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中南部史前石板墓相关问题浅析

2017-02-08线

草原文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土坑石板墓葬

党 郁 线 琦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发现较多,石板墓发现地点较多,主要集中于南流黄河两岸地区,目前可知发现的地点有准格尔旗寨子上、清水河县城嘴子、西岔、下塔、后城嘴等多处遗址点。但是墓葬中随葬器物较少,且陶器基本不见,所以关于石板墓年代、分期以及文化因素分析等相关问题难以深入研究。本文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所发现的石板墓材料出发,对之进行对比分析,就其时代、文化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石板墓发现概况

准格尔旗小沙湾①遗址发掘石板墓地两处,Ⅰ区发掘墓葬12座,东西成行,基本呈三排分布,其中屈肢葬7座、仰身直肢葬5座,除M12外墓向均为东或东北,无任何随葬品。石棺墓的构造基本相近,均为四壁立置,石板呈长方形,底部个别铺砌有石板的A型石板墓构造;Ⅱ区发掘墓葬35座,为儿童专属墓葬区,头向东。发掘者在报告结语部分认为Ⅰ区M12打破F5,故该批墓葬应晚于F5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并根据墓葬中与关中秦墓相息的屈肢葬葬式特征,将小沙湾石棺墓地时代定为西周——战国时期。

准格尔旗寨子上遗址②清理属于该遗址第三期文化的墓葬16座,其中除M6和M3为竖穴土坑墓外,其余14座皆为石板墓。石板墓的构造方式为先挖竖穴土坑,然后在墓坑四壁竖立石板,个别也有未立石板、直接使用土壁的现象,少数顶部盖有石板,大多直接填土,底部个别存在铺砌石板现象。葬式以仰身屈肢葬为主,亦见少量仰身直肢葬;头向除M7、M16为东北外,余者皆向西南;所有墓葬均未见任何随葬品。发掘者称因该批墓葬打破龙山文化层,且蜷曲较甚的屈膝跪式葬俗与秦有关,故墓葬年代介于龙山至战国之间。

清水河县城嘴子遗址③共发掘墓葬9座,除了一区和二区发掘土坑竖穴墓葬各1座外,其余位于四区的7座墓葬皆为石板墓。四区发掘的7座石板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内以石板砌椁。石板椁或紧贴墓穴四壁,或于石板和墓壁之间砸实。四壁石板或单石立砌或多石平砌。仅M2、M6铺一层石板,其余皆铺垫一层黑土。从部分墓葬人骨架上叠压的大块石板推测,可能部分墓顶原亦铺以石板封闭。M3为男女双人合葬,其余皆为单人葬,普遍仰身直肢葬,面向上,头向东。M5的主体人骨架脚部蜷曲,殉葬一无头人骨。总体来看,随葬品皆较少,可见有石环5件,骨笄6件。发掘者将石板墓的年代定为永兴店文化时期。

清水河县西岔遗址④清理墓葬103座,其中除去属于西岔文化时期的墓葬十余座外,其余的墓葬根据葬式和遗物来看,大体同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石板墓两种类型,根据西岔遗址这两种墓葬的分布区域来看,石板墓和土坑墓是分区而葬的。石板墓区域位于坡体向上,且成排分布。石棺大部分保存较差,部分已经暴露在地表,葬式皆为仰身直肢葬且大多为单人葬,双人合葬墓仅2例,头向均向西。随葬品仅见石斧、石环、绿松石珠和骨珠项饰等。竖穴土坑墓仅2座,位于石板墓群的东部,为一座单人墓和三人合葬墓,头均向东且皆为仰身屈肢葬。另发现1座位于石板墓群和竖穴土坑墓之间的墓葬,兼具两者的特点,该墓为石板墓群的形制结构,但墓向和葬式却有竖穴土坑墓的特点,是一座葬式为仰身屈肢葬的双人合葬墓。

图一 仰身直肢葬的石板墓

清水河县下脑包一号石城⑤在2005年试掘时发掘石板墓10座,墓向一致,皆为东南向,成排分布,无打破关系。墓葬形制为四周立砌石板,底部部分铺砌石板,顶部因保存状况不佳不存,根据个别保存较好的,应该顶部用石板封住形成石棺。

清水河县下塔石城⑥的发掘中,曾在石城外调查发现一座石板墓,经清理发现该墓为石块垒砌而成。四壁所有石块较多,显得墓葬较大。底部亦铺砌石板。墓向北,仰身直肢葬,不见随葬品。

此外,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遗址上有石板墓,如后城咀石城、岔河口遗址等。

二、石板墓的形制与葬式

1.墓葬形制

根据已发现石板墓的构造大体可将石板墓的形制分为三型:

A型:使用长且薄的石板四周立砌、底部铺砌,上面为石板盖顶形成一个封闭的石棺。

但也存在些许不同,有的底部未曾铺砌,有的顶部不见盖顶墓室四壁立砌石板,墓室底部平铺石板,顶部用石板铺盖,形成一个密闭的石棺。但是大多因为破坏或简化不见顶部盖板,部分仅四壁立砌石板,墓底则不见铺砌石板。如小沙湾石板墓、寨子上个别墓葬、城嘴子个别墓葬、西岔大部分墓葬(图一,3、4、7;图二,2)。

图二 屈肢葬式的石板墓

B型:两端为石板层层垒砌,两侧为大型石板立砌而成,底部和顶部有铺砌和盖顶的石板,但大多保存不佳。例如寨子上M17(图一,6;图二,3)。

C型:墓室四壁皆为小型石板层层垒砌而成。底部一般而言亦存在铺砌石板和石板盖顶的现象。此类数量较少。可见有小沙湾Ⅰ区M13、寨子塔QM1、下塔M1(图一,1、2、5)。

2.墓葬葬式

根据已发现的墓葬来看,存在直肢葬和屈肢葬两种,其次还有仰身、侧身葬,单人葬和双人合葬及三人合葬等。墓葬的墓向也存在差异。

第一类:仰身直肢葬。西岔遗址的大部分石板墓为此类葬式,还有小沙湾、下脑包、下塔等(图一)。

第二类:仰身屈肢葬。西岔遗址仅1座石板墓为此类葬式(图二,1)。

第三类:侧身屈肢葬。见于寨子上、小沙湾(图二,2、3)。

此外,石板墓的葬式大多为单人葬,如下塔石城、下脑包二号石城和西岔遗址等,个别可见有双人合葬或三人合葬墓。

3.随葬品

该类墓葬大多破坏较为严重,石板墓顶部大多因水土流失和耕地已经不存。个别埋藏较深还可见完整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极少,大多为随身佩戴的石环,胳膊上套有1—2件不等。部分有随葬工具,石斧;此外还零星可见一些石珠饰、骨珠等饰品。不见随葬陶器。

三、相关问题讨论

1.石板墓的年代问题

寨子上遗址发掘者在确定墓葬年代时误以为寨子塔遗址墓葬打破夏商文化层,将之年代认为晚于夏商,并认为葬式与秦地风俗相同,而鄂尔多斯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曾为秦所统治,故认为该批墓葬为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化影响所致⑦。而小沙湾遗址发掘的墓葬由于缺乏可资比较的随葬品,仅能依据一组打破关系推断出其晚于该遗址中的龙山文化。发掘者根据其与西北地区秦文化的比较,认为年代应处于西周——战国之间⑧。而城嘴子遗址的发掘者将石板墓的年代归为永兴店文化⑨。通过西岔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仰韶、龙山、朱开沟、西岔四个阶段的文化遗存,而发掘的石棺墓多打破朱开沟和西岔文化的遗存,而被仰韶时期的遗迹打破,所以,此类石板墓的年代在阿善三期文化—永兴店文化之间。而下塔、下脑包和后城咀龙山石城发掘的石板墓,也可定为阿善三期文化—永兴店文化。

根据葬式的不同来判定年代,显然是不对的。从西岔遗址发现的石板墓年代来看,早于朱开沟文化而晚于仰韶文化,而西岔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仰韶和永兴店文化,根据墓中随葬的各种石环来看,与永兴店文化居住址中出土的形制一致,显然也应归为永兴店文化。而西岔遗址发现的石板墓年代也应为永兴店文化。下塔和后城咀石城的发掘,仅发现永兴店文化阶段的遗存,石板墓的年代可确定为永兴店文化。而下脑包石城为阿善三期文化石城,经过发掘不见永兴店和其他新石器时间段的文化遗存,发现的石板墓年代当属于阿善三期文化。根据以上考古相对年代的推论,可判定这一类型的石板墓年代大体处于阿善三期文化——永兴店文化时期。

2.石板墓的分布地域

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区域较广,大致可分为岱海地区、大青山南麓地区和南流黄河两岸地区,这几个地区都发现有石城。包头和岱海地区的石城时代大体都较早,只有南流黄河两岸地区延续时间较长,且序列看起来最为完备,从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一直到永兴店文化,下限可否到夏商还有待进一步的确认。但发现石板墓的几处遗址点却不多见,以石板作为建筑材料在内蒙古中南部从仰韶文化晚期出现,在阿善三期文化和永兴店文化较多发现,如南流黄河两岸的石城皆大体属于这一时期,小沙湾遗址发现两道石城墙,遗址F15就是用石板垒砌的长方形石房址;寨子塔遗址周围筑有石围墙,且有城门,遗址中F11也是用石板层层垒砌的长方形房址。另外,内蒙古中南部的包头阿善、西园、威俊、莎木板、黑麻板等地的石城墙、祭祀建筑等借用石板,岱海地区老虎山、板城等地也发现有石城,时代基本相当。石墙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大量出现,与这一时期环境气候的变迁有关,引发了人群间关系的激化,而产生了这种大量开采石材来加强聚落防御的石墙、石房址等建筑⑩,从而还影响到了墓葬的建造。

但是并不是发现有石墙或石建筑的遗址都有石板墓,目前发现石板墓的地点集中在黄河岸边的陡崖之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另外两个石城分布区岱海地区和大青山南麓地区则未曾发现。石板墓似乎成为黄河沿岸地区人们的特殊葬俗。目前,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以外的河套地区也有所发现,如陕西石峁遗址。

3.与共存的土坑竖穴墓的比较

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的这几处石板墓地中,除了小沙湾、下脑包、后城咀等发现的墓葬皆为石板墓外,其余几处都与竖穴土坑墓共存。

寨子上发现墓葬16座,但土坑墓仅2座。葬式流行侧身葬,土坑竖穴墓与石板墓葬式一致,皆为蜷曲较甚的侧曲葬(图三,1、2)。

城嘴子遗址共发现墓葬9座,土坑墓分布零散。一区发掘1座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头向西,无随葬品;二区发掘1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东北,无随葬品。

西岔遗址发现近百座石板墓,竖穴土坑墓仅2座。两者之间大致存在一个界限。石板墓群位于遗址西部,基本皆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大多为单人葬,有1例双人合葬的现象。仅1例为仰身屈肢,且为双人合葬墓。而两座土坑竖穴墓位置偏东,1例为单人仰身屈肢葬(图三,5),另一座为三人仰身屈肢合葬墓(图三,6)。皆为仰身屈肢葬,头向西。而在石板墓群和这两座竖穴土坑墓之间的区域内则发现1座保存完好的石板墓,为典型的石棺形制,四壁及墓底、上端的盖板皆保存完好。墓主人为双人合葬墓,头向和葬式与竖穴土坑墓的一致,而墓葬形制却与石板墓一致。显然这座兼具两个墓群特征的墓葬是在两种墓群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

另外,在其它遗址发现的该阶段的墓葬皆为土坑墓,葬式基本多为仰身直肢葬,个别可见侧身直肢。如准格尔旗铁孟沟遗址永兴店文化墓地⑪,每墓之间相距3—5米,墓葬形制不明,随葬品以夹砂罐、高领罐和单耳罐为主。发掘者通过对征集的19件陶器类型学分析,认为该墓地属于龙山早期偏晚阶段。准格尔旗永兴店遗址⑫清理墓葬5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西北或正北,仰身直肢葬,无任何随葬品。准格尔旗洪水沟遗址⑬,该遗址发现5座成人墓,3座儿童墓,共8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有侧身直肢葬和仰身直肢葬。二里半遗址发现一座竖穴土坑(图三,4)墓,墓内出土除永兴店文化的陶器外,还见有铜环等。准格尔旗永兴店遗址⑭清理墓葬5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西北或正北,仰身直肢葬,无任何随葬品。准格尔旗寨子塔遗址⑮,发掘墓葬24座,皆为土坑竖穴墓,皆为仰身直肢葬,墓向西北。

从以上的材料来看,皆为石板墓的遗址点有小沙湾、后城咀、下脑包和下塔等几处;皆为土坑墓的则较多,且分布较广,有准格尔旗的寨子塔、永兴店、二里半、铁孟沟和托克托县的洪水沟、凉城县的老虎山、西白玉(图三,3)等。两者皆有的目前仅见寨子上、城嘴和西岔。

4.葬具与葬式结合的问题

西岔遗址最为典型,明显为石板墓对应仰身直肢葬,竖穴土坑墓对应仰身屈肢葬。且两种墓葬形制和葬式各自占有区域,只有1座墓葬属于融合两者的因素而形成石板墓仰身屈肢葬。

小沙湾遗址的儿童石板墓皆为仰身直肢葬,成人墓葬中既有仰身直肢葬又有仰身屈肢葬。

从发现的石板墓资料来看,可分为石板仰身直肢葬、石板仰身曲肢葬和石板侧身曲肢葬。而土坑墓同样,也可分为三种。可见,葬式与葬具没有严格的结合关系。土坑墓中既有仰身直肢葬,也有仰身屈肢葬或侧身屈肢葬,而石板墓中也有多种葬式。但是,仅发现竖穴土坑墓的遗址皆为直肢葬,仅洪水沟遗址发现有侧身直肢葬,而余者皆为仰身直肢葬。仅发现石板墓地的遗址1处,小沙湾石板墓中成人中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各占一半,而儿童石板墓皆为仰身直肢葬,明显还是仰身直肢葬占主要位置。而凡是土坑墓与石板墓共存的遗址,土坑墓数量明显极少,且零散。而石板墓皆成排分布,具有一定规模。西岔遗址中,土坑墓2座,与近百座石板墓相比,比例极小。石板墓中除1座为仰身屈肢外,皆为仰身直肢。城嘴子遗址中7座石板墓分布集中,而两座土坑墓分布零散。两者的葬式皆为仰身直肢葬。目前,只有寨子上遗址较为特殊,流行侧身屈肢葬,16座墓中土坑墓仅2座,有1例为侧身屈肢葬,虽然石板墓中也有仰身直肢葬,但以侧身屈肢为主。

图三 同期土坑墓的葬式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内蒙古中南部整个地区应该是流行土坑竖穴墓葬,而石板墓虽然占据相当比例,但是都位于南流黄河两岸地区,寨子塔、西岔、下塔、下脑包等遗址位于沿河两岸地区。另外,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文化墓葬目前仅见庙子沟文化的庙子沟遗址和大坝沟遗址等,并不见石板墓。之后的大口二期文化、朱开沟文化和西岔文化等也不见石板墓,石板墓是阿善三期文化和永兴店文化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在环境变化、资源紧张、社会变革而引发人群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人们大规模的修建石城墙和房址的情况下产生。所以,石板墓与土坑墓共存,无疑都是本地的传统。

5.屈肢葬的问题

这些墓葬中虽然屈肢葬式整体而言并不多,可分为仰身屈肢和侧身屈肢。仰身屈肢可分为两类,上身皆仰身平躺,一类下身略向后蜷曲,肱骨向后蜷曲,呈跪坐式;而另一类为膝盖向上顶起,肱骨与股骨之间呈一定夹角的姿势,且与肱骨与墓底几乎垂直,整体呈仰卧起坐姿势。侧身屈肢葬式为身体向一侧躺,下肢向身后蜷曲,整体呈跪坐式。

因为仰身屈肢葬的葬式发表线图较少,仅小沙湾遗址和城嘴子发表过个别墓葬,为仰身跪坐式。而仰身屈肢的第二类葬式,仅在西岔遗址中一座保存完好的石板墓中发现,为一例双人仰身屈肢合葬墓,人骨的仰身屈肢状态保存完好,为膝盖向上直顶着上面的盖板。而距离该墓不远的一座土坑竖穴仰身屈肢三人合葬墓,南侧的人骨双腿以脚踝为基点向两边倒去,左右肱骨与股骨形成夹角,这样的葬式若非膝部竖起,两脚踝被捆绑是无法形成的。而中间的人骨则向左倒塌,形成与西岔遗址和小沙湾遗址中相近的葬式。而北侧的人骨右腿骨略微竖起,压于左腿骨之上。

史前屈肢葬发现地点较多,内蒙古地区发现最早的为东部的林西白音长汗⑯遗址的兴隆洼文化偏晚阶段的墓葬。该阶段发掘的14座墓葬中,仰身屈肢葬有5座,另外还有2座仰身叠肢葬。仰身屈肢有肱骨微曲的葬式和膝部立起的葬式,而叠肢葬的肱骨与股骨上下相叠,肯定需要捆绑来进行的,即为蹲坐式。而四期6座红山文化的墓葬中,仅3座墓葬葬式明确,仰身直肢1座,侧身屈肢2座。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屈肢葬式也并非该文化的习俗,目前的发现也仅见于西拉木伦河上游及其以北地区。而之后,屈肢葬的范围开始向东扩展,发展到燕山南北、冀西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遗址点有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⑰、敖汉旗石羊石虎山墓地⑱、元宝山区的哈拉海沟墓地⑲、河北阳原姜家梁墓地⑳、乌兰察布盟庙子沟遗址㉑等,直至南流黄河地区,即本文探讨的这些发现屈肢葬的遗址。以上所提到的这些遗址代表的文化之间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且无论是仰身屈肢还是侧身屈肢的葬式都可在东部区找到源头,且西岔那种膝部竖起的葬式在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墓葬中也有发现。所以说,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本阶段的屈肢葬式应该是源于中国北方传统的东部支系㉒当基本可以确定。

附记:该文得到2012年度“草原英才”(CYYC2012078)项目滚动支持。

注 释

①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小沙湾遗址及石棺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②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上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③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城嘴子遗址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④ a曹建恩、孙金松:《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新发现》,《中国文物报》2004年10月10日;

b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

⑤ 杨星宇:《清水河县下脑包石城试掘演示文稿》,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

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浑河下游地区2005年考古调查资料。

⑦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上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⑧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小沙湾遗址及石棺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⑨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城嘴子遗址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⑩ 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⑪ 魏坚:《准格尔旗铁孟沟出土陶器及相关问题》,《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⑫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永兴店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⑬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洪水沟遗址发掘报告》,《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

⑭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永兴店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⑮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塔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⑯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⑰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⑱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昭乌达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63年10期。

⑲ 张亚强:《赤峰市哈拉海沟遗址的发掘》,《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年报》,2008年;张亚强:《内蒙古赤峰哈拉海沟墓地》,2008年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⑳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2期。

㉑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子沟与大坝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㉒ 韩建业:《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文物》2004年1期。

附表一:内蒙古中南部石板墓与石板墓和土坑墓共存的遗址点列表

猜你喜欢

土坑石板墓葬
村头的土坑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石板街
小兔的报答
墓葬中的女人
千年红檬 诗意石板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见闻
“自埋”
岔路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