和藏于善本书库的《幸福新婚姻》,即属此类。

除以上各馆所藏粤剧文献之外,还有将粤剧剧本汇编成册、结集出版的丛书文献。因这类丛书在多个机构有藏,现单独介绍如下。

(一)《旧本粤剧丛刊》

《旧本粤剧丛刊》是一套剧本汇编丛书,据香港神州图书公司资料室藏本影印,1980年5月重印。全书共12辑,每辑收入剧本4至5个,共收录剧本58个(其中第5辑所收《裙边蝶》分上、下卷)。剧本多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粤曲研究社、大新书局、华兴书局、新剧编曲社及香港南歌出版社等出版并零售于市面,后由神州公司重新收集整理、汇辑成书。

序号题名、卷数出版项索书号备注1新刻班本鲁智深出家(新本鲁智深出家全套)二卷广州富经堂板ML50Z99L8351875国家图书馆藏有同本(102765);傅斯年图书馆藏有广州以文堂板二卷本(AJ16-01);三者行文同。2辕门斩子(丹山凤出头辕门斩子)二卷光绪15年(1889)广州富桂堂据富经堂刻本改板印行ML50Z99Y831875傅斯年图书馆藏有广州以文堂机器板二卷本(AJ20-14);佛山博物馆藏有广州五桂堂刻本,不分卷(U997);三者行文有异。3班本苏东坡访友(普丰年苏东坡访友全套)三卷广州以文堂藏板ML50Z99S831875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凌云阁板刻本,二卷(929303);二者行文有异。4班本雪中贤(新本雪中贤全套)三卷广州悦观堂板ML50Z99X841875傅斯年图书馆藏广州以文堂刻本、三卷(AJ15-0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廣州成文堂据某堂刻本改版印行本,机器板,二卷(8586/664:14);三者行文大同。5百里奚会妻(普天乐出头百里奚会妻)二卷广州以文堂板ML50Z99B351875傅斯年图书馆藏有廣州以文堂機器板(AJ19-08);中山大学图书馆善本部(20514)有广州五桂堂机器板;三者行文大同。另,日本早稻田大学风陵文库藏有《河调百里奚会妻》一书(F400/60)。6正班本附荐何文秀(正班本附荐何文秀全套)二卷光绪14年(1888),广州悦观堂板ML50Z99F831888国家图书馆藏有广州五桂堂刻本(102767),清同治三年(1864)新刻;二者行文同,所据应为同板。佛山博物馆藏有《新本戏桥何文秀全本》三卷,广州以文堂刻本,行文与上有别。7普天乐班本问路斩樵夫二卷广州富经堂藏板ML50Z99W451875此书疑是孤本。卷端分別题:新刻班本韩信二龙山葬母、新刻班本韩信议论韬略。8黛玉葬花四卷广州五桂堂机器板ML50Z99D351875中山大学图书馆善本部(20753)藏有同本;傅斯年图书馆藏有广州以文堂机器板(AJ04-02),四卷,与上行文全同。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广州成文堂刻本(8586/664:24),二卷,行文与上述不同。9新戏桥盲仔中状元(盲仔中状元)二卷ML50Z99M251912z中山大学图书馆善本部(20753)藏有广州五桂堂刻本、傅斯年图书馆藏有广州以文堂据旧板刻本改版印行本(AJ20-02),三者行文同。10剃頭二借妻四卷广州以文堂板PL2579N2T53傅斯年图书馆藏有广州以文堂据旧板机器板改版印行本,中山大学图书馆善本部(20753)藏有广州五桂堂机器板,三者行文同。11温柔乡粤曲研究社排印本ML50Z99W456孔雀屏班唯一新剧;香港文化博物馆藏有同本,《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所藏粤剧剧本》第十一卷据以影印。12新中华鹿角掛情根粤曲研究社,排印本ML50Z99L83新中华班著名出头;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资料室(9-25)、傅斯年图书馆(AJ26-08)藏有同本。13赔了夫人又折兵粤曲研究社,排印本ML50Z99P45新春秋班;陈非侬主演;香港文化博物馆藏有同本,《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所藏粤剧剧本》第十六卷据以影印。14花心箭新剧编曲社印,大新书局发行,排印本ML50Z99H831930z人寿年班著名出头之一;《旧本粤剧丛刊》第六辑有影印本。

目录前有“重影印说明”,指出“粤剧坊刻本当时下层人士作消遣之书,随手说唱脚本,流传市井之地,长期以来未受重视,流转现在甚少。但对研究南方地方戏曲,具有价值,剧目内容直接反影当时社会、文化。本公司有鉴于此,特地汇辑成书,分为若干辑,已保留存,嘉惠士林,藉此对粤剧作点工作。”让读者明了出版原委。

这58个剧本共涵括11个戏班的剧本,*11个戏班包括:国风班、大尧天班、赛罗天班、乐同乐班、新景象班、大罗天班、人寿年班、颂太平班、新中华班、天外天班、会同乐班。基本都保有主要演员、班牌、出版者等讯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排印剧本,多未有印明出版日期,这套书中则很少见的有两个剧本在封底版权页印有出版日期。第二辑收录的《游龙戏凤》,封底上方有严正版权之语“版权所有不准翻印”;中有“民国十六年八月出版”;下接“游龙戏凤猛曲定价每本一毫”,称“撰曲者戏曲大家”,另署明广州代理发行处有醉经书局和芹香书局。第六辑收录的《滴滴泪》一剧,同在封底版权页署明“民国十六年三月十日二版”,其他信息略同于上条,不同之处在于另有发行者粤曲研究社的“预告”一则:“裙边蝶仇敌鸳鸯神经公爵残霞漏月将与读者行注目礼”。这同时也向我们披露了第五辑中收录的同为粤曲研究社发行的《裙边蝶》,其出版日期应晚于此不久。

这套书现下香港私人存藏情况暂未可知。高校及公立图书馆中,港中大钱穆图书馆、音乐系戏曲资料中心及香港科技大学、浸会大学图书馆皆有藏全辑;香港中央图书馆亦有藏,然缺第一、二辑。

(二)《粤剧三百本》

《粤剧三百本》,共十册,收录粤剧剧本三百种,是编者朱永膺将数年来所积报纸中的粤剧戏文汇集而成。

朱永膺,广东新会人,1912年香港出生。他自小攻读国学,长大后虽从事商业,却始终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他闲暇时常以剪报自娱,尤其对刊出的粤剧戏文、名伶大佬介绍颇为关注。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他于1990年至1992年间将历年(多为1930——1970年代之间)所积戏文、曲词汇集成本,共成十册,即《粤剧三百本》。*参见《馆藏介绍〈粤剧三百本〉》,《香港戏曲通讯》第三十九、四十合刊,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2013年6月16日,第14页。文中将此三百本之目录整理重刊,以供读者查阅。

《粤剧三百本》的存藏情况,现可知港中大牟路思怡图书馆、戏曲资料中心及香港文化博物馆有藏全套。

另,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馆亦有藏一套,是朱永膺之子朱欣于2004年7月1日所赠。据隔天《南方都市报》所报导的朱欣所言,其父朱永膺将收集的粤剧剪报四百余本挑选一番汇编成书,还自费印刷200套,送给爱好粤剧的朋友。

书中所收录三百种粤剧既出自于报纸,可知这些剧目即使不是广为流传的,也至少是当时上演过的。其中,既有以古代故事为题材的,如《十奏严嵩》、《西厢记》、《卧薪尝胆》等;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的新剧目,如《黄花四烈士》、《可怜天下父母心》、《嫡庶之间难为母》等;亦有以名目之夸张和耸动来吸引眼球的“新剧”,颇如时下之“标题党”,如《奇花名士戏金刚》、《雷劈好心人》、《天魔女肉搏三雄》等。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册中的《王子复仇记》,乃借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之名,可见当时粤剧已吸收外来文化的因子助其发展。首册有朱永膺手写的前言,简要介绍了粤剧及其学人研究,并列出他所用的14本参考书。书中另附有15幅粤剧人物的脸谱。这些剧本为研究上世纪香港地区粤剧的整体状况和剧目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要之,香港中文大学所藏粤剧剧本文献,数量庞大,种类多样,以上追溯的各图书馆及机构存藏,仅为笔者调查所得,笔者旨在将这些文献加以整理介绍,抛砖引玉,企盼更多的研究者给予关注。

附:“任白藏品”中剧本简表

① 此处括弧内数字代表存有该演员或部门使用剧本的个数,仅有一本者则省去不标,下文同。

续表序号剧名演出者/剧团剧本使用者及藏本数量编剧备注16扶危曲任剑辉、白雪仙(共1本)封面注“五九年十二月九日晚在东乐戏院响应三院义唱”17牡丹亭(共2本)一本为手抄本(蓝原子笔手稿),共57页,无人名、年份18牡丹亭惊梦仙凤鸣剧团白雪仙(2)、高丹凌、周丽儿、陈高风、任剑辉、柜台、不详(4)(共11本)唐滌生泥印本、腊版油印手抄本;封面注“唐滌生为仙凤鸣第二届新编哀艳奇情文艺剧公演于一九五六年在利舞台头台”19牡丹亭惊梦之幽媾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艳群芳、陈铁善白雪仙、任剑辉(共2本)唐滌生泥印本20妻娇郎更娇新马师曾、余丽珍、李海泉、赛珍珠、尹少卿、冲天凤、顾天吾、郑孟霞、少东坡、冯艳霜、新海泉、袁一飞白雪仙、呈白雪仙小姐(共2本)唐滌生冯志芬腊版油印本,封面注“庆友影业公司出品”,导演刘克宣,撰曲唐滌生21花田八喜仙凤鸣剧团任剑辉、柜台、不详(3)(共5本)唐滌生封面注“唐滌生为仙凤鸣第三届水浒传新编贺岁大喜剧公演于一九五七年一月卅一日在东乐戏院”22帝女花任剑辉、白雪仙、苏少棠、任冰儿、梁醒波、靓次伯、英丽梨、欧伟泉、朱少坡、陈铁善、李锦帆、卫梦兰等冯秉衡、柜台、打锣、西乐、袁妃、银铃、秦道姑、崇祯帝、高丹凌、任剑辉(2)、不详(3)(共14本)唐滌生有泥印本12本、电影拍摄笔记1本;封面内第一页注明“一九五七年于利舞台上演”23穿金宝扇雏凤鸣剧团任剑辉、朱秀英(共2本)潘焯泥印本(只有两页);注:任剑辉唱、潘焯撰曲24红了樱桃碎了心陈锦棠、白雪仙、任剑辉、凤凰女、梁醒波、靓次伯、任冰儿、陈好逑、李学优提场、任剑辉、白雪仙(共3本)唐滌生泥印本;封面注“第三届鸿运第一部文艺巨构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廿一在普庆公演唐滌生编”25红楼梦利荣华剧团任剑辉、白雪仙、不详(25)(共27本)唐滌生泥印本、腊版油印本、原子笔手抄曲词本;封面注“唐滌生为利荣华剧团第四届新编文艺巨构公演于一九五六年在利舞台”26英烈剑中剑剧中人司徒伟英(共2本)腊版油印本;封面注“雏凤鸣剧团一九七二年六月一日在利舞台公演”27风雨同舟任剑辉、白雪仙任剑辉(2)、不详(共3本)叶绍德泥印本;封面注“叶绍德先生撰为东华三院义唱”28唐伯虎点秋香仙凤鸣剧团唐伯虎、柜台、任剑辉、不详、检查(共5本)唐滌生泥印本;封面注“唐滌生为仙凤鸣继红楼后第二部文艺喜剧公演于一九五六年七月二日在利舞台”29胭脂巷口故人来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靓次伯、凤凰女、陈燕棠、吴尹丽、李学优、文良玉任剑辉(共1本)唐滌生泥印本;封面注“唐滌生为多宝剧团新编第四部文艺悲剧巨构公演于一九五五年二月十六日在高升大戏院”30晨妻暮嫂任剑辉(共1本)泥印本

续表序号剧名演出者/剧团剧本使用者及藏本数量编剧备注31钗头凤(共2本)《琵琶记》(尾场抽印本)腊版油印本;泥印本(缺封面)32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情活把鸳鸯葬任剑辉任剑辉(共1本)《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有情活把鸳鸯葬》33梁山伯与祝英台提场、不详(共2本)34梁祝恨史新艳阳剧团、芳艳芬、苏少棠、谭倩红、梁醒波、白龙珠、英丽梨/任剑辉、李宝莹(共3本)潘一帆冯华泥印本一本,封面注“新艳阳剧团剧务委员会参订潘一帆编撰公演于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三日在利舞台演出”;腊印手抄本两本,编撰者冯华,封面注“任剑辉、李宝莹唱作词:吴一啸潘一帆音乐:冯华乐声唱片公司出品”,封面并无标题,内容则应为《梁祝恨史》35救救贫童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共2本)唐滌生封面注“唐滌生撰曲”36富士山之恋二郎、不详、西乐(共3本)37云霓梦白雪仙独唱(共1本)唐滌生泥印本;封面注“东华三院义唱、唐滌生撰”38雄才伟略女儿兵碧云天剧团邓碧云、罗艳卿、梁醒波、林锦棠、林少芬、李景君、红圣女(共1本)叶绍德腊版油印本;封面注“碧云天剧团编名剧叶绍德编撰”39无双传(倩女回生)(共1本)杨石渠《无双传》之《倩女回生》40无双传(渭桥哭别)(共1本)杨石渠《无双传》之《渭桥哭》41琵琶记仙凤鸣剧团任剑辉、白雪仙、郑碧影、半日安、白龙珠、苏少棠、林家声、英丽梨、朱少坡、文良玉、铁甘罗任剑辉(4)、梁醒波、白雪仙(5)、叶绍德、画部、不详(5)(共17本)唐滌生唐滌生为利荣华继西厢记后第二部中国戏曲史改编悲剧,公演于一九五六年元月十九日在利舞台;1本泥印本剧本,其余皆为腊版油印的散场曲本42琴挑误(共1本)泥印本;第一场及第三场抽印本43紫钗记仙凤鸣剧团;任剑辉、白雪仙、任冰儿、梁醒波、靓次伯、苏少棠、白龙舟、英丽梨、欧伟泉、朱少坡、李锦帆、陈铁善、欧伟泉/司马音、二旗牌、白剑鸣、黄星龙、朱秀英、李奇峰、打锣牛、西乐、福培、自由钟、太尉、霍夫人、任剑辉(4)、白雪仙(4)、射灯、编剧、袁立祥、任冰儿、王哨儿、崔少强、黄衫客、音乐及不详(13)(共41本)唐滌生泥印本、腊印油印手抄本、散场本、毛笔手抄原本、铅字印本……;泥印本封面注“唐滌生为仙凤鸣第五届第一部元曲改编文艺巨构公演于一九五七年八月十三日利舞台”

续表序号剧名演出者/剧团剧本使用者及藏本数量编剧备注44阳春白雪两争辉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李学优、金山女、靓次伯、凤凰女、陈燕棠、吴君丽、白梨香任剑辉、不详(共2本)唐滌生泥印本;封面注“唐滌生为多宝剧团新春第一部奇情文艺大喜剧公演于一九五五年一月廿四日利舞台戏院”45杨乃武与小白菜/杨白下集大结局陈锦堂、邓碧云、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张醒非、关海山、英丽梨、罗监波、朱少坡、陈醒棠、尹灵光任剑辉(共1本)唐滌生泥印本;封面注“唐滌生为锦添花九月份第四部清朝第一奇案巨构”46杨乃武与小白菜陈锦堂、邓碧云、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张醒非、关海山、英丽梨、姚绮云、罗监波、朱少坡任剑辉(共1本)唐滌生泥印本;封面注“唐滌生为锦添花九月份第四部清朝第三部奇案巨构”47游龙戏凤(共1本)腊版油印本48跨凤乘龙任剑辉、白雪仙、郑碧影、英丽梨、欧阳俭、苏少棠、林家声、白龙珠、文良玉、陈铁善、朱少坡任剑辉(共1本)唐滌生泥印本;封面注“唐滌生先生为利荣华新编历史神话艳情巨构公演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二日在利舞台大戏院”49碧血丹心江雪鹭、芳雪羽、苏雪咏、郑雪心、朱雪玑、吕雪茵、李居安、朱少坡、陈玉麟、朱剑丹、萧剑缨、周小来、小麒麟、梁少松、梅雪诗、盖剑奎、陈宝珠、张九龄、陈立峰、李牛、显艺声(共1本)铅字印本50蝶影红梨记谢素秋(共1本)51璇宫一夕爱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靓次伯、廖金鹰、梁素琴、名驹扬、陈燕侬不详(共1本)唐滌生泥印本;封面注“唐滌生编历史宫帏悲壮文艺巨构作者保留香港舞台演出版权及一切有关版权”52醉打金枝(共1本)散场抽印本;蜡纸油印本53闹严府(共1本)林仙根杨子静泥印本;封面注“林仙根、杨子静根据汉剧越剧及粤剧剧本整理”54辞郎州龙剑笙、言雪芬、江雪鹭、盖剑奎、吕雪茵、朱剑丹、梅雪诗、谢雪心(共13本)叶绍德腊版油印手抄本,封面注“叶绍德君为雏凤鸣编撰历史巨构”;铅字印本,封面注“雏凤鸣粤剧团”55宝莲灯广东粤剧学校(共1本)陈晃宫泥印本;第五场抽印本;封面盖有《广东粤剧学校》教导处资料专用章56不详(共7本)

[责任编辑]黎国韬

李继明(198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周丹杰(1990-),女,河南焦作人,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

* 本文为黄仕忠教授主持项目“《广州大典·集部·曲类》编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GZZ06)成果。

I207.3

A

1674-0890(2017)01-086-11

猜你喜欢

粤剧剧团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SINGING THE CHANGES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