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地方戏剧文化自觉缺失研究

2017-02-05崔世合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戏剧文化遗产生活化

【摘 要】地方戏剧是一种区域文化形态,每个区域的地方戏剧都凝结着区域文化的精粹,承载着区域人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情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地方戏剧受到冲击,无法获得文化自觉,导致戏剧文化逐渐衰落下来。本文将探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地方戏剧文化自觉缺失研究,希望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5-01

我国的地方戏剧大多历史悠久,如秦腔、川剧、沪剧等。这些戏剧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现代社会急剧转型,大众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娱乐文化强势冲击,致使作为农业文明主流的戏剧文化自觉缺失。面临这些“戏剧危机”现象,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原因使地方戏剧文化自觉缺失

地方戏剧的发展演变和中国历史的演进具有重要关系。从清代开始,我国的地方戏剧就已经陆续出现。光绪中叶以来,由于“国丧禁戏”,使地方戏曲发展受到了一定冲击,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也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戏剧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部分城市成为主要抗日阵地,这些城市的戏剧文化发展受阻,出现戏班散班和艺人失业的情况。国共战争开始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地方戏剧的发展也止步不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响应号召,地方戏剧成为赞美歌颂党的平台。此时的地方戏剧存在模式僵化的弊病,一些戏剧因为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而受到批判,导致剧种大量减少。[1]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所有的剧团都严禁演出,艺人被打倒,许多演员被批判,致使大量的地方戏剧团体被迫解散,地方戏剧发展进入停滞状态。

由此可见,历史原因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地方戏剧在工业文明进程中文化自觉的基因,影响了地方戏剧的稳定发展。

二、社会生活方式转型对戏剧文化的扬弃

传统的地方戏剧与祭祀庆典关系密切。原始先民在祭祀时会有一些表演动作,表现先民的情感和观念,寄托去灾求福的愿望。这些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地方戏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产生新型的艺术形式,传统的艺术形式将会经历被扬弃的过程。

地方戏剧作为农业文明的主流文化形式,无法宣泄现代人的心理。许多地方戏剧的模式僵化,其内容没有与时俱进,难以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现代人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变化,很少有人把观看地方戏剧作为消遣,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戏剧艺术走向边缘。[2]

三、地方戏剧文化自觉缺失的应对方法

(一)打破戏剧表演僵化体制。政府曾经对地方戏剧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而不是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致使改革停留在表面,地方剧团还是存在体制僵化的问题。目前的戏剧表演团体面临两种困境,一是剧场闲置、利用率低;二是演出成本高、经济压力大。群众急需一种低成本和高水准的艺术形式,改革剧团表演体制应该致力于此。

首先,应当改变剧院经营模式,采取现代营销制度;其次应该建立相对健全的剧院管理机制,规范舞台表演行为;最后,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地方戏剧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解决表演体制僵化的问题。

(二)坚持戏剧生活化、大众化。地方戏剧具有生活化的典型特征,它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想要推进市场化和产业化,地方戏剧应当继续坚持以生活为准,反映人们的实际生活,回归到大众中去。

原本的电视节目中戏剧内容很少,电视台应该多设置一些地方戏剧的节目。一些戏剧参赛作品以经典戏剧的演绎为主,评委应当转变意识,对生活化的戏剧进行鼓励。地方戏剧具有狂欢精神和集体表演性,必须坚守自身的特点,满足生活化和大众化的要求,从而解决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威胁。[3]

(三)满足现代社会审美需求。许多地方戏剧现在还固守着传统的表演方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地方戏剧必须对此进行大胆改革,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可以请编剧重新改变戏剧内容;其次,可以请专业的音乐人用现代化的乐队伴奏进行演唱;最后,可以找专业的导演来重拍戏剧,让地方戏剧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四、结语

地方戏剧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导致地方戏剧的发展受到阻碍,我们应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打破戏剧表演僵化体制,坚持戏剧生活化大众化,满足现代社会审美需求,从而推动地方戏剧的发展,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陈婉.衡州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

[3]李颖.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D].东南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崔世合(1987-),男,本科,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戏剧文化遗产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有趣的戏剧课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戏剧类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