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闻道,夕可死”的社会逻辑

2017-02-05周含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刘慈欣

周含

【摘 要】“朝闻道,夕可死。”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原话出自《论语·里仁》。现在通俗的理解就是,一个人一旦实现了自己的终极目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了,就可以死去了。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朝闻道》里,便写了这样一群知识分子,在宇宙排险员到来后,愿意以死换取自己研究领域的终极真理。小说似乎是在叩问人生的目的,和宇宙、世界的目的,这与讨论物的意义和人类生存方式的“耗费”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阐释的。

【关键词】刘慈欣;《朝闻道》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56-02

在诸多思想家那里,人类社会的进程无疑是一种理性化的进程,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符合其自身目的的。比如说,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学原理、等价交换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等。诸多基于逻辑、基于理性的观点被大众认可,也运用这些理论来观察、分析、研究我们所处的社会。但是巴塔耶却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他并没有用一种自洽的、理性主义的某些观点,而是提出了一套与之想反的观点,看到了社会行为中的那些非理性行为。耗费,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不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的“非生产性”消费。

“耗费”理论的提出,是站在一种整体的角度来反思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的。这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谋而合的。本文将借助巴塔耶的“耗费”理论,来解读《朝闻道》。

巴塔耶提出“耗费”理论的过程中,仔细考察了人类历史上的诸多行为,他发现许多行为都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消费,例如奢华、祭祀、竞赛、艺术等,其中,当他谈到祭祀时,提到其本质上就是一种耗费,在人类原始时期,祭祀所用的人和动物的鲜血,既是神圣的也是无用的,而且其神圣性来源于其功能的缺失,也就是一种无用性。在原始部落中,他研究分析了阿兹特克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其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建造了金字塔,在金字塔封顶时他们会用活人献祭,这样的献祭是一种耗费,这种耗费就是要把剩余的能量耗尽,以此来维持系统的平衡,不至于像现代企业一样,通过不断地非耗费性的扩大再生产积聚大量的财富,从而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平衡。

《朝闻道》这篇小说,在三个维度上试图回应这样一种关于献祭的观点。首先,那一批一批数学家、古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无限盼望能够接近宇宙的真理,计算这种接近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尤其对社会是毫无积极价值的。但他们为了这种终极真理,宁愿舍弃生命。科学家为了自己的事业奉献一生,这样的叙事故事常常是被社会盛赞的,但是,赞扬的是他的奉献带来了该领域的突破和促进整个社会科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是他的牺牲。例如,居里夫人在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最后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射线而患白血病死亡。但是小说中的科学家是不符合这样的叙事逻辑的,因为他们的牺牲没有换来相应的社会价值。各国的总统都来了,试图阻止、劝说这些一意孤行的科学家。但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为了社会生产功用的劝说都是没有用的。巴塔耶认为的献祭就是一种对社会过剩能源的无功用性目的的消耗。

其次,站在宇宙的高度,宇宙排险员用这些地球上高精尖的科学家向终极真理献祭,让他们死亡,是对当时科技有生力量的耗尽,而这种耗尽又不带任何为了促进宇宙或者人类进步的目的,其唯一想法就是为了维持宇宙这个系统的平衡,从而保证这个系统不再重蹈覆辙,再次遭受湮灭的命运。宇宙排险员就像是原始部落的巫师、祭师。他建造的真理祭坛显然就是现代人的“金字塔”,而终极真理就是现代被献祭的“太阳神”。这种对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合适的。

第三,从整个时间、空间存在的宏观角度上来讲,不单单是巴塔耶说的人类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无理性的消费,在刘慈欣看来,其实整个宇宙、所有的智慧生命都被这样一种献祭的想法驱动着。为了获得终极真理不顾一切,不顾自身、不顾所生存的整个宇宙灭亡的后果。而且所有的智慧文明都是如此,小说中写到的星云文明就是这样灭亡的,而这是他们自愿的。这整个星云文明何尝又不是一种献祭?在这个层面上还隐含了一个可怕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表面上被认可了,但是从未被人类真正接受过。这个观点就是宇宙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星球的目的为转移的,无论是人类还是星云文明,或者任何一种物种要干什么,影响的始终只有自身,宇宙、世界仍会在他的轨迹上运行,毫无偏差。就像星云文明高度发展的时候,经过创世级别的爆炸后,宇宙仍然继续运动,在它的体内仍孕育着其他各种文明。这就是地球现状的写照。

环境、生态问题突出的现在,我们还在提“救救地球母亲”,这种说法是把人类无限地夸大了。地球母亲不需要谁来拯救,它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星云运动,它经历过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等时期。人类把森林都烧掉了,对地球而言,这只是碳元素的形态变化和位置转移;人类把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毁掉了,从地球的角度看来,也不存在什么变化,只不过又回到了几千万年以前……人类能毁灭的只有自己,地球从来不需要被拯救。

人类的自命不凡,导致其命运就散落在《朝闻道》里的星云文明那里。诚然,外星文明到底存不存在,我们不置可否,但是作者刘慈欣似乎是在考虑某一种未来,即人类发展的未来。凭借现在人类文明的进展速度,像星云文明一样高度的文明在地球上出现是可以想象的,但到了那个时候人类的命运又将如何?

这种忧虑是有必要的,当下科技的发展已经把人类带到了灭亡的边缘,无数的核武器随时都可能在万分之一秒内把整个地球毁灭。那么再往后发展,人类文明又将如何?会有一个宇宙排险员及时出现吗?

在小说里,作者的态度是极为矛盾的,似乎为了地球,为了整个人类,把这些科学家送上祭坛是再合适不过的,可是他们毕竟代表了人类旺盛的求知欲,这一度被认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属性。可这一属性最终导致的却是自身的灭亡,而计算已经看到了这所谓的“终点”,仍有无数后来人在这条灭亡的道路上前进。

笔者认为,这种矛盾也存在于巴塔耶的“耗费”理论里。“耗费”理论的提出,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原始部落的研究,来自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观察。但现在的人类文明的主体,显然不是初期的那种形态了。

尤其是大多数国家进入或者被动转入工业社会后,期望以非生产性的耗费实现人类社会的系统平衡已经是不可能了。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团体,或者更高层次的国家,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这是一种资本逻辑,一切消费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面临着20年左右发生一次经济危机,而这种危机的原因在巴塔耶看来,可能是因为现代企业对耗费的弃绝。

所以,当笔者试图把这两个文本并置的时候,发现这两个文本存在着一种张力:想象中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基于“耗费”理论的社会,各个社会角色都不以生产、社会进步、社会财富为目的,追求终极真理,至死不渝;而现实中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基于生产性为目的的消费社会,各个社会角色和一切活动都以生产、扩大再生产、社会进步、财富积累为目的。但就是这样两个截然想反的社会,都面临着同样的危机:科技发展导致人类毁灭。

这么来看,人类好像避免不了一种悲剧的命运。又或者说,这两套内在相似的理论在某些地方是错的。比如说,这两套理论都是对某一事物的片面考察,而人类社会是极其复杂的,那么很可能就不适用。

猜你喜欢

刘慈欣
刘慈欣宇宙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藏于深山的“中国科幻王”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刘慈欣 在下班途中,仰望星空
刘慈欣:《三体》之外,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NERD NEWS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