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场县马铃薯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17-01-31韩晓东

蔬菜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家肥种薯中耕

韩晓东

(承德市农牧局,河北 承德 067000)

马铃薯作为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传统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围场地区海拔在750~2 067 m,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昼夜温差大、水热同季,且土壤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9%,2/3的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在0.1%以上,速效钾含量超过100 mg/kg,特别适宜马铃薯的种植和生长,出产的马铃薯具有产量高、薯形大、无病毒等特点。

近年来,围场县立足域内独特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县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茎尖脱毒技术、机械化栽培水平、品种选育、种薯经销量均位居全国之首。同时,通过扩基地、壮龙头、拓销售,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都稳定在3万hm2左右,产量6亿kg,产值近4亿元,辐射37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近8万户,年销售种薯1亿kg,销售商品薯2亿kg,加工鲜薯1亿kg。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河北马铃薯之乡”。现将马铃薯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整地

春季播种马铃薯的土壤墒情,大多靠上年秋耕前后贮蓄的水分和冬季积雪融化,针对这一特点,在每年秋耕时应注重深耕,加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秋季深翻土壤结合撒施有机肥料,既有利于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又可及早为春季马铃薯播种提供养分。在秋季降雨或灌水之后,选土壤持水量在40%~60%时进行耕地,此时土壤表层不干不湿,土壤容易松散,耕后不易形成较大土块,有利于耙、耱平地。秋季把整地工作一次完成,翌年春季只需开沟播种,不必耕地耙平,可减少土壤水分损失,有利于播种后幼芽早发和苗期生长。

2 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

2.1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条件、商品性好的专用品种。如:荷兰十五、克新、冀张薯八号、大西洋,选健壮种薯,剔除病、烂、冻、杂薯。播种前20 d左右,将选好的种薯堆放于15~20 ℃条件下进行闷种和催芽。

2.2 切芽

把经过催芽(芽长不超过0.5 cm)的种薯纵向切开,再横向切断,检查果肉,去除所有的病、烂、杂薯及内部不良变色的斑块。芽块大小由气候、栽植密度、种薯数量决定,范围在30~50 g。切刀每使用10 min后或在切到病、烂薯时,需用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浸泡l~2 min或直接擦洗消毒。切块后立即用混有多菌灵(约为种薯质量的0.3%)或甲霜灵(约为种薯质量的0.1%)、且不含盐碱的草木灰或石膏粉拌种,促使伤口愈合,以防烂种。切芽后的薯块宜尽快播种,严禁切后不经药剂处理直接堆放,以减少侵染机会。所有腐烂的块茎和没有芽眼的芽块要拣选出来立即销毁。

3 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相应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氮肥总用量的70%和大部分磷、钾肥料用作基施。化肥最好和农家肥混合施用,提倡多施农家肥。也可结合耕翻整地先将农家肥施入土中与耕层充分混匀,化肥作为种肥,播种时沟施并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每生产1 000 kg马铃薯的需肥量为:氮肥(N)5~6 kg、磷肥(P2O5)1~3 kg、钾肥(K2O)12~13 kg。

4 播种

4.1 播期

一般10 cm地温稳定通过6~9 ℃时方可播种。坝下地区土壤10 cm地温稳定通过8~9 ℃时可播种;坝上地区地温稳定通过6~8 ℃才能播种。确定播期的原则是无霜期较短的地区适当早播、集中播;无霜期长的地区适当晚播、分期播,2~3周播完,以避免所有地块遇上不良气候,同时集中受灾。

4.2 播种深度

主要由气候、播期、土壤条件决定。基本播深为地面以下8~10 cm,无霜期长、播期晚、土质疏松应播深些。深播有利于抗旱、防止青头、促进大薯形成、降低烂薯率,但深播不利于早出苗,收获有一定困难,地温低时可能造成群体不良,应根据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播深。2次中耕后芽块应距垄上土表15~20 cm。地温低而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浅播,播种深度约5 cm;地温高而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种深度约10 cm。

4.3 密度

依据品种、气候、土壤、栽培方式、水肥条件决定播种量。生长期或无霜期较长时,播种应稀一些;土壤肥力越差,肥料投入较低、无灌溉条件时应密一些。稀植时每667 m2不低于3 500株,密植时每667 m2可种植4 000多株。

5 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有2种。一是起垄种植,要求大垄播种,垄宽85~90 cm,开沟10~12 cm,施入农家肥、化肥后再点播芽块,一般采用人工或机械播种。二是地膜覆盖栽培,一带(双行)宽1.1~1.2 m。播种季节地温较低或气候干旱,宜采用地膜覆盖。

6 田间管理

6.1 拖地

播后2周左右把播种时堆起的垄台拖去5 cm,起到保墒、提温、灭草的作用。拖地应掌握好最佳时机,过早易造成冻害,过晚易拖掉幼芽,不易灭草。最好在芽长1~3 cm时进行。

6.2 中耕培土

田间50%种薯出苗(苗高不超过5 cm左右)时进行第1次中耕,培土5 cm;苗高15~20 cm时进行第2次中耕,再培土5 cm,进一步加大垄台,同时灭草。第2次中耕不能过晚,以免造成伤根。

6.3 灌溉和排水

在整个生长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出苗前不宜灌溉,块茎形成期及时适量浇水,块茎膨大期不能缺水。浇水时忌大水漫灌。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季节,应注意及时排水,田间不能有积水。视气象情况收获前7~10 d停止灌水。

7 病虫害防治

应对症下药,适期用药,变换使用不同的药剂;科学调制浓度与施用剂量,合理混配药剂,并确保农药施用的安全间隔期。

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播种时每公顷用1%敌百虫粉30~45 kg,加细土150 kg掺匀,顺垄撒于沟内。中耕前用上述农药撒于幼苗基部,通过中耕培于土中,或用40%辛硫磷1 500~2 000倍液灌根,每株浇施100 mL左右。蚜虫防治:种薯田利用黄皿诱虫器进行虫情测报,当每株幼苗出现10头有翅蚜时实施药剂防治。每公顷用5%来福灵、2.5%敌杀死、20%速灭杀丁、2.5%功夫乳油等150~225 mL,加水750 kg田间喷雾,每隔10 d喷1次。二十八星瓢虫防治:在越冬成虫出现盛期和产卵期进行药剂防治效果最好。必须进行连续防治,从第1次用药开始,每隔10~15 d防治1次。选用能杀灭成虫、幼虫和卵的综合性药剂,具体可用20%氰胺磷乳油、40%锌硫磷等有机制剂,每公顷1.125~1.500 L加水750 kg或2.5%敌杀死、5%来福灵、2.5%功夫菊酯及拟菊酯类制剂,每公顷750 mL加水750 kg交替喷施。

晚疫病防治:晚疫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发病前5 d左右,每公顷用70%代森锰锌,或80%喷克,或80%大生等保护剂(可湿性粉剂)1.5 kg加水600 kg左右叶面喷施。喷后7 d改用其他农药喷第2次。发病期选用25%或35%甲霜灵、72%克露、克抗灵、75%百菌清、64%杀毒矾等可湿性粉剂其中之一,每公顷用量1.5 kg加水750 kg稀释,相隔7 d交替喷施。

8 采收

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7~10 d杀秧。收获后,块茎应避免暴晒、雨淋、霜冻而发生腐烂,还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使薯表变绿。

猜你喜欢

农家肥种薯中耕
如何发酵农家肥
油菜如何中耕培土防冻
农家肥堆腐要适度过度腐熟危害不小
昆明烟区农家肥的基本特性与安全性现状研究
美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认证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
浅谈如何做好大姚核桃中耕管理工作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