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创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科研工作的思考

2017-02-04傅欣

中文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党校党员干部

傅欣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9-0312-02

前言:《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关于党校的性质规定:“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同时还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当前,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发展迅速,县级党校已成为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主阵地。建设一支创新型、学习型、知识型,能够担当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重任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当前县级党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县级党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科研工作面临的问题

1.参训学员科研能力缺乏,知识储备少,师生课堂交流有一定困难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还强调“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一眼可见创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首要地位,尽管人们习惯上重视科学技术创新,但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思维分析,并不排斥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恰好相反,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能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然而,一方面由于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误解同时受农村党员干部科学文化水平低的制约,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科研工作是专家学者才能做到的事,与基层党员干部没有多大关系,工作上做到上传下达,按上级要求去做就行,往往只重结果而对过程无所谓,即使一些工作完成不了,在形式主义、官僚作风还有“市场”的今天,不少基层工作任务还可以在汇报材料上动手脚、做文章,欺上瞒下,蒙混过关。这些现状往往致使各种有益的社会科学科研活动参加者人少面窄,最终让科研调研这种行之有效的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成了少数人的“专利”,仅在各级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中高层次人才中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往往将课题研究束之高阁,或者对调研活动敬而远之,不仅行动上没有主动将本职工作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更不用说在思想上萌生“科研致富、科研兴政”之念,常常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即使是一些工作责任心强,勇于奉献的党员干部,通常也只是游离于废寝忘食、流血流汗的工作层面,在工作上缺乏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和探究矛盾的敏锐性,对某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未能及时立题,进行有效的关注及研究,既然题未破,那么问题仍存,自然对事物发展的状态、方向及后果不能正确预见,及时化解矛盾就只能是空谈,直至矛盾尖锐、问题突出,“亡羊”才去“补牢”。另一方面,县级党校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围绕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党委和政府下达的调研任务,推进理论创新。”在教育的目标要求上,不仅要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还要帮助学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大局意识,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分析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些都要求县级党校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组织的形式、学习方法的创新等,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员的实际工作整合起来、与当地的社情民意及社会发展规划统一起来,最终实现理论创新或工作创新,进而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所以,基层实际工作者如果没有科研意识,就没有调研的动力和激情,往往也就弄不清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规律,因而对本职工作和乡情县情底数不清。缺乏对事物全面透彻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了解,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样的状况下,县级党校干部培训课堂教学活动就很容易变成授课者的“一言堂”,很难引起共鸣,更难以引发反思,促进学员对相关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所以,尽管一些授课者注意到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有意展开教学互动,终因多数学员知识或经验储备不够而效果欠佳,灵动的干部培训课堂难以构建起来,教与学双主体未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实现双赢,授课者与听课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不是导、学、研的互动关系,未能真正淡化“被教”、“被学”的潜在意识,教与学双主体的积极性未能得到真正调动,未能实现有效而充分的互动。这样,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被削弱,到实际工作环节的实效并不理想。

2.基层党校教学与科研工作未能有效结合,科研工作未能系统化、规范化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党校干部培训工作一度被边缘化,党校在基层干部培训工作中的培训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党校科研工作重视还不够、投入还不足、机制还不全。党校科研工作仅局限于教学人员范围,参与人的广泛度是不够的,只有将各班次学员有序且有效组织到各种课题研究的队伍中去,一方面增强各个层次课题研究队伍的人员力量,另一方面又促进当地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调研课应成为县级党校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县级党校很有必要开展调研课课程本身的研究与实践。

其实,社会实践、干部培训与课题研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实践是教学工作的源泉,教学是社会实践的需要。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教学的提升和发展。科研只有植根于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取得创新成果。只有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反哺教学,才能实现学习者“知行统一”,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基层党校农村干部培训科研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

1.工作上的“经验主义”是学员“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现实根源

县级党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轮训的对象结构较为复杂,在年龄、学历、职级、资历、人生价值观等各个层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民族地区更为明显。一些党员干部或者学历较高,或者在工作上卓有成效,或者拥有较为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一些通识性培训不屑一顾,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必学习;或者认为所学知识与个人工作关系不大,学了没用等等。因此,凭个人的感觉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自然就成了这些人的主要工作路径,科学研究在这里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2.学习上的“拿来主义”是学员“弄虚作假、文风不正”的行为根源

当前,文风不正已经成为不少党员干部思想上的毒瘤。诱发文风不正的行为根源存在于诸多方面,客观的因素就在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共享资源日益丰富,方便一些人造假材料,加之这些人文化道德的沦丧,对于弄虚作假行为不仅麻木不仁,而且已经是见怪不怪,“拿来主义”自然就成了他们应付培训工作的法宝,这种不正之风已经严重影响到学风,致使各种培训工作成效大打折扣,学员在总结或论文中的“剪贴拼凑”现象严重,原创文章少之又少,文章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3.心态上的“无为观念”是学员“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思想根源

一些学员宗旨意识淡薄,参加培训的态度不端正,用个人利益得失去衡量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当分析参加培训跟个人政治、经济利益没有多少利害关系后,便在心态上产生“无为”观念,具体表现为不思进取、作风涣散,对学习的过程及结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当前提高党校干部培训工作质量的难点之一。

三、解决基层党校农村干部培训科研工作现存问题的对策

1.加强“三风”建设,规范并落实教学管理制度

学风、文风、教风是干部培训工作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个方面。学风好,往往文风正,不良学风致人不学无术,肚中无“物”容易让人做文章时空话套话连篇,或是寻思如何弄虚作假。文风正,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员端正学风。学风好、文风正又利于促进教风严,即治学的严肃风尚,治教的严谨作风,治生的严格态度。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工作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既要针对学员,也要针对教师,还应面向教学各个环节的其他要素。制度建设重在落实,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学质量。“三风”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员的素质,还可以提升授课者的水平,促进教学和谐,形成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党风建设。

2.创新党员干部培训科研理念,深化党员干部培训教学成果

以往的培训工作,只是重在一个“训”字,以“训”为中心、为重点开展工作。基本上没有在“培”字上下功夫,只“训”不“培”,课堂教学虽然是理论与实践的理想结合点,但主要由于组织者重“训”轻“培”的原因,学员并没有做好必要的训前准备(不是指学习工具,指的是学习的态度、相关知识及工作经验的储备)。一方面,学员仅带着耳朵来听课。从学法上来看,这样的学习是很被动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培训的结果。另一方面,培训后也没有配套措施促使培训成果向现实成果转化。“学用结合”措施不到位,注重了“学”的过程而未能关注“用”的过程,缺乏后期的深入管理,未能进一步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起到鞭策促进的作用。因而培训工作应该由单一的“训”向“训—培—训”结合转变,实现干部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做到“训”中有“培”,“培”中有“训”,既强调“学中”的“训”,又关注“学前”、“学后”的教育培养工作,将政治思想教育、能力提升培训、科学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支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攻坚克难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在更高的思想意识层面上去构建和谐农村社会,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重视县级党校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是科教兴国的需要,是科研兴政的需要。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最主要的不是看其资金是否雄厚,也不是看其目前的营销状况,而是看其是否拥有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以及研发团队是否具备持续的创新研发能力。企业如此,行政亦然。年轻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朝气蓬勃,不乏理想与抱负,不惜抛洒热血,但不少人终因雾里看花,缺乏思路与方法而未能建功立业,实在可惜。所以,提升基层执政团队、行政团队的科研力,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有利于在这样的团队中培养出年轻有为的党员干部。

3.明确县级党校在实现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中的职能,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县级党校在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校的社会科学研究职能目前未能充分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受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仍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在科研机制上更进一步创新与规范,从而未能有效推进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未能让科研意识深入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中去,更未能让调研活动成为基层干部推进本职工作、提升个人能力的自觉行为。

党校系统可以根据本系统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特点,结合各级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尽快建立完善统一的党校系列课题申报及评比制度,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各班次学员的考核及选拔任用、年度考核挂起钩来,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在培养创新型基层干部、改造农村社会活动中的作用。

进一步明确基层党校职能,创新党校内部科研机制,深化党校科研工作内涵,拓展科研参与人员范围,有利于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丰富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更好的推进党在农村的各方面工作,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幸福。

总之,充分发挥党校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凸显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及社会实践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党校党员干部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党员干部要姓“党”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