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7-02-02孙其宝陆丽娟周军永俞飞飞刘茂朱淑芳仇鹏辉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7年4期
关键词:安徽葡萄栽培

孙其宝,陆丽娟,周军永,俞飞飞,刘茂,朱淑芳,仇鹏辉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合肥 230031)

安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孙其宝,陆丽娟,周军永,俞飞飞,刘茂,朱淑芳,仇鹏辉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合肥 230031)

本文介绍了安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安徽葡萄产业发展中品种结构、自然灾害、标准化栽培、经营方式、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优化品种结构,完善各项配套技术;加强预测预报监控,完善病虫害科学防控技术体系;完善葡萄节本优质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发展多种销售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等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安徽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安徽;葡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安徽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7 ℃,全年无霜期200~250 d,有效积温4600~5300 ℃,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 mm,有利于葡萄生长发育[1]。安徽葡萄栽培自明朝有历史记载,淮河以北萧县1915年开始引种栽培[2],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淮河以南地区葡萄开始规模化发展。随着葡萄产业发展,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不断突显,我们通过深入葡萄产区调研,了解产业现状,总结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安徽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安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1 栽培面积不断增加,产量稳步增长

葡萄是安徽重要的水果之一。总体来看,2010年前安徽省葡萄面积有升有降,升降交叠,升大于降;2011年开始面积和总产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葡萄面积1.34万 hm2,年产量31.63万 t;2013年葡萄面积1.47万 hm2,年产量35.8万 t;2014年葡萄面积1.71万 hm2,年产量39.6万t;2015年葡萄面积1.91万 hm2,年产量46.19万 t;2016年葡萄面积2.1万 hm2,年产量48.32万 t。

1.2 品种呈现多样化趋势,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安徽鲜食葡萄现有巨峰、夏黑、藤稔、京亚、醉金香、巨玫瑰等主栽品种,栽培品种早熟∶中熟∶晚熟比例约为4∶5∶1。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早熟品种夏黑,其次京亚;中熟品种为巨峰、藤稔、巨玫瑰、醉金香;晚熟品种为美人指、红地球、白罗莎里奥等。安徽加工葡萄主栽品种有赤霞珠、巴柯、白羽、意斯林、红玫瑰等,集中分布在萧县。自上个世纪60年代,安徽皖北萧县大量引进玫瑰香、白羽等品种,开始规模化种植;80年代初巨峰引进安徽,重点分布在皖北宿州地区萧县、砀山等地;90年代巨峰、藤稔、京亚等品种在安徽淮河以南地区的合肥大圩、庐江同大、歙县桂林、繁昌庆大等地得到发展,截止2000年,安徽中熟巨峰和藤稔占鲜食葡萄的90%以上。2010年前后,夏黑开始在安徽全省各地大规模发展。随着新品种引进和推广[3-4],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1.3 栽培区域不断扩大,栽培方式呈现多样化

安徽萧县葡萄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明朝嘉靖十九年编纂的《萧县志•物产篇》中就有葡萄及其制品的记载。1915年萧县开始从我国北方青岛、烟台等地大规模引进优良品种,在县城的邵庄、陈庄一带栽培,逐渐形成了以大庄为中心的葡萄集中产区。安徽省中部和南部地区葡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从最先的零星栽培到如今的规模化种植,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随着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省各地均有葡萄栽培。目前,安徽依地理位置形成三个各具特色的葡萄生产集中产区。

(1)皖北传统葡萄栽培产区:该地区葡萄主产区集中在宿州地区萧县、砀山、埇桥,淮北杜集,亳州,阜阳等地,2015年该地区栽培面积8500 hm2,约占全省栽培面积的44%;年产量约为26.68万 t,约占全省的58%。

(2)皖中高效城郊型观光葡萄产区:该产区以高效城郊型观光葡萄园为主,产品主要供采摘和供应周边城市。主要以合肥地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淮南、六安、安庆、滁州等地。2015年栽培面积约7100 hm2,约占全省栽培面积的37%;产量约为14.79万 t,产量占全省的32%。

(3)沿江地区及皖南高效栽培模式产区:该产区为新产区,栽培模式由露地栽培逐渐向避雨、钢架大棚等设施栽培方向发展,产品由一般性产品向高档精品方向发展。主要分布在芜湖、宣城、马鞍山、黄山、安庆等地区,全部为鲜食葡萄。2015年栽培面积约3500 hm2,约占全省栽培面积的18%;产量约为4.72万 t,约占全省的10%。

1.4 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方式转变,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稳步推广

随着安徽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中高效经济作物比重政策性增加,通过适度控产,提高品质,以增加单位面积效益为目标,葡萄生产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随着“省力化整形修剪、花果精细管理、果实套袋[5]、肥水一体化管理、避雨设施栽培[6-8]、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9-10]”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促进了葡萄产业化标准化进程。目前葡萄已从单纯的露地栽培向促成及避雨栽培等多种栽培方式转型,避雨促成设施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方式的发展。产业调研发现,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避雨栽培规模从2011年不足10%,2016年避雨栽培面积超过50%;其中,新发展的晓南村、新河村、东林村、沈福村、余敦村、磨滩村等近200 hm2葡萄全部为设施栽培。大棚促成栽培在宿州、芜湖、合肥、滁州、歙县等地也得到广泛推广。

2 安徽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表现突出,早、中熟比例偏大,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安徽葡萄产业“十二五”为快速发展期,5年间栽培面积增加近1倍。鲜食葡萄生产中,原来的单一中熟巨峰局面得到优化,品种趋于多样化发展,早熟品种夏黑,中熟品种巨玫瑰和醉金香得到快速发展,但适合安徽发展的晚熟品种较少,品种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突出。由于葡萄种植者盲目跟风现象严重,生产上无序发展,品种发展单一,产品缺乏特色,市场供应集中,竞争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2.2 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加重,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有待加强

安徽地区灰霉病、霜霉病、溃疡病和绿盲蝽等病虫害逐年加重,加大了葡萄病虫的防控难度;倒春寒、大风、连续阴雨、涝灾、秋季夹秋旱等突发性灾害天气频频发生;葡萄落花落果、裂果问题严重。部分产区葡萄种植户不能按照葡萄发病规律科学采用病虫害防控,缺乏预测预报技术,忽视综合防治,不能对症用药,生产上仅凭感觉施药,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增加了防治难度,结果导致植株产生药害,农药用量过度,污染环境,严重影响安徽葡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 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逐步推广应用,但各产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产业发展受地理位置、栽培习惯、消费市场、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各产区技术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安徽省会合肥、沿江城市由于地域经济和消费市场高端需求优势,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平提高较快,葡萄避雨促成设施栽培、花果精细管理及控产提质技术得到较好应用。皖北地区及部分新发展产区生产中受传统种植方式和市场销售渠道影响,追求产量、过早采收现象严重,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推进缓慢。部分产区生产上偏好施用化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等影响果实内在和外观品质的现象仍然突出。

2.4 经营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安徽葡萄市场主要销售方式是通过收购商或经纪人进行销售,模式相对单一,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由于葡萄种植户与收购商或经纪人的关系非常松散,没有合约制约,缺乏紧密联系葡萄种植户购销协议,销售价格随行就市,葡萄种植风险增加。此外,葡萄种植户对于及时的市场信息了解不足,也缺乏有效的合作,共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欠缺。安徽近几年涌现如大圩、伊甸园、格林美、庆大、鲜来鲜得、同大圩、段园、宣科、万兴园、周瑜、晶鑫、清水河等一些知名品牌,但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发挥作用受限制;品牌意识薄弱,市场竞争能力不足,龙头企业和农户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

3 安徽葡萄产业发展建议

3.1 优化品种结构,完善各项配套技术

安徽全省各地均有葡萄发展,由于南北气候等条件差异较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加强新品种与砧木的引、选、育与推广,自主选育与引进筛选并举,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推广,克服品种单一化问题。培育丰产、优质、耐高温高湿、抗病性和适应性强葡萄新品种;研发配套的新品种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或规程。选择适合当地消费习惯晚熟品种,适当提高晚熟品种栽培比例,调剂市场需求;城市郊区的观光采摘园,早、中、晚品种比例合理搭配。发展多元化栽培模式,推进促早和延迟设施栽培、常规栽培和避雨栽培不同模式相结合,延长鲜果供应期,保障鲜食葡萄多样化供应,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加速各产区葡萄品种的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品种及产品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3.2 加强突发性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监控,完善病虫害科学防控技术体系

加强政府、高校和科研合作,建立地区性葡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网络,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加快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进程。增强抗自然风险能力,研发突发性灾害天气技术措施,提高应对提高防灾减灾水平,不断建立和完善病虫害科学防控技术体系。

3.3 完善葡萄节本优质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促进各产区平衡发展

加快研发示范推广“葡萄简化、省工栽培技术,葡萄产期调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使用技术”;建立节本、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葡萄节本优质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增强葡萄种植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确保产品质量,使果农从原来的追求数量型逐步向注重质量安全方向发展。建立葡萄高标准示范园和示范基地,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技术指导等形式,引导葡萄种植户严格按照不同产地葡萄苗木、栽培技术、果品商品化处理等系列标准实施,使标准化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3.4 发展多种销售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意识

改变过去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一家一户零散、粗放经营模式,推广葡萄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销售联合体”等集约化经营模式,提高安徽葡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力度,增强专业合作社规模、数量、发挥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市场销售网络,积极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模式和手段,发展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模式;加强品牌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机制,延伸苗木供应、农药供给、栽培技术、采后处理、运输销售等一体化的产业链,有效地增强把农产品转化成商品能力,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产业带动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葡萄产业经济效益提升。

[1] 孙其宝, 仇艺红, 俞飞飞, 等. 安徽省水果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J].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30(5): 708-709, 711.

[2] 范西然, 孙其宝, 张长俭, 等. 萧县葡萄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0): 6323-6324.

[3] 陆丽娟, 周军永, 孙其宝, 等. 早中熟葡萄鲜食品种在合肥地区的引种表现及评价[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3):103-104, 106.

[4] 周军永, 陆丽娟, 孙其宝, 等. 安徽地区中晚熟鲜食葡萄品种引种观察及筛选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 88-89, 93.

[5] 俞飞飞, 孙其宝, 陆丽娟, 等. 不同果袋的防病效果及对葡萄品质的影响[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0(9): 38-40.

[6] 孙其宝, 徐义流, 俞飞飞, 等. 葡萄优质高效避雨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11): 477-479.

[7] 孙其宝, 王伦, 俞飞飞, 等. 葡萄避雨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8): 4560-4561.

[8] 孙其宝, 俞飞飞, 孙俊, 等. 避雨设施栽培对巨峰系葡萄生长结果特性和抗病性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9): 1846, 1848.

[9] 孙其宝, 孙俊, 俞飞飞, 等. 不同补钙方式对葡萄黑痘病抗性的效应[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6(3): 373-376.

[10] 俞飞飞, 孙其宝, 陆丽娟. 不同植物源农药对巨峰葡萄病害的防治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6): 8486-8487, 8542.

10.13414/j.cnki.zwpp.2017.04.031

2017-06-06

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0-26)

孙其宝(1970-),研究员,长期从事果树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E-mail: anhuisqb@163.com

猜你喜欢

安徽葡萄栽培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当葡萄成熟时
自然栽培的味道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