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培养 “工匠精神”大学生途径的探索

2017-02-03刘秀芬杨建筑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双师工匠精神工匠

刘秀芬 杨建筑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应用型大学培养 “工匠精神”大学生途径的探索

刘秀芬 杨建筑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1 问题引出

1.1 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这就是我认为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般是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所谓工匠,包括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是支撑起制造业宝贵的人力资源。引申到各行各业,“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做事的精神。

1.2 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

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主要从事基层的技术服务。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制造大国,但不是智造大国,处于高能耗低产出阶段,需要更多的有技术、有能力、肯吃苦、肯钻研、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技术人员,而培养技术人员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肩负巨大的责任,因此应用型大学应当担负起培养“工匠精神”大学生的责任,提高我国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早日成为“智造大国”。

2 培养 “工匠精神”教师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育“工匠精神”大学生的关键,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大学的特色。

2.1 学校需要定期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有些知识更新太快,定期让老师们去一些重点学校学习,去具有先进生产设备的企业参观,获得新知识,及时补充到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奠定心理基础。

2.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提供条件。

“双师型”教师是实现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是人才质量培养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是具有很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懂技术、会教课的老师,而不是有证的老师。学校一定要为老师提供条件和机会,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的教师,为培养“工匠精神”的学生奠定基础。

2.3 引进企业的“工匠”、“巧匠”做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既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又是学校的任课教师;既是企业的能工巧匠,又是学校专业课实践项目的指导师傅;既给学生带来了过硬的技术,又弥补了学校教师的不足。

3 联合办学是培养 “工匠精神”大学生的重要基础

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水平,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解决了学校实习设备陈旧或浪费的难题,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条件,同时教师也可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与学生联合搞技术开发,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奠定物质基础。

4 应用型大学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评价标准

应用型大学要营造“踏实做事,老实做事才是正道”的评价环境。

4.1 对教师。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不再以论文、论著论英雄,不再以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为荣,要营造脚踏实地、老实勤奋为荣的“学术氛围”,因为老师的做事精神是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的。

4.2 对学生。

不要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在实践应用中激发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变主动了,学习劲头就足了。

5 社会要营造崇尚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氛围

要培养工匠精神,一定要改变轻视工匠的文化土壤,营造尊重和崇尚工匠的良好氛围,从制度上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众所周知,德国、日本的技术好,百年企业多,德国的工匠工资高,受人尊敬,以成为优秀“匠人”为荣。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工匠保护制度,工匠有强烈的自尊感,将产品的好坏与个人的荣辱紧密联系起来,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视作个人的成功和生命的全部意义。而我国的人们对当官、做老板、成为明星趋之如骛,却耻于做技术工人,所以要培养“工匠”精神,要先改变观念。要从制度上改变。

6 加强融合 “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

“工匠精神”是工匠卓越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我国古代工匠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这种向上的“道德精神”的指引,一定意义上铸造了中国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应用型大学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认真刻苦、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感和使命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将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沧州市社科联课题 《应用型大学具有 “工匠精神”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的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119

猜你喜欢

双师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