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阅读教学的“因材施教”与“因裁施教”

2017-02-05戴奕婷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

戴奕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62-01

每个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个体,他们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都是迥然不同的,那作为老师就应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因裁施教”,即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 因材施教的历史渊源、意义及新解

因材施教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朱熹在《论语》注解中就明确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明确了“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把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原则贯穿在教育活动始终。他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法:听其言和观其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教亦复述”,认为“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他认为不屑于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方法,即不从正面讲道理,从反面激发学生的自尊心。

西方自课堂教学产生以来,学生的个别差异问题就引起了许多教育家的广泛关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阐述了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举措。文艺复兴时期,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观,认为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则长于逻辑思维,就是说,在思维速度上,有的学生快些,有的则慢些,这就要求‘个别对待,以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诸多教育家,他们提出的方法和策略都蕴含着因材施教的精华。我国古代孔孟的因材施教主要是依据学生外在的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举止的不同来进行不同教学,而西方的诸多教育家他们则更多地是从学生内在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进行差异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差异和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而且还需要及时观察学生,在课堂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进而不断调节教学方法和策略。

上述的中西方教育家对因材施教的主张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因材施教要求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是根据“人材”施教。诚然,传统的因材施教的原则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我不禁发出疑问,如果语文课堂仅仅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差异,语文教学效果就能提高吗?

阅读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可以增加一项新的理解,就是根据不同的“体裁”施教。阅读教学其实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书面文字去理解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老师并参与创作的对话过程。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授课的主要依据,并且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这些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而且需要关注不同个性的学生差异。

2 散文的特点及其教学策略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散文通常短小优美,生动有趣,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2.1 散文具有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是说散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语言优美凝练,赋予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语言清新明丽,而且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同时散文中的寥寥数语就能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意境深邃:作者在写作中借助想象联想等,由小见大,由表及里,由实入虚,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营造出一种幽远深邃的意境,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2.2 散文教学的策略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散文是往往抓不住文章中心。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需要找出文章线索,让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进行赏析剖析。

抓文章线索,理解文本: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并且做到绝大部分同学能理解文章大体内容。在引导线索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关键词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提示,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欣赏探讨诗意语言:对一些美句、美段进行赏析探讨时,可以采取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解释说明。

由实入虚:散文往往通过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写作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需要抓住这些特定的意象进行分析,并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营造一个感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融入文章情境中去。

下文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因裁施教:

《春》的教学可以采取多媒体导入新课的方式:用课件展示播放富有春天气息的音乐及图片,欣赏感受春的神韵,为课文教学做情感铺垫。接着,让同学背诵与春相关的诗句,最后运用情境导入法,播放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快速进入《春》的课堂氛围。

这篇写景的抒情散文是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构建的,这就需要引导找文中的关键词,不难发现,这是按照迎春——绘春——赞春的线索叙写的,根据这三个线索,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以下板书:

春迎春 盼望着,盼望着

草、花、风、雨、人

颂春 像娃娃、像姑娘、像青年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许多优美语句需要学生欣赏探讨,比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就运用比喻手法把春雨细密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诸如此类的美句还有很多,需要学生反复品读,反复欣赏。散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语言美,更在于它的“神不散”,那么本篇的“神”无疑是颂春,这就需要学生讨论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娃娃、姑娘和青年。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研究的课题,如何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课文体裁特点适时地“因材施教”和“因裁施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前行。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
将“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教学与作业改革实践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析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探索——着眼整体,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因材施教,拓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路
多媒体技术让小学语文教改实验更轻松——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探索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