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台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1-31蔺多钰

蔬菜 2017年2期
关键词:全县蔬菜农产品

蔺多钰

(高台县农业委员会,甘肃 张掖 734300)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自2003年高台县被列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以来,蔬菜产业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和要求,将发展“三品一标”蔬菜产品作为提高蔬菜质量和品质,增加农业效益的主要措施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三品一标”蔬菜产业的发展。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15 年蔬菜面积发展到8 150 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1.3%。蔬菜总产量57.23万t,人均蔬菜占有量3 610 kg。蔬菜产值100 783万元,占全县种植业总产值(219 837万元)的45.84%。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 700 hm2,其中: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1 380 hm2,钢架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 320 hm2,高原夏菜面积发展到7 547 hm2。建立巷道镇三桥、合黎镇六三、宣化镇王马湾、南华镇南岔、黑泉镇定安、黑泉镇定平等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6个;建立蔬菜标准园30个;创建蔬菜产业园区1个,2015年蔬菜面积达378 hm2,并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计划3年(2015-2017年)规划占地总面积1 200 hm2,总投资6.4亿元。园区建成后,每年可生产优质蔬菜5.2万t,实现产值2.1亿元,示范带动全县种植蔬菜面积13 333 hm2。

1.2 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逐步提升

按照农业生产要求提升标准,着力打造安全农产品,抓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生产标准。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上,高度重视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在推广已发布的15种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的同时,修定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6项,积极申报《绿色食品保护地西葫芦栽培技术规程》等5个特色绿色蔬菜栽培标准,并将其作为地方标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全县蔬菜生产严格落实绿色有机农产品“一严格、五禁止”规定[1]。大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推广的蔬菜优良品种涉及10大类40种近300个,良种普及率达到98%。同时,推广应用的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绿色病虫害防控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显著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该县先后被确定为甘肃省蔬菜生产大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域、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西菜东运”五大基地。

1.3 “三品一标”等品牌蔬菜产品发展认识有所提高,数量逐步增加

截至2015年,全县累计认定番茄、西葫芦、马铃薯和洋葱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个,面积7 186.7 hm2;累计认证西葫芦、辣椒、茄子、大白菜等“三品一标”农产品3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农产品17个、有机农产品5个。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面积达23 620 hm2,占2015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38 233.3 hm2的61.78%。已注册了“康翠”鲜菜、“长虹”干椒、“仰光”辣椒、“河西紫歌”圆茄、“东庄”西甜瓜等蔬菜品牌12个,其中“康翠”鲜菜和“长虹”干椒被注册为全省著名商标。生产的优质品牌蔬菜远销新疆、青海、内蒙古、广东、上海、浙江、湖南、陕西、宁夏、北京等省市自治区。 “三品一标”等品牌蔬菜产品数量逐步增加,推动了全县蔬菜产业向标准化、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2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蔬菜基地规模小,集约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全县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虽初具规模,并涌现了一批蔬菜种植大户、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村,但与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设施蔬菜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农村劳动力向高龄化、老年化发展趋势的影响,设施蔬菜发展步伐缓慢,已建造种植多年蔬菜的温室,有相当一部分秋冬季弃荒,冬季不安排生产,仅安排春季蔬菜生产或洋葱育苗;二是全县绝大多数蔬菜种植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蔬菜订单生产面积规模小,蔬菜种植种类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种类多而杂,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产业化组织程度低,产品数量和质量没有保证,蔬菜生产很难与销售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和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影响了全县蔬菜产业的整体水平。

2.2 “三品一标”等蔬菜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低

“三品”蔬菜产品认证面积与实际生产面积还有一定差距,仍有无地理标志登记蔬菜产品。对“三品”农产品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发现还有农残超标产品;仍存在不按照“三品”标准生产,认证后监管不到位的现象;目前,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的蔬菜商标较少(仅有2个),还没有蔬菜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三品”和品牌蔬菜的包装意识弱,产品档次不高,现有蔬菜品牌知名度较低,难以形成较强的品牌效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业链结合不紧密。在蔬菜包装及营销手段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蔬菜分等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较不适应。全县至今未建成蔬菜分级、包装机构,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了蔬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蔬菜产业开发。

2.3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数量不足, 蔬菜冷链流通率低

由于蔬菜种植季节性强,现有的农产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蔬菜加工、贮藏和运输的需求。虽然部分企业建有冷库,如景毓、富源、清宝果蔬等,但其规模不大,库容小,没有配备冷藏车辆,无法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目前全县农产品物流企业仅有景隆蔬菜批发市场和绿洲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两家,蔬菜流通主要靠农村经纪人队伍,只能解决部分蔬菜的销售和集散问题。缺乏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于一体的大型蔬菜物流企业,易造成结构性、季节性蔬菜过剩。同时,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强,受不良气候条件、市场价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同程度的“菜贱伤农”情形时有发生。

2.4 标准化生产意识弱,蔬菜质量监管检测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不稳定

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不健全,建设步伐缓慢,且县镇没有专门的蔬菜质量监管机构。县级检测机构成立于2014年,检测人员少,检测技术水平低,仅能开展定性速测检验,不能开展定量检测分析。镇级没有专门的检测机构,仅依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展蔬菜质量检测。部分蔬菜生产者质量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自身素质不高,生产中重数量轻质量意识过强。生产中不按生产标准操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农业投入品,不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滥用农药、违法使用禁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蔬菜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形成,流通环节监管还缺乏有效监管手段。虽然2015年全县蔬菜产品农药残留定性抽样检测合格率平均99.2%,部、省市级蔬菜例行抽样定量监测合格率平均99.4%,但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蔬菜产业的提速增效,并制约了蔬菜产业向绿色化、精品化方向的发展。

3 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因地制宜地加快蔬菜标准园、蔬菜产业园区建设,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生产

在巩固提高现有优质特色蔬菜基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区域特点和蔬菜生产现状,因地制宜地建设蔬菜生产基地。以667 hm2蔬菜产业园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巩固提升园区建设水平,至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 200 hm2;县城近郊的巷道、合黎、南华、宣化等镇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蔬菜标准园,突出早春、秋冬、鲜食、精细蔬菜种植;远郊的黑泉、罗城、骆驼城等镇重点发展加工番茄、辣椒干、洋葱、四季豆等耐贮运、高产优质的加工蔬菜;新坝镇重点发展马铃薯;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租赁等形式集中连片建设蔬菜基地,着力打造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努力将高台县打造成西北地区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河西“高原夏菜”基地和全省蔬菜西运大县。到2020年,使全县蔬菜总面积稳定在13 333.3 hm2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发展到4 666.7 hm2,加工蔬菜发展到3 333.3 hm2,露地蔬菜发展到5 333.3 hm2,总产值达到7亿元。

3.2 实施“三品一标”等蔬菜品牌战略,提高品牌蔬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简称,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也是农业系统主推的4个官方品牌。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和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要把发展“三品一标”等蔬菜品牌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是要加大“三品一标”蔬菜品牌的认证力度,着力提高“三品一标”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引导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生产企业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规模化蔬菜标准园开展“三品”蔬菜品牌认证;对于生产历史悠久,特点优势明显,具有一定人文环境特色的蔬菜产品,积极鼓励蔬菜协会、相关技术推广单位等将其申报为地理标志登记蔬菜产品,进而促进地理标志登记蔬菜品牌产业发展。通过大力推广“三品一标”蔬菜生产标准,提高认证“三品一标”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蔬菜产品,引导生产者更新观念,树立特色蔬菜品牌意识,依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积极支持、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协会等在“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的基础上,进行蔬菜商标注册,扩大蔬菜品牌整合效应和品牌经营影响力,用品牌效应促进高台县蔬菜流通,提高优质品牌蔬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结合高台县实际,重点打造集体商标鲜菜“康翠”、辣椒“仰光”、西甜瓜“东庄”、圆茄“河西紫歌”、金张掖夏菜“弱水情”等蔬菜商标品牌,积极申报省级著名蔬菜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要进一步规范包装质量,分级包装、分级定价,实行标准化上市,力求实现优质优价。三是举行品牌宣传推介会,加强产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通过举办蔬菜推介会、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开展网络、电视媒体等宣传,加大“康翠”鲜菜、“河西紫歌”圆茄等全省著名商标品牌蔬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县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宣传推介吸引县内外客商投资发展蔬菜产业,签订蔬菜生产订单,实行产销对接,提升产业效益。

3.3 加强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

《“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出,要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着力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及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力引领和驱动农业现代化。结合高台蔬菜产业发展实际:一是在大力推广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三品”蔬菜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设施蔬菜环境监测、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物联网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提升蔬菜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二是推进蔬菜电子商务。通过建立健全蔬菜信息网络,组织开展电商产销对接活动,推动蔬菜产品上网销售。三是加强蔬菜市场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扩大交易面积。对具备一定条件的生产、贮藏、销售、加工等企业和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在产品预冷处理、集货、分拣、分级、质检、冷藏包装、冷藏储存、冷链配送运输等环节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精品包装蔬菜的外销能力。

3.4 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打造蔬菜“三品”品牌

一是要健全县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构体系,配备专职监管检测人员,提高监管、监测检验水平,在开展定性速测检验的基础上,开展定量检测分析。建立生产基地、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市场、超市等监管检测网点,实现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全覆盖,确保检测合格率达到99%,并定期公布监测检验结果,确保食用蔬菜质量安全。二是要探索构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管理机制,加大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应用,加快建立涵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仓储、流通配送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蔬菜质量追溯目标[2]。三是要加大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经营、使用监管力度,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和使用行为。严把农药市场经营准入关,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行为,打击销售、使用国家禁止生产销售和在蔬菜上限制使用农药的行为,对涉嫌经营、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移交司法机关依照刑法予以重罚,震慑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坚决取缔非法生产、销售违禁投入品的经营单位和摊点,从源头上杜绝违禁农业投入品的滥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蔬菜生产安全。

[1]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张掖市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管理办法[EB/OL].(2013-12-30)[2016-10-25].http://nyj.zhangye.gov.cn/Item/36652.aspx.

[2]陈晓华.201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及2015年重点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1):3-8.

猜你喜欢

全县蔬菜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奇怪的蔬菜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蔬菜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农产品争奇斗艳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蔬菜也“疯狂”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