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2017-02-01田晓燕

保健文汇 2017年8期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比例

●田晓燕

浅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田晓燕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氟喹诺酮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结果:在一般情况上,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方面以20~60岁发生率较高;在原发疾病上,在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疾病中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1.00%和22.00%;在临床用药上,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统计结果显示,应用频率最高的几种药物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培氟沙星,所占比例分别为35.00%、23.00%和16.00%,其中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为89.00%,在给药时间上,主要发生于给药后1天内,所占比例为68.00%;在累及器官或系统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反应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37.00%、25.00%和22.00%;不良反应症状均较为轻微,患者均经相应处理好转或者治愈。结论:在临床用药中,需要对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规范,要掌握给药途径、适应证、用药禁忌证、患者自身情况以及过敏史,从而帮助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的推广和进展,现在第三代和第四代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升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指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更加的规范、合理和安全[1]。本文特以我院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研究,对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从而更好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诊时间为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

1.2 方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建立数据库,对所选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原发疾病、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分析

本次所选100例患者中,男40例,所占比例为40.00%,女60例,所占比例为60.00%。在年龄分布上,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88岁,平均(41.25±9.38)岁,其中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共32例,所占比例为32.00%,在41~60岁之间的共36例,所占比例为36.00%,在61~80岁之间的共26例,所占比例为26.00%,超过80岁的共6例,所占比例为6.00%。

2.2 原发疾病分析

100例患者中,51例为呼吸系统感染疾病,所占比例为51.00%,22例为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疾病,所占比例为22.00%,11例为手术后预防用药,所占比例为11.00%,16例为其它,所占比例为16.00%。可见用药所致不良反应在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疾病中发生率较高。

2.3 用药情况分析

100例患者的用药分布上,其中35例使用左氧氟沙星,所占比例为35.00%,23例使用环丙沙星,所占比例为23.00%,16例使用培氟沙星,所占比例为16.00%,10例使用洛美沙星,所占比例为10.00%,7例使用氟罗沙星,所占比例为7.00%,6例使用司帕沙星,所占比例为6.00%,3例使用加替沙星,所占比例为3.00%。在给药途径上,89例为静脉给药,所占比例为89.00%,其他11例为口服给药,所占比例为11.00%。在给药时间上,68例患者发生于给药后1天内,所占比例为68.00%,28例发生于给药后2~5天内,所占比例为28.00%,4例发生于给药6天后,所占比例为4.00%。

2.4 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100例患者中,37例发生于皮肤及其附件,所占比例为37.0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荨麻疹、皮疹以及瘙痒等;25例发生于神经系统,所占比例为25.0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等;22例发生于消化系统,所占比例为22.0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恶心以及呕吐等;11例发生于循环系统,所占比例为11.0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静脉炎、心悸以及口唇麻木等;5例出现全身反应,所占比例为5.0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寒战以及震颤等。

3 讨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抗菌药物,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的切口和封口活性,对拓扑异构酶IV的解旋活性产生有效的阻断,进而使细菌DNA的合成受阻,使细菌死亡[2]。该类药物的机体内不会受到质粒传导耐药性的干扰,故而与许多抗菌药物之间不会发生交叉耐药性。再加上该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性,生物利用率高,半衰期长,并且可通过静脉和口服两种方式进行给药,不需要通过皮试,操作简便,因此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不过其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必须要引起重视。

在一般情况上,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60.00%>40.00%),年龄方面以20~60岁发生率较高,在所有年龄分布中所占比例为68.00%。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年龄越大,患者的肝肾功能衰退就越明显,容易使药物在体内聚集,进而引发不良反应[3]。提示在临床给药中,需要结合患者自身的性别及年龄情况。在原发疾病上,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多合并多种并发症,机体平衡被打破,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容易引发应激反应,因此氟喹诺酮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在此类疾病中发生率较高[4]。在临床用药情况统计上,应用频率最高的是左氧氟沙星,所占比例分别为35.00%。这主要是由于该药物价格比较低,具有广谱抗菌性,在临床上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因此导致其药物不良反应统计率较高[5]。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对其药物的适应症予以进一步的明确,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6]。在给药途径方面,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为89.00%,提示在静脉给药中,需要密切关注滴注的速度,在输液前先进食,同时观察患者临床体征,若有异常则予以及时处理。

在给药时间上,主要发生于给药后1天内,所占比例为68.00%,因此在给药后1d内是不良反应的高发时期,这与其他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相符[7],提示应在这一时间段对患者加强关注。除此之外,在累及器官或系统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反应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为主,且不良反应症状均较为轻微,患者均经相应处理好转或者治愈。提示,在氟喹诺酮类药物给药中,需要对皮肤和神经系统多加注意,加强用药护理和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在临床用药中,需要对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规范,要掌握给药途径、适应证、用药禁忌证、患者自身情况以及过敏史,同时加强对患者用药后1d内的护理和监测,从而帮助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单位:如东县人民医院)

[1]胡耀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83-84.

[2]彭志凤.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4):97-97.

[3]孔令波.临床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中外医疗,2016,35(25):129-131.

[4]叶月华,许伟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2):261-262.

[5]王颖.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应用情况调查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130-131.

[6]周蓉.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5):82-83.

[7]李容.18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1):83-86.

猜你喜欢

喹诺酮类药物比例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人体比例知多少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