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将半生苟且活成诗和远方

2017-02-09陈晓武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和子客家话半生

陈晓武

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20岁离川赴京,高中进士。做了官的苏轼,并没有过上几年好日子,身如浮萍,一路坎坷。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返的苏轼游览金山寺,寺里那幅李公麟所画的东坡画像还在,一时百感交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即使半生漂泊,也依旧不改率真天性,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始终守着一颗初心。

这是一颗平常之心。读他的诗词,感受不到丝毫的情绪掩饰,“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夜半饮酒归来,家童鼾声如雷,怎么都叫不醒,他只好在门外倚杖听江声。一个鲜活可爱的老顽童形象。

他缺乏政治智慧,却充满生活智慧,因此,虽仕途坎坎坷坷,生活却快快乐乐。嘴馋了,就琢磨如何做菜,研制出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菜式。写文章欲用典了,没有合适的,不拘一格干脆想当然耳,居然能把老师欧阳修蒙住,而且还能让欧阳修无话可说。真是可爱有趣!

在流放惠州期间,每每品尝岭南佳果荔枝,他总会想起杜牧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觉得自己比那位唐明皇幸福多了。当地客家人生性淳朴,看到这位远方来的客人如此贪恋荔枝的美味,就会劝他少吃点儿,说:“一颗荔枝三把火啊!”

我曾经很不解,明明吃荔枝易上火,为何东坡先生还“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呢?后来听客家人讲客家话,忽然发现“日啖荔枝三百颗”,就是客家话“一颗荔枝三把火”。他后来一定知道自己听错了方言,可能也只是哈哈一笑,懒得去纠正。这一美丽的“错误”,不仅无伤大雅,还体现了他的率性可爱。将民谚入诗,可见他创作时心情是多么平静轻松。

1076年,苏轼到密州任太守。那年中秋节,他邀请几位好友在府第聚会,“欢饮达旦,大醉”。第二天醒来,忽然想起了在外地做官的弟弟子由,便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空前绝后的《水调歌头》。 他又回忆起当年去陕西赴任时,和子由在河南渑池的点滴往事,也想起了那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曾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他说,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我们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骑着蹇驴颠簸的经历,难道不也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财富?可是,善于思考人生的苏轼,又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1082年,三月,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后,迎来的第三个春天。已经习惯黄州清贫孤苦生活的苏轼,和几位新结识的朋友在沙湖游玩。几年的躬耕生活,让他看起来像一名村夫,长满老茧的双手,让你无法想象这就是那位名盖京华的大文豪。初春的气息洗涤了心中的苦闷,他的心也充满了绿意。正玩得开心之时,忽然大雨骤然而下,由于大家都没有带雨具,一时显得十分狼狈。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回程途中,他边走边吟,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顺应自然、不喜不悲,这就是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因为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与其终日忍受这种阴晴不定的烦恼,还不如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雨无晴”。无论朝廷把他流放到黄州、惠州还是儋州,击垮的只有他的身体,却永远击不垮他那颗率真之心。他怀揣着这颗初心,将半生的苟且都活成了诗和远方。endprint

猜你喜欢

和子客家话半生
了和子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半生烟花
有趣的客家话
走着走着,半生已过
半生颠沛流离 余生遇见你
从太宰治《斜阳》中的“蛇”看作品主题
诏安客家话单元音的统计分析
韶关客家话播音主持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