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是生而平等的

2017-02-06张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镇海不幸者教参

张洁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这篇散文文字浅显,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清泉,闪动着人性人道的光芒。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命苦心善的不幸者,在荒唐动荡的“文革”时期,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善良诚实,忠厚老实,知恩图报。

我被杨绛善良的心所感动,被她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感动,被她身处逆境但仍然关爱比她更不幸的人所感动,更为生活困顿、朝不保夕但却知恩图报的老王所感动。文章最后一段话震撼了我:“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教参对最后一句话的解释是: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也许是因为面对的是初二学生,所以教参没有把这句话中的人性成分深入挖掘,其实这句话的含义远远比教参的解释要深得多。

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距离老王去世已经多年,而杨绛却一直没有忘记老王,还一直对老王心存愧怍。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的境界已经不是能用善良一词概括的了,她把老王看成和她地位同等的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在作者看来,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也许是历史原因,在中国,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封建“官贵民贱”的文化陋习和“官本位”的文化影响,加之如今“金钱至上”的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要在当下社会真正树立“人是生而平等的”的意识,那也许只是一个梦想。在我们的周围,很多人都看不起辛勤劳作的外地民工,对他们使用带有歧视性质的称呼;在小区里,很多业主对保安和清洁工趾高气扬,在他们眼里,保安和清洁工就是低人一等的,也许这些业主自己也曾经出生底层,有一天翻身就自认为做了人上人,就看不起比自己处境差的。在他们的意识里,哪有“人是生而平等的”概念?

杨绛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混乱年代。她在追忆混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不是控诉,而是对人性中善的信任。或者说,因为自己的善良,她更容易忽略苦难,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芒。课文《老王》的公开课我听过几次,教师在教学环节里都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说说你的看法。学生都表示要多帮助弱势群体,教师也肯定这一说法。但是我个人认为,现在在物质上帮助弱势群体很容易,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平等地对待他们?因此,仅仅把杨绛的这篇散文解读为送老大爷过马路之类的善良是错误的,对于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他们和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有时精神上的关爱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这让我想到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乞丐》,屠格涅夫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那是因为,他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本来施舍者为没有东西施舍给乞丐而感到羞愧,但他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而是用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向乞丐表示歉意,这种态度使他与乞丐之间的关系平等了。乞丐意识到施舍者把他当成了平等的人,我们从乞丐的话里能够体会出他对真正的爱心和同情的理解与感激。

教学《老王》一课,我会给学生讲镇海中学校工阿英的故事。阿英是镇海中学的一个普通校工,镇中论坛“学生心语”中《镇海中学的真实——忆“阿英“!》这条帖子跟帖者甚多,阿英是学校的一个勤杂工,但是学校里的每次捐助,他几乎都参加,且不留名,他热心地帮助学生抬水、抬桌子,自己掏钱买面包喂校园梓荫河里的鱼。近200条回帖中,有毕业的学子,也有就读的学生,大家回忆着这位普通校工的点滴,表达着自已的友善、敬意、甚至谢意,感谢阿英默默地为一批批学生做了很多事。在《叩问梓荫》一书中,提到阿英的内容竟有两页之多,书里是这样写的:“阿英的故事”讲开了,受到与会专家高度肯定,因为在阿英身上,凸显了镇海中学人格平等的教育和谐。说实话,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居然是这两页,因为在百年名校里,一个普通校工,上至校长书记,下至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平等善待阿英,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现在流行说我的中国梦,如果让我说说中国梦的话,其中一个梦就是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人是生而平等的这一观念能够真正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猜你喜欢

镇海不幸者教参
蒋子轩 鲁彦威 嵇勤哲
不幸者、拯救者、反抗者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一个人远行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
环境雕塑在共有空间中协调性
《门闩系列》木雕作品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