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践与思考

2017-02-04印蓉

财经界·学术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资本机制融资

印蓉

摘要:2014年以来,财政部牵头主导力推PPP模式。各地建机制、推项目,PPP工作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各界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文章结合江苏南通实际,分析PPP模式推广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新形势下地方如何深入推进PPP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PPP模式 南通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简称“PPP”)模式,因其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被视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供给体制和机制的重要创新变革。2014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PPP方面密集出台政策文件,大力引导、推广PPP模式。各地积极响应,PPP示范、试点项目纷纷推出。

一、南通市PPP总体推进情况

(一)建立PPP项目推进机制

建立南通市PPP联席会议制度,成立PPP试点工作管理中心,常设机构在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也成立PPP协调管理机构,对全市推广应用PPP模式进行指导。

(二)加强PPP项目库建设

建立了总投资1567亿元的PPP项目储备库,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PPP项目。全市27个项目纳入省级PPP项目库管理,其中2个项目列入财政部示范项目,8个项目列入省财政试点。列入国家发改委PPP项目库8个,省发改委项目库24个。

(三)参与组建PPP融资支持基金

市财政投入5000万元参与组建 “江苏省PPP融资支持基金”,并成为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为PPP项目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四)积极开展PPP项目试点

借鉴PPP模式的理念,在绿化建设管养、路灯改造维护等领域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如东中医院整体迁建、如皋污水处理项目等国家示范项目签约落地,实质性运作。

二、地方推行PPP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从南通实践看, PPP模式实际推进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全国普遍性的,也有地方个性化的;有国家政策顶层设计方面的,也有落实层面的。

(一) PPP项目进展比较迟缓

一是全市真正落地签约的PPP项目比例不高,主要是地方和社会资本对PPP模式还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观望态度居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决策时间长,推进难度较大;个别项目不能规范运作,演变为融资性“伪PPP”。二是项目建设“不差钱”,主要是经济下行,银行信贷投放更倾向于融资平台,政府项目融资相对宽松。而采取规范的PPP模式,经历项目识别、准备、采购等阶段,到项目落地时间长、环节多,地方政府倾向于直接投资建设。

(二)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

一是PPP项目大多公益性较强,投资回报有限,社会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导致其参与投资建设的意愿不强。二是社会资本对PPP存在的不确定性及政府信用心存戒备,担心“新官不理旧账”,担心政策随意变动,担心政府信用为背书的补贴(投资收益)得不到预算保证。三是一些社会资本较为看重的领域未能放开特许经营权,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够。

(三)配套的法规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我国尚未有PPP立法。虽有较高级别的国办发[2015]42号文件,但法律层级不够。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至今无明确的规定。二是国家部委多头发文推动PPP模式,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有些文件操作性不强,给基层部门执行造成一定的困扰。三是现行法律法规不能涵盖PPP模式的许多具体问题,缺乏行业指标和可复制推广的成功模板,给地方政府推行PPP模式增加了难度。

三、推进地方应用PPP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PPP法制体系,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立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是PPP模式可持续推进的关键。一是建议上级部门加快推进PPP相关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PPP政策体系。对现行法规政策进行梳理,针对PPP工作特点进行完善,消除有冲突的制度障碍,切实保护各方利益。二是进一步理顺PPP工作管理机制,政府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在PPP的目标任务、项目落地、跟踪评价、机制保障等方面抓紧抓实,为PPP工作推广创造良好环境。

(二)正确认识PPP模式,推动项目规范运作

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要认识到,PPP模式能够减轻财政负担,但融资不是其本质,更应看重投资效率的提高;不是只要引入社会资本就是PPP运作,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PPP。政府既要积极利用社会资金,也要考虑财政可承受能力,防止融资过度;既要保持项目回报的吸引力,也要考虑项目公益性,防止政府为PPP项目背书。近期,财政部发文明确: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新项目要“强制”应用PPP。地方政府要进一步梳理项目, 选择“技术可行、商业可行、经济可行、财政可行”的项目,尽快进入方案设计、评估测算、项目采购等实质性程序,严格规范操作,确保按时推进。

(三)构建诚信和风险分担机制,实现参与各方共赢

一是率先在PPP领域建立信用约束机制,严格约束政府和企业不守信行为,保障PPP项目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切实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由对风险最具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相应的风险。同时,风险承担与收益回报要相匹配。政府对于利益分配和风险防范,设置的边界条件要高低适当,才能平衡好各方利益。三是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定价机制,采取“区间弹性定价”,设立投资回报上下限,将政府的付费或补贴与项目进度和质量、绩效评价结果等挂钩,保障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回报和公共利益不被侵占。同时,加大放开政府特许经营的力度,通过特许经营增加PPP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抵消回报率低等不足。

参考文献:

[1]赵福军,汪海.中国PPP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2]宋义武.把握要点 确保PPP试点项目扎实有效推进[J].中国财政,2014

猜你喜欢

资本机制融资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