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大学通识课程实施
——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

2017-02-03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总成绩美国大学通识

陈 豫 胡 伟

(宜宾学院川茶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美国大学通识课程实施
——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

陈 豫 胡 伟

(宜宾学院川茶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最具特色的课程设置之一,是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通识教育的课程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本文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两门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的实施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大学通识课程的开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识教育;实施;特点

1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受美国通识教育的影响较大[1]。我国高等院校从教师到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都不够准确。很多高校将通识教育当做专业课之余培养兴趣、传承文化和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程。亦或是对理科生加强人文艺术方面的教育,对文科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承担通识课程的教师教学态度欠端正,从根本上认为通识课程的重要性较专业课次之,多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学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要求及课程考核不严格。由于学校层面对通识教育的宣传不到位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严重影响到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识。很多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或以通识课程考试通过的难易程度为标准进行择课[2]。从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通识教育以通识课程为载体,通过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的知识体系,还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自学能力。美国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社会的人、有教养的人[3,4]。这样的人应具有宽广的视野、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精神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欣赏鉴别能力、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富有责任心。因此,在美国高校中通识课程是作为核心课程开设,通识课程学分所占的比例也较高,占毕业总学分30%~40%[5,6]。

2 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实施

2.1课程一——《世界粮食问题》

2.1.1 课程简介。 《世界粮食问题》是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开设自然科学类的通识课程之一,供全校学生修读。课程授课16周,每周一次课,单次授课时间为210分钟,共3个学分。课程实施的总体安排为前4周是世界粮食问题的概述,主要由课程负责教授完成,教学方法为讲授和讨论;10周的专题报告,专题的内容包含十个方面:生物技术基础、科技在解决人类饥饿中的贡献、水和农业、生物技术之战、粮食危机、人口和农业生产、动物和世界粮食、气候和农业生产、转基因技术和绿色革命。每个专题邀请该行业领域的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最后两周为学生的项目汇报和演讲,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相关的项目,在学期结束时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汇报。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课堂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含10个小测试,每个测试3分,测试内容为教授布置的阅读资料,平均每周10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第二,家庭作业,占总成绩的30%,包含3次作业,每次作业10分,作业的内容为教授布置的实地调研报告;第三,项目汇报,占总成绩的15%,演讲时间3分钟,2分钟提问,分小组进行;第四,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25%。

2.1.2 课程特点。 《世界粮食问题》课程突出体现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如下特点:①宽广的视野:粮安天下,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授课的内容为国际性问题,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国家;涉及的专业包含生物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等,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从植物学到动物学到生物技术到气象学到自然地理学再到政治经济学,涉及到粮食问题的方方面面;②敏捷而富有批判性的思维:从教学方法来看,每次专题报告后都留有一定的讨论时间,可以让学生针对报告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展开激烈的讨论,进行多方思想的交融。从专题内容来看,很多内容都具有辩论性,例如科技在解决人类饥饿中的贡献,生物技术之战,粮食危机的原因,转基因技术,专家在授课过程中只是介绍这一现象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利与弊并不做主观评判,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不是人云亦云;③自学能力:从阅读要求和考核的方式来看,这门课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推荐了参考教材(One Billion Hungry Can We Feed The World?),每周规定最低阅读量(≥55页),需要学生课下自行完成,每周课堂会有小测试,测试内容围绕每周的阅读内容,同时需要学生对阅读内容思考和消化才能较好的完成测试,测试结果占总成绩的30%。总成绩的剩余70%包含了家庭作业30%,项目汇报15%和课程论文25%,每一项都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美国,大学对于学生抄袭管理非常严格,会受到警告、建议休学或者开除的处理,同时造成学术不诚实行为记录,影响以后的深造和就业。因此学生的每一份作业、论文和项目都是在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调研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美国通识教育自学能力的培养。

2.2课程二—— 《自然资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

2.2.1 课程简介。 《自然资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是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开设自然科学类的通识课程之一,供全校学生修读。课程授课16周,每周两次课,单次授课时间为75分钟,共3个学分。课程实施的总体安排为期中复习测试1周,期末复习测试1周,剩余14周每周1个专题或每周2个专题。教学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人口、经济、全球化、能源、矿物质、氮和磷、土壤、食物、生物质、水、气候、废弃物、工业生态化、可持续、循环经济十五个专题。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提问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每个专题教授提前准备好相应的阅读资料,在开课前所有资料上传到课程的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自行下载,在上课前需要阅读完所有资料,学生可以带电脑、平板或者打印资料去课堂。课堂上教授不会重复阅读材料的内容,重点讲述文献中的新方法、新现象和新理论,剩余时间进行提问和小组讨论。如果学生上课前没有认真阅读相关资料,课堂上只有当哑巴,提不出问题也回答不出问题,失去上课的实质意义。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课堂测试,占总成绩的40%,包含20个小测试,每个测试2分,测试内容为教授布置的阅读资料和课堂讨论的内容;第二,期中测试,占总成绩的25%,由教授和助教共同出题,没有固定的复习资料,全部试题为主观题;第三,期末测试,占总成绩的25%,由教授出题,没有固定的复习资料,全部试题为主观题;第四,课堂参与,占总成绩的10%,助教根据学生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打分。

2.2.2 课程特点。 《自然资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课程除了前述课程体现的特点外,还突出体现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如下特点:①思维能力:课程的学时有限,课堂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教师的教和授的过程中以点带面,以面带全,通过典型的实例让学生掌握学习该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该课程的重要任务。课程内容涉及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和资源及未来人类的发展问题。这门课程不是一门简单的概述,不是一般的原理和理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对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利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有具体化和系统化的认识,能分析、综合、概括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自然资源消耗和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问题,对问题的各种解决办法进行比较和判断,能提出新的可行的举措;②表达能力:从教学方法来看,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提问和小组讨论组成。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要能把资料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能总结概括出要点并结合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出个人的观点,让他人能够明白和体会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才能在课堂中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很好的交流,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明确的回答问题,达到学习和交流的目的。③责任心: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资源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中有责任的担负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任。

3 特点与启示

3.1 教师对通识课程态度端正,准备充分。

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师在开课前需要把详细的课程大纲、课程课件、参考书目、文献资料、作业等上传于相应的课程网站。使学生全面了解课程在整个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及课程的概况和要求。通识课程的讲授不受教材的限制,很多通识课没有教材,只有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献资料,教师需要根据培养计划撰写自己的课程教案。教师上课形式多样,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识课程有大量的课程作业和课堂测试,助教会对每位同学的作业和试卷进行认真批改,成绩作为最终期末成绩的评定参考之一。

3.2 学校对通识课程支持力度大,经费充足。

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大都配有助教,助教负责课堂资料的发放、作业和测试试卷的批改、解答学生的问题等,使课程的负责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课程。通识课程涉及到的专题讲座,课程负责教师会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做演讲,由学校承担专家演讲的费用,使学生了解到最真实、最前沿的知识。学校会对通识课程中涉及的学生项目调研提供经费支持,使学生深入到企业和生产第一线,把调研项目做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

3.3 学生对通识课程重视程度高,考核严格。

美国大学和教师对通识课程的重视,使学生对通识课程也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通识课和专业课不会顾此失彼。学生在选择通识课程时也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真对待。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考核相当严格,课程考核成绩由多部分组成,一般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测试、作业、课程论文、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

[1]庞国.斌大学通识课程建设:亟待走出误区的藩篱[J].教育科学, 2008, 24(2): 50~53.

[2]吕林海,汪霞.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施的学生满意度调研 [J].江苏高教,2012(3):66~69.

[3]江波,刘楚佳.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特点与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6): 53 ~ 56.

[4]黄冲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26~37.

[5]於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J].清华大学教育研,2015,36(6):32~37.

[6]倪东.基于课程视角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J].法制与社会,2017,4(上):228~229.

2013年宜宾学院本科教学工程资助项目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总成绩美国大学通识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举重锦标赛顺利举行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谢文骏与刘翔110m栏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对比分析
飞镖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