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大学田径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①

2017-02-02朱威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4期
关键词:田径积极性教学效果

朱威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田径课程的教学是主要的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田径运动对大学生的运动刺激性逐渐下降。本文主要从影响大学生田径教学效果的因素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体育课程中激发大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相关策略。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之间,6所高校中的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问卷研究对象均为课程设置中有体育课程教学的学生,学生年龄在19~22岁,男生446名,女生354名,大一学生657名,大二学生143名,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800份,回收率100%。论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访谈法进行,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电脑录入并展开统计学分析,查阅相关田径教学资料论文、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对教授体育田径项目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和咨询,了解当前大学田径教学的相关现状和发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田径课程设置概况

研究中6所高校中有2所高校将田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课时在50~70课时,4所高校设置为体育课程中的选修课程,课时在40~50课时,田径课程的学分设置为3~4个学分不等,课时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田径项目的掌握和学习。田径课程内容教学中,田径教学分为田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主要为短跑、中长跑、跳远、铅球、跨栏、标枪6个项目,课程教学项目较少,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有田径实践课程均在户外露天操场进行,当遇下雨、下雪等天气时,课程均改为室内理论课程教学,场地天气等因素对田径课程的开展有一定制约。田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平时课堂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达标成绩三类,成绩考评体系制度过于刻板,存在严重的不足(见表1)。

表1 研究中6所高校田径课程相关概况

2.2 对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情况

对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传统田径教学的主要内容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现阶段的田径课程教学无法激发兴趣,但有63.75%的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可以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有66.25%的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可以克服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有79.625%的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可以帮助学生自身培养较好的生活习惯,有82.625%的学生认为应该按照自身的情况制定田径运动计划,而仅有37.25%的学生则形成终身田径运动意识,在调查中发现有44.25%的学生能够熟知并掌握田径运动创伤的急救办法,有33.5%的学生对田径相关理论知识熟知。从现阶段田径教学的展开看,有32.5%的学生认为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有13.625%的学生认为该项目具有选择性和实效性,有12.375%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有14.375%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会带来一定的文化性和锻炼性,有38.375%的学生认为教学过程存在较强的互动性,而仅有6.875%的学生认为当前田径教学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见表2)。

表2 研究中800名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3 结论与策略分析

3.1 主观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整体田径锻炼的素质能力不高,这是影响大学田径课教学的主要主观因素之一,随着课时的不断减少,对于田径课程的教学用时自然也不断缩短,而真正实践锻炼的时间则被不断压缩,导致了学生无法形成较好的田径运动锻炼习惯,使得学生整体综合体育素质偏弱,从而影响最终的田径素养的形成,而大部分学生因为考核学分制度的原因对田径项目的自我要求比较低,从而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遇到一定的限制和困难,会选择主动放弃,失去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信心,进而对大学田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3.2 客观因素分析

从大学田径课程的教学观念上看,田径课程教学过于陈旧,相关教学模式存在落后现象,考核体系以标准的达标成绩为主,施行学分制,这就造成了学生可能形成不良的学习现象,很难对真实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估,且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发挥。课时的偏少使得主要的田径项目无法合理科学地进行课程配置,再加上天气、场地等因素的制约,更加限制了田径项目的有效教学效果的实施。过于刻板的田径项目考核机制使得水平不一致的学生无法能动地发挥应有的实力,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田径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3 解决策略分析

对大学田径教学效果的提高,可以从田径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着手,改变刻板的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加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田径运动意识和习惯,实现终身受益。适当运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改变现有的考核评价机制,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化能力,实现田径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4 结语

高校教育实际上就是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田径课程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体育素养观念,实现社会发展对田径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从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发扬田径运动精神,不断为教学有效性注入新的元素。

[1]郑进贵.浅析影响大学田径课教学效果的因素[J].青少年体育,2016(9):87-88,90.

[2]周萍.浅析影响大学田径课教学效果的因素[J].当代体育科技,2013,3(8):53,55.

猜你喜欢

田径积极性教学效果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立足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的教学实践探索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微视频辅助教学对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计数:田径小能手
让学生爱上数学——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积极性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