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乐艺术与昆曲艺术的美学共性初探

2017-01-30张丹丹

北方音乐 2017年22期
关键词:昆曲古筝美学

张丹丹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筝乐艺术与昆曲艺术的美学共性初探

张丹丹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古筝艺术与昆曲艺术都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下孕育和发展的产物,二者有一定的共生性与交融性。本文试图通过筝乐艺术与昆曲艺术的音乐美学探索,挖掘出二者的美学共性。

筝乐艺术;昆曲艺术;美学共性

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与传统戏曲的发展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均是中国传统音乐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这一件古老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在当今社会俨然成为大众最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而昆曲这门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作为中国戏曲界的“正声雅乐”,自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

筝乐艺术与昆曲艺术皆属中国传统音乐,不同的是,筝乐艺术类属于民间音乐中的民族器乐,是由古代的合奏音乐逐步分离出的独奏乐器。筝乐艺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古筝进入到专业院校成为一件独奏乐器以及一门主课专业,古筝这一门艺术绽放出灿烂的光芒。而昆曲艺术类属于民间音乐中的戏曲音乐,是集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保存至今的古老剧种之一。在清末的“花雅之争”后逐渐退出舞台,随着时代的变化,又继续活跃在中国戏曲艺术的舞台上。追根溯源,筝乐艺术与昆曲艺术都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继承了自唐宋以来的诗词音乐、宋元以来的说唱音乐等,故二者在音乐上仍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里,二者具有相通的审美。

一、筝乐艺术与昆曲艺术的文雅之美

筝乐艺术虽根植于民间戏曲,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蕴含传统文化底蕴的筝乐作品受到大家的追捧。如注入爱情故事背景的《云裳诉》,取自《清平调词》中“云想衣裳花想容”,赋予其丰富的文学色彩和戏剧性。在《昆曲美学纲要》对昆曲音乐的描述与叙写——“平仄规整,阴阳有则,清浊有间,张弛相依,徐疾有度”。这一美学特征,可谓中正堂皇,《昆曲美学纲要》的归纳亦称得上精辟。昆曲艺术中的文雅之美可谓表现在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之上,昆曲既有《思凡》这样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剧目,更有许多文雅的诗歌作品。

(一)文学之美

自古以来,音乐与诗词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诗词或文学故事为背景的筝乐作品似乎更能受到习筝者及听众们的青睐。唐代筝乐与文学结合的典范则是大量优秀的筝诗。唐代更是筝乐艺术空前繁荣,不仅有众多的富有代表性的筝诗,更有许多筝人、筝曲。如古筝名曲《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又如筝曲《箜篌引》,取材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曲最早的萌芽艺术形态——南戏,自宋末元初之后,逐渐传播至北方,与北方杂居等相关艺术不断融合、交流、发展,元末“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至明代“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戏剧体系。昆曲剧目的创作讲究规整的文体格式,整场剧目又以曲牌为主要的载体,曲牌联套用以叙述故事情节,正是文学美与音乐美的交融典范!

(二)抒情之美

昆曲艺术在剧本这一文学载体下,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如《牡丹亭》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具有唐宋之风的唱词,正是满足作者情感抒发的需求。筝乐艺术作品如《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此曲取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绝句《长安秋望》之意,直抒胸怀,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筝乐艺术与昆曲艺术的空间之美

筝乐艺术的空间之美,体现其在音乐语汇与表演艺术之中的停歇感,造成观众无尽的遐想和欲说还休的情感体验。昆曲艺术的空间主要体现在其唱腔艺术与舞台艺术上,用活灵活现的音乐形象来丰富文学形象,使观众通过视听的感官来获得文学上的感受。

(一)写意之美

随着现代筝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乐音手法、非传统音乐元素运用到筝曲创作之中,如筝曲《风之猎》中泛音打点、擦弦等手法,作曲家借助音色模拟、节奏模拟等手法,表现自然界的音响,引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以此达到绘景写意。昆曲艺术表演中,演员通过运用虚拟的动作来确定舞台上的时间、地点等,通过虚拟的表演手法,充分发挥演员自身的能动性,也带给观众无限写意的遐想。演员有时走一段“趟马”的表演,舞台上即可表现出“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的情景。音乐的写意与绘画艺术不同,它无法带来直观、具象的画面感,而是通过抽象、感官的来描绘每个听众心中各不相同的声音。

(二)留白之美

说到音乐中的空间之美,不得不说到留白。留白,这一中国美术画中的常用手法,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追求更高更为深远的“无笔墨处之妙境”。与中国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筝乐艺术中乐句之间的停歇、重复,如《枫桥夜泊》引子中的G主音由慢渐快推进上下二度的反复。昆曲舞台的留白与中国画中的留白不无相通之处。在昆曲《长生殿·弹词》李龟年唱北南吕宫【一枝花】为自由节拍,唱时无板,仅在句末加一截板。这种灵活的点板有着相当大的自由度。这种节奏上的“留白”不仅考验演员的功力,更是给演员本身舞台发挥的空间。

三、结语

筝乐艺术与昆曲艺术皆有着悠长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无不散发着中国人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和中庸的人文情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两门艺术在新时期也绽放着独特的光芒。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民族音乐的特性不会改变,中国文化艺术所追求的美学境界不会改变。

[1]张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7

[5]陈静.论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J821.9

A

张丹丹(1993—),湖南师范大学 2015 级研究生,江西省九江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员。

猜你喜欢

昆曲古筝美学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外婆的美学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纯白美学
关于古筝教学评价构建的一些思考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