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研究

2017-01-30黄静乐

北方音乐 2017年3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音乐

黄静乐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研究

黄静乐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素质、有能力、有理想的现代化高阶人才,让祖国的下一代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通过教育领域的重建和提升,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在活跃于国际舞台,让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而音乐教育作为高效素质教育发展的窗口与试验田,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力提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潜在目标?如何让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良性的可循环状态?成为了各个高校在发展公共音乐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入手,对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模式、特点、现状,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创新改革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参考启示,推动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音乐教育;高效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

一、高校素质教育概述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高校素质教育这一表述中有三个重点:高校、素质、教育,而素质更是这一表述中的重中之重。在我们论述高校素质教育之前,我们要先了解“素质”的内涵。“素质”到底指什么?教育大辞典中给出了有关素质的定义,它指出“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解剖生理特点,这种特点较多的反映在人的脑部生理活动中,同时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都对人类素质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素质”是人天生特性和后天特点的总括,是决定人类发展高度的最重要的因素。

正因为“素质”这一因素,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被广泛的运用于我国的教育领域,这便是“素质教育”的雏形。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让每个人的天生特性和后天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都得到做大化的落地,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二)高校素质教育的特点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高校素质教育呈现出个体性、发展性、创新性的显著特点。

个体性,指的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人个体需求的满足,其目的是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许多高校会依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不同把素质教育的内容细分为德智体美劳等不同的课程门类,希望能够借助具体的知识学习和课程锻炼,来提升学生个体的素质,让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和外在的技能进步得到和谐的统一。

发展性,指的是高校素质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普及化的目标,它强调的是受教育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性。依照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为受教育的个体提供更为长远的知识启发,让个体具备的独特生产力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强,在充分挖掘个体潜能的基础上,为个体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支持。

创新性,指的是高校素质教育是一个不断顺应时势,不断调整更新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其得以不断发展的原动力。高校素质教育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会积极借助身边的有力条件,不断克服现有条件的局限性,创造条件,来帮助受教育个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个舶来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教学模式指的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具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教学计划或教学范例,它被广泛运用于以课程教学,教材设计,教学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而得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教学流程,它在教学中产生,并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而发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过一代代教学工作者的努力,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基本教学模式,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流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新型突破口,在教育学生接近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的同时,发展出了以音乐为媒介,焕发学生内在音乐诉求的基本教育模式。在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历史,感知音乐发展脉络,接近音乐世界的同时,不断向外输送音乐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让学生能够读懂音乐的前世今生,同时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让学生能够利用课程音乐知识进行后期的音乐活动拓展,让音乐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显著特点

教育的主体、对象、资料是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运转的至关重要的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与差异会体现出不同教育类型和教学科目的特点。就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教育的主体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主体是在高校任职的音乐老师,这些老师本身对于对于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就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与理解,是经过严格的高校招聘程序进入各个高校的音乐专业任教的,他们自身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可以更好的保障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质量。

(二)教育的对象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以全日制大学生为主的处于成熟期的青少年,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除了要向大学生传授相应的音乐知识,开阔大学生的音乐眼界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的熏陶,让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增强,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力,以音乐学科为衔接,打破艺术门类和非艺术门类的界限,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变得完整,让大学生的思维与眼见得到开阔。

(三)教育的资料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资料指的是现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使用的教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课本”。它是整个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活动的根基,不同教材的使用会对教育结果的呈现产生微妙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材通过长时间的改版、修订,已基本能满足以创新创造为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教育诉求,在专业化的同时,兼具多元化的特征。

也正因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有以上三个重要的特点,因此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才能承担和肩负起完成高校素质教育的任务与职责。更为专业的教学主体,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能够保持高水准;更为成熟的教学对象,让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有广阔的施展空间;更为多元的教育资源,让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现状

虽然公共音乐教育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的发展贡献了心力,但是就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情况来说,并不乐观,存在这许多制约其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师生对公共音乐教育存在先天性的错误认知

虽然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由来已久,但是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作用,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高校公共音乐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启迪性作用较为容易被忽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我国整体的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普遍性的把更多的学习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例如经济学专业就主攻经济,设计类专业就主攻设计,而公共音乐教育这样一门旨在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服务的课程,并不能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同时虽然高校的音乐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音乐引导,但是因为专业音乐教育课程的存在,部分教师把较多精力投入到了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引导中,在进行公共音乐教学时,考虑到学生整体的接受能力,所有保留、浅尝辄止。

(二)学校对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资源配置及课程设置缺乏考量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许多院校也着力打造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以更好的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乐学活学”的教育改革方针,但是教育方针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没有在各个高校得到良好的落实,依旧还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高校没有很好的依照学校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来进行理念的特色化构建,造成许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照搬外国经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没有把公共音乐和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形式上虽然开设了相应的公共教育课程,但是因为执行层面个性化思考的欠缺,使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同时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中依旧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误区,高校投入到公共音乐教育的人物力资源有限。

(三)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许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采用的还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现阶段的公共音乐教育虽然增加了音乐鉴赏的内容,课程的趣味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随着高校的素质教育需求的提升,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我国公共音乐教育的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滞后性。

五、公共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改革方法

(一)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要想取得长足的方法,首先要立足于教育对象本身,即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革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偏理科性质的专业,例如建造工程、水利水电、化工制造等,这些专业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很强,但是在有效表达和情感的感受与抒发方面,却往往不够细腻,因此教学内容可以较多的添加进音乐情感引导的部分,让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锻炼。而偏文科性质的专业,例如中文专业、新闻专业、历史专业等,这些专业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减少音乐对于情感方面的引导,多添加进音乐发展的历程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会客观理性的面对音乐作品。其次要依照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不同时期社会对于劳动者能力要素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在21世纪,社会更多希望看到的是综合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加强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从音乐为起点,打开连接不同学科的艺术大门。

(二)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音乐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所以能够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是因为大量与音乐相关的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发生与发展,因此课外活动教育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重要助推力,只有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时间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讨论音乐、参与音乐、创造音乐,音乐才能从包含不同底蕴的文化内容变成学生们的素质构成。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校合唱团,大学生歌手比赛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邀请音乐名家来院校做讲座或演出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到更新鲜的音乐理念,观摩更多的舞台表演。

(三)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健全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管理体制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提升既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也离不开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这是一个基层教学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方要协同努力、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队伍。高校的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再学习的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化自己的音乐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意识,依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和尝试。主动进修、学习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把多媒体设备和微课引入到音乐教学中,让高校的音乐教学环境得以优化;其次,教学管理。高校要严格执行以教学评估为主手段的教学管理体制,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工作,有计划的进行音乐教学设备的配置与投入。

(四)创新教育模式,建立和发展具有特色化的音乐教育体系

我国的各个高校在发展公共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国家文件的内容,深度解读国家文件的含义,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不断进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建立起科学合理,稳定优质的特色化音乐教育体系,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实现音乐教育的“匠心独运”。例如把我国的国粹京剧,和一些地方传统戏剧,黄梅戏、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等地方音乐内容融入到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中,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体现出高校音乐教育的特色。

六、结语

众所周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对于国家素质教育的提升,对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优质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增长大学生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技巧,还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的发展,只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进入可持续性的发展状态,我国的整体教育质量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全民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1]闫相伊.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2]石岩.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3]樊洁.基于“Flipped Classroom”理论的公共音乐课堂教学研究——“讲台=舞台”模式引入高职《艺术修养》课程的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16(33).

[4]张迦.浅析非艺术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J].戏剧之家,2016(24).

[5]周蕾,陈文佳. 论“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16(12).

[6]刘晓辉.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7]仇博.浅谈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J].黄河之声,2016(15).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音乐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音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音乐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