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中国·仙居岩画研讨会纪实

2017-02-01华涛琛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3期
关键词:图纹仙居岩画

华涛琛

(仙居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浙江 台州 317300)

2014中国·仙居岩画研讨会纪实

华涛琛

(仙居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浙江 台州 317300)

台州仙居,名山秀水,蕴含了大量的古老岩画。2002年首处小方岩岩画被发现后,近20年陆续发现新岩画,总计约3000平方米。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岩画群,做好考察工作刻不容缓,以便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为此,中国·仙居岩画研讨会于2014年召开,全国各地岩画专家赶赴仙居,对仙居岩画的整体风貌和具体图纹进行了考察、整理、分析和断代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岩画保护和内涵释读方面的建议,可谓是仙居岩画迄今最全面最新动态的考察、保护、研究三方面的现状阐述。笔者参与会议全程,并担当笔录工作,意在为仙居岩画留下朴质的一手综述资料。

仙居岩画;考察;保护;研讨会

仙居古越族岩画群,自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其历史文化价值愈加凸显,人民群众对岩画的认识不断加深。近来,仙居各地又陆续发现不少新的岩画。岩画面积总计约为3000平方米。做好对岩画的考察工作,对深入挖掘岩画的文化内涵和做好保护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2014年11月3—5日,由中国岩画学会、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台州市文广新局、仙居县人民政府主办,台州市文物处、仙居县文广新局承办的“2014仙居·中国岩画研讨会”如期举行。与会人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领导: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汤惠生,中国岩画学会会长、内蒙古文化厅副厅长王建平,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等30余人。会议安排11月4日考察朱溪小方岩岩画、上张西塘岩画、福应送龙山岩画。11月5日下午各位专家进行研讨交流。

一、考察岩画

11月4日上午,大巴车绕过许多360度转弯的盘山公路,到达岩画所在地村庄朱溪镇平院村。考察队伍浩浩荡荡,爬山越田,一路上晴空万里,竹林苍翠,交相掩映,专家们兴致极高,二十来分钟就到达小方岩岩画点。保护标志碑赫然在目,2米多高的铁丝网将这块露天斜逸的岩石包围住。据文物办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铁丝网是他们在8、9年前花5000元围造的。王建平会长对此深为赞赏:“仙居的文物工作者这么早就做了保护围栏,很有保护意识,很好!”小方岩岩画是2002年经王伯敏教授考察、鉴定,发现最早的一处仙居岩画。之后的申报省保、国保材料的专家鉴定意见均是中国古文字学专家曹锦炎先生整理撰写。汤惠生教授面对这些浙东南地区的新类型岩画兴奋异常,匍匐在地上拿测量仪放大镜观测岩画边缘,其学生金安妮则将汤老师测出的数据记录下来。汤老师介绍他们的岩画断代方法是微腐蚀断代法,其原理是观察岩画的石刻边缘是否含有石英颗粒的成分,如果有这种成分,那么随着年代更替,风雪雨露等自然因素对其的腐蚀风化作用,这些石英颗粒表面会被磨圆磨光,即发生石亏现象,根据石亏测出的数据就可以判定这些岩画大约是哪个时代的。张嘉馨博士协助张亚莎教授研究岩画,拿比对卡比照颜色,并一一拍照,做好最重要的图像记录工作。李小宁所长和众领导津津有味地指点着、议论着岩画的图纹。台州市博物馆馆长助理张峋则仔细地丈量着岩画的尺寸,并计算着岩画的幅数。该岩画点的文保员和村子里的岩画爱好者也很热心地帮忙喷水使岩画清晰地显现出来。大家可谓迅速进入角色,既分工又合作,考察得不亦乐乎。

不觉已到午饭时间,第一站的考察任务也已完成,大家收拾东西,前往朱溪镇政府就餐。

下午前往上张乡西塘村考察西塘岩画。随后又去福应街道赵家垟村考察送龙山岩画。行程安排非常紧凑、有序。

二、研讨交流

11月5日上午,在皇嘉酒店展厅展出仙居岩画的拓片,将一些典型图纹的拓片和一些专家未去考察的岩画点以拓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专家对各个拓片上的图纹各抒己见,学术氛围异常浓厚。曹锦炎先生说中央坑岩画上的几个图纹乍一看很像是某种古文字,一个形似鱼骨头的图纹先开始以为很可能是“鱼”字,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底部的“鱼尾”处并不是简单的鱼尾,而是两只脚,因为有脚趾头。所以打破了以前的观点,现在将此图纹定性为人像。还有一些典型图纹如锄耙形、勾刀形、蛇形、天梯形等在各个岩画点均有出现,张亚莎教授认为这是这个地区岩画的基础语汇,在这些基础语汇背后往往隐藏着这些岩画的功能与意义,搞清楚基础语汇对阐释岩画有直接的帮助。

10∶00左右,在会议大厅举行欢迎仪式。各位专家观看仙居岩画宣传片,并作简短的自我介绍。下午2∶00正式开始交流研讨。此次交流研讨由王建平会长主持,接着八位专家汇报考察工作和研究成果,最后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作总结讲话。笔者对八位专家的发言内容作了仔细记录,作为岩画研究的资料积累。

(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女士发言

岩画研究存在三大难题:保护、断代和阐释。仙居的岩画工作分两步走:第一,岩画调查。调查工作包括了解清楚岩画分布的区域,在哪些地方比较密集,在哪些地方比较稀疏。考察清楚岩画分布的类型:崖壁岩画、岩洞岩画、岩下岩画、大石岩画(其中一种为缓坡岩画,仙居岩画大多是缓坡岩画)。调查工作还包括图纹编号、测量尺寸、画草图等。第二,要及时保护岩画。可以修建栈道观看岩画,穿袜子或光脚看岩画,严格禁止岩画拓片等。关于岩画的阐释涉及到为什么要制作岩画和岩画的功能这些问题。岩画大部分出于祭祀的目的。当然,年代不同,其功能也不同。

仙居岩画的特点有三点:

(1)仙居岩画在东南沿海的岩画里具有遗址群数量多、分布密集、图像丰富的特点。目前共发现仙居20多个岩画点,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

(2)一些典型图纹如蛇形、弯刀形、梯形等在各个岩画点均有出现,有些在同一个岩画点就出现好几个。这些图纹很可能就是仙居岩画的母题,也即基础语汇。透过这些基础语汇,我们可以找到它背后的岩画的功能。

(3)仙居岩画有大量不可辨认的图像。可以通过分析基础造型、创作风格、刻凿方式等方法进行研究。有些岩画因为刻凿时间不同存在打破、叠压的关系。

总之,仙居岩画具备东南沿海岩画的特点:抽象性、符号性。此外,还具有自身的特征:体量大、图像丰富等。因此,“仙居岩画为古越族岩画”的结论是成立的!

(二)陕西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先生发言

仙居岩画数量大、内容丰富、延续时间长。虽然发现得晚,但保护得及时、有效。保护、研究的心得如下。

首先做好调查工作。包括测绘、照相、文字记录等。其中测绘难度大,因为测绘对象既不是平面又不是立面。绘图可用透明半透明的涤纶薄膜附在岩画表面,在薄膜上对岩画进行描红。还有一种照相绘图,运用数码软件对岩画进行正射影像。这种方法新疆、西藏两地的岩画研究在广泛使用。还可以进行航拍绘图,具体为用直升机小模型对岩面进行垂直航拍。文字记录涉及到对图像的辨识,需谨慎仔细。例如岩画的有些线条本来是连着的,随着风化的破坏,它会断开,在这时候就要按它本来的面貌记录。

此次考察后的新认识有六点:

一是应搞清楚岩画幅的划分,叠压、打破关系的区别,分出不同的图层,哪些刻得早,哪些刻得晚。

二是可以运用类型学的手段对仙居岩画进行研究。

三是判定年代,碳14年代判定法的使用有一定限制,一些不含石英或含石英少的岩面很难用这种方法测年。综合分析法测年用得比较普遍,例如2012申报世界遗产的广西花山岩画就用的这种方法断代。但是要注意有些图像现在像什么,以前不一定就是这个东西。

四是岩画的功能一般是宗教信仰、祭祀。不能孤立地看岩画来判定其功能,还应结合岩画遗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研究。要探讨刻凿人在哪里生活、死后葬在哪里等。

五是岩画的保护可分为非接触性保护措施,如针对风雨阳光这类因素造成的破坏可以采用盖保护篷的方法。另一种接触性保护措施,可以用科学研制出的化学材料附着在岩画表面,延缓风化,但要注意用这种方法保护的副作用,即这些化学物质的有效期过后会不会对岩画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六是岩画的展示,一般是用比较好的说明牌,语言通俗易懂,准确详细。

总之,“仙居岩画在种类、题材、分布区域上填补了中国岩画的空白是成立的!”

(三)四川大学考古系主任李永宪先生发言

仙居岩画的观感:

(1)岩画遗存环境的原生态保存得很好,没有介入建筑,如停车场、修路、房屋等。

(2)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仙居岩画多是群众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同时这些群众又担任文保员的职责,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岩画,忠诚地守卫着它。

(3)从研究角度看,仙居岩画内容丰富、图像独特、解读有相当难度。岩画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特定活动的产物。一些磨盘、蛇、农具形图纹出现频率高,应搜寻其在其他文献中的记载,也就是考察岩画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从保护角度看,应严格限制拓片。石刻文物保护应考虑岩石的岩性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并且监测是什么因素(雨水、风、阳光、生物等)对其的影响最大。并针对这些因素尽量采取措施去保护岩画。

(4)仙居岩画的研究方法应将岩画研究的一般法则和浙东南地区岩画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一些遗传的宝物往往是代际传承的。所以要做好岩画跟本地文化的链接。据了解当地百姓都是宋以后迁来的,应调查他们对岩画的看法和做法。

(5)关于展示方面,可以建造岩画博物馆,集保护和展示于一体。

(四)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广西民族博物馆馆员肖波先生发言

通过各种图片、数据的比较,进行仙居岩画与越南岩画的比较研究。越南岩画是当地的地图,通天象。中国属“萨满式文化”,具有通天观念。两者系出同源:百越后裔。仙居岩画画面的方向大部分朝南,非北向。其作用为“避风寒、纳日光”。

(五)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博士张嘉馨女士发言

纳米材料在岩刻画中的应用,针对岩刻类岩画。通过特殊的纳米材料附着在岩画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而这些纳米材料的光波频率不在可见光的频率范围内,因此肉眼是看不见的,不影响岩画的观赏和考察。

(六)原浙江省社科联正厅级调研员连晓鸣先生发言

根据岩画所在地的村名以及童谣、周边环境等,可得出以下猜想:送龙山岩画是求子的岩画,反映了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西塘岩画是祭水的岩画。小方岩岩画是祭天的岩画。所以,提供几个研究思路:民间故事应该进一步搜集起来;用学术规范的东西把岩画一幅一幅做好;下汤遗址也许对解读仙居岩画有关;韦羌山蝌蚪文宋代《嘉定赤城志》有记载,可能也是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七)浙江大学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曹锦炎先生发言

仙居岩画是2002年最早发现的。2004年,我来仙居研究过中央坑岩画,现在认为该处的岩画介于文字与图画之间。仙居岩画的上限不会超过春秋战国,下限大部分卡在东晋以前,依据是从刻凿的金属工具可以看出。浙江先秦时属于百越民族,浙江的史前遗址特别丰富,可以用考古报告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

(八)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汤惠生先生发言

着重强调对文物本体应尽量减少使用,因此岩画拓片应严格限制。

早上片子里我的观点都说了,我非常赞同前面几位先生的发言。关于保护方面,我去年时候就说了保护得很快,保护碑保护栅栏做得很好。张嘉馨博士谈到纳米技术,国家文物局有谈到关于文物本体,不让使用任何化学物品。因为现在好多化学物质会带来不知道怎样的后果。佛像雕刻在砂石山上,砂石山一近水会带来很大的坍塌、滑坡。使得这些材料。国家文物局说要试一下这些材料,但是所有材料都有保质期,保质期过后,对文物的损害会比没有加材料更严重。

现在纳米技术发展很快,高科技前沿的事情我们都不太了解,但是像张博士这样的研究我还是非常赞赏的。但是就管理,我觉得比保护技术还要重要。仙居这方面做得很好。大山里蝌蚪文是否是岩画。在仙居这个森林覆盖律70%的地方要找到岩画真的很不容易,感谢这些岩画爱好者群众。现在国家文物局明文规定,在文物本体上拓片是违法的,但它又是我么传统的研究手段,所以很矛盾。在南阳看到特别大的凹穴。所以我们现在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

这些岩画是干什么的,是什么意思?但这些不是特别着急的事。

(九)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先生总结发言

此次岩画研讨会是一次水平不变、规模较小的小型研讨会。请的都是国内顶级专家学者来考察研究。已胜利召开并圆满结束。下一步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

(1)进一步重视岩画保护的重大意义。岩画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母语,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情感。

(2)重视基础工作,将文物的“四有”档案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落实。此外,记录手段还有航拍、民间故事搜集等。

(3)本体保护与环境控制要并重。

(4)岩画保护应立足仙居、观照周边。仙居岩画自发现至今,十来年时间能宣传、保护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应将县政府指导、文物部门具体负责,文物爱好者参与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岩画团体”。

(十)中国岩画学会会长、内蒙古文化厅副厅长王建平先生主持总结发言

浙江一共有十六个岩画发现区域。在900处世界文化遗产里有36处岩画遗产,其所占比重不容小觑。岩画的断代是当今研究的难题,彩绘型岩画和岩刻形岩画的研究方法有所区别。岩画的功能定位也同样重要。岩画保护可设置法律条例来强制保护,这方面广西、宁夏、内蒙古已有先例,可参考学习。“仙居岩画填补农耕文明类型的空白”成立!

J228

A

华涛琛(1989-),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现为仙居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研究方向:文物研究。

猜你喜欢

图纹仙居岩画
仙居杨梅卖迪拜 每颗售价60元
青铜绘画·兽面图纹、水陆攻战图纹
“古币”会挖沙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杜光庭《題仙居觀》所咏地理位置考
杨余龙
凌絮裙摆
凌絮裙摆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