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汉唐间古丝绸之路上的诗歌意象浅析

2017-01-30

山西青年 2017年17期
关键词:楼兰匈奴西域

赵 婷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汉唐间古丝绸之路上的诗歌意象浅析

赵 婷*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本文将汉唐间古丝绸之路上的古诗意象:以大漠、楼兰等为代表的地理山川与自然现象意象群和以异域引进的动植物、珍宝、乐器乐舞等为中心的特有物产文化意象群在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指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在意象方面的贡献。

古丝绸之路;诗歌意象;匈奴;葡萄;琵琶

汉乐府《上之回》中有对“月支”的记载,这是古西域一国名,亦称“禺知”。在匈奴崛起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间。匈奴,聚居在我国北方的大漠南北一带,为游牧民族,匈奴的最高首领被称作单于。匈奴的军队于秦汉时期强大起来,王子冒顿在北方匈奴的头曼单于因宠爱少子想废除冒顿的王子之位时,谋杀了头曼单于,并且后来统一了北方草原。从此匈奴多次对汉朝发动进攻,汉朝采用了和亲政策,同时休养生息以恢复国力,但匈奴并没有因得到和亲的公主和陪嫁的丰厚彩礼而满足,仍不断出兵骚扰。汉武帝时,一改和亲传统,奋起反抗匈奴,并在投降的胡人口中,得知曾经居于敦煌、祁连一带的大月氏民族被匈奴赶出故土,国王丧命于匈奴手中,苦于无援,只好举族迁徙。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若要到达大月氏须经过艰险无比的、已经被匈奴控制的地带。张骞前后两次被匈奴软禁,没有完成说服大月氏共抗匈奴的任务。但是张骞此次出使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打造了古丝绸之路的雏形,使汉王朝加深了对西域各国的了解,使西域各国得知在东方有一个富饶的汉王朝,加强了各国经济往来。古丝绸之路是由驼队和驿道开辟出来的,从汉王朝首都长安出发,漫长的驿道向楼兰延伸,一路横穿亚洲,连接非洲、欧洲,在东西文化历史进程中,古丝绸之路无疑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在汉唐间古丝绸之路上的交流频繁,诗人关注到了这些意象,并由此产生了许多诗篇。古丝绸之路上的古诗,无论是对意象的选材还是组合上,都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在选材方面,古丝绸之路上的古诗主要有两大意象群,以大漠、楼兰等为代表的地理山川与自然现象意象群和以异域引进的动植物、珍宝、乐器乐舞等为中心的特有物产文化意象群,带有明显的异域特色。

一、地理山川与自然现象意象群

(一)地理山川意象类

就地理山川来说,有以下意象多次出现在古丝绸之路上的诗歌里:匈奴(猃狁)、乌孙、陇头、楼兰、关山、凉州、阳关、阴山、瀚海。

李陵在《歌一首》中记载了自己不远万里,越过沙漠,为汉武帝与匈奴征战得事迹。刘琨的《扶风歌》中描述了汉代李陵出征匈奴超过期限没有及时回到汉庭,流落在匈奴,并因此获罪的悲剧。“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黄鹄歌》)。乌孙,在汉代时是连接东西草原的重要国家,在今新疆温宿附近。汉武帝将刘细君嫁与年迈的乌孙王猎骄靡,刘细君为两国友好牺牲了自己,却始终无法适应塞外环境,将自己的悲怨寄托在这首《悲愁歌》中。穹庐、旃,即毡帐,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包。酪,马、牛、羊的乳汁做成的饮品。“猃狁亮未夷”猃狁,也就是后来的的匈奴。

陇头,在当时泛指边塞地区。《三秦记》中有对陇头地势及从山顶流下的陇头水的描述。“陇头已断人不行”(张籍《陇头水》)。翁绶、于濆等诗人纷纷作诗,题名《陇头吟》,来描写陇头水及处于边塞地区之人的孤寂。

楼兰,岑参有诗:“官军西出过楼兰。”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是古丝绸之路上咽喉之处,唐代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结束近4个世纪的分裂,统一了涵括西域的华夏大地。虞世南诗中“都护在楼兰”及岑参诗中:“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等诗句都证明都护府的设立对西域的影响。

关山,徐陵有“关山三五月”的诗句,征人在边塞出征,每逢月圆夜,便倍加思念家乡。江总《闺怨篇》:“愿君关山及早度”,妻子惦念远征的丈夫,盼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能够归家与她共度美好而短暂的青春。

凉州,“胡骑夜入凉州城”(《陇头》张籍)。张籍和王建的《凉州行》中分别用“无人解道”和“四边沙皓皓”等描写来表现凉州之地的凄凉与恶劣的自然环境。

阳关,庾信的《重别周尚书》中表现诗人流落在万里外,引起了故国之思。

阴山,为人熟诵的《敕勒歌》描绘了一幅阴山脚下,辽阔土地,满是牛羊的画面。“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瀚海,李白诗中“瀚海寂无波”,岑参《白雪歌》和高適的《燕歌行》中描写“瀚海”的诗句,荡气回肠,千古流传。

(二)自然现象类

诗人选择的自然意象大多是诗人身临其境的所见所闻,常常也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诗人选择的古丝绸之路上的自然意象大多为大漠、胡风(北风)、黄沙、霜雪、寒冰、关山月、秋月等,这大概与诗人曾在古丝绸之路一带任职或是生活的经历有关,这样的寒苦境地却是古丝绸之路这些意象使诗歌给人一种萧瑟苦寒却又壮美的感觉。

“大漠穷秋塞草腓”(高适《燕歌行》)“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蔡琰诗中“朔风浩浩兮暗寒营”、“胡风夜夜吹边月。”,蔡文姬流落于南匈奴十二年,遭受了屈辱与磨难,虽不一定为蔡文姬所作,但确确实实有一位这样的女子曾有过如此的遭遇,并表现了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鲍照诗中“朔风萧条白云飞”,薛道衡的“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鲍照的“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等诗句无不极尽渲染边地的气候,旌旗铠甲都染上胡地的霜雪,国家危难时刻更见军士齐心协力共御外敌。

虞世基诗中“凛凛边风”,“雪暗天山”,“风尘昏。”,太宗皇帝的“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卢照邻的“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等诗句的描写都展现了胡风的凛冽。

二、特有物产文化意象群

(一)动植物意象类

200多年前开辟的古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承载。四大发明的输出,外来的动植物、乐舞、美术等的传入,共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着使者与商客来往频繁,这充分说明了古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葡萄、汗血马、苏合等此类动植物,原本在中原地区是见不到的,是通过古丝绸之路,与中原贸易往来,中原地区才得以引入这些新奇物种。一首名为《乐府》的乐府诗通过两句问话,生动地揭示出这些物种的来源。“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

“被之用丹漆,熏用苏合香。”(《艳歌行二首》)“帐中苏合还空然。”(江总《闺怨篇》)“左把苏合弹”(萧纲《艳歌篇》)。“工用睢阳强,苏合弹。”(汉乐府诗《乌生》)。苏合,是苏合树分泌的树脂,产自南亚和印度,有活血化瘀之效。苏合弹,这种弹丸,是用苏合香与泥配成的。

苜蓿,“接我苜蓿间”(《蜨蝶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国的马十分喜欢吃苜蓿草。张骞出使西域,归来之时,带回了苜蓿的种子,将它们播种在中原的肥沃的土地上。

张骞从西域归来时,将葡萄带到了汉廷,“九华蒲萄之锦衾”(鲍照《拟行路难》),九华蒲萄是指许多蒲萄构成花纹,蒲萄即葡萄。“葡萄一杯千日醉。”(庾信《燕歌行》),陆刿《邺中记》:“锦有葡萄文锦。”,《汉书》和《史记》中都记载大宛人喜欢用葡萄酿酒,保存时间长。葡萄有着丰收的象征含义,类似的还有石榴,石榴同样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外来植物。“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南苑逢美人》)“樽中石榴酒,机上葡萄裙。”(《古意》)“青琐门外安石榴”(吴均《行路难》),因为石榴来自安石国,古人称石榴为“安石榴”。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郊庙歌辞中《天马二章》),指汗血宝马所流的赤色汗。(《史记·乐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二)珍宝类意象类

“古丝绸之路”之名是由德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此名得来,与此路用于丝绸贸易有关,但是最初此路并非用来贩卖丝绸,而是玉石。历来我国人民都喜爱玉石珠宝等珍玩,但是相比中原,西域更是盛产美玉之处,玉门关的得名就是与玉石通过此关运入中原有关。“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王之涣《出塞》:“春光不度玉门关”。诗人表达自己远在边关,得不到家乡的音信。沿着古丝绸之路运送到中原的珍宝有许多种,罗马的琥珀与珊瑚,中亚的水晶、玛瑙和琅玕和南亚与印度的玳瑁等。《魏书》中有记载:“大秦多金、银、铜、铁、玳瑁、玛瑙、明月珠、夜光珠、真白珠、虎珀、珊瑚、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琅玕、水精、碧、五色玉。”

中亚、西亚许多珠宝装饰品也传入了中原,诗人们更是在诗词中频频使用此类意象,这些意象奢侈华美,不仅丰富了诗歌意象,更是为诗歌增添了几分明艳精致,使得诗歌瑰丽奇异。“颇黎枕上闻天鸡”,温庭筠的词似乎偏爱玻璃这种意象,又有“水精帘里颇黎枕”。最初,玻璃是在南北朝时期从东罗马帝国传入我国的。《太平御览》里记载红色玻璃最贵。《旧唐书》里有这样的记载:贞观年间,拂菻王派遣使者到长安,献上了赤玻璃。

琉璃,“移我琉璃榻”(《孔雀东南飞》),“且留琥珀枕”(李白《白头吟》),琉璃于汉代时传入,最初主要是用于装饰,常见的琉璃制的装饰品有琉璃珠、琉璃瓦和琉璃器皿等。

“口如含朱丹”(《孔雀东南飞》),朱丹,是一种红宝石,产自西域,“﹝大秦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鷄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后汉书·西域传·大秦》)

“珊瑚间木难”(曹植《美女篇》)“珊瑚挂镜烂生光。”(《河中之水歌》),珊瑚挂镜,即为用珊瑚做装饰的镜子。“珊瑚映面作风花”(吴均《行路难》),这里指用珊瑚作琵琶的装饰。

玳瑁,“双珠玳瑁簪”(《有所思》),玳瑁是一种甲壳光滑有文采的龟类动物,它的壳可以用来做装饰品,在这里做成连接冠和发髻的簪子。“还君玳瑁金雀钗”(吴均《行路难》),“六安双玳瑁”(《倡妇怨情十二韵》),西晋初年富贵人家奢侈生活、极尽享乐。“遗簪雕玳瑁”(《赋得遗所思》),“登君玳瑁筵”(刘禹锡《抛球乐》)

辛延年《羽林郎》中:“耳后大秦珠”大秦是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以及近东一带的称呼。这里是发簪顶端上坠的大秦珠,在耳后轻轻摇坠。

(三)乐器、乐舞类

唐朝十部乐中,有三部是西域传来的。西域的康国乐、安国乐等被大唐收入国乐《九部伎》。在唐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能够感受到沿着古丝绸之路呈献给我们的乐舞。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除了珍宝还有乐器、音乐与舞蹈,这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我们熟知的岑参诗中“胡琴琵琶与羌笛”。琵琶,并不是中国的乐器,而是南北朝时期从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从波斯传来,最初被人们称作“胡琵琶”,我们如今的琵琶已经与那时的“胡琵琶”有着很大的区别,是经过了许多次改良的。当时的许多音乐家也是来自中亚或者是中亚后裔,唐朝的琵琶能手康昆仑、曹保、曹纲等,皆为中亚后裔。

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延伸,在汉代时,康国胡旋舞等胡舞传入了中原,与中原舞蹈柔美优雅不同,胡舞带有旋转的热情与奔放,展现了胡人的无拘无束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尤其在天宝年间,擅长胡旋舞的女子被作为贡品献给大唐。“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白居易《胡旋女》)形象地表现了胡旋女潇洒的舞姿与动态美。

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都可以感受到古丝绸之路对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古丝绸之路对音乐的东西方融合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天宝十三年,融合了天竺乐和唐乐的精华的《霓裳羽衣曲》诞生了。

通过综上几类意象的分析,诗人对古丝绸之路上古诗意象的选取,主要是以大漠、楼兰等为代表的自然现象与地理山川意象群和以西域引进的动植物、珍宝、乐器乐舞等为中心的特有物产文化意象群。而且,他们在创作时对众意象采取了组合叠加等方式,从而使古丝绸之路上的古诗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并对后世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仅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来说,古丝绸之路上的古诗为后世诗歌增添了新的意象,创立了典范。

[1]郑文笺注.汉诗选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

[3][东汉]班撰.颜师古注.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

[4][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82.

[5]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79(3).

[6][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尚成校点.玉台新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荣新江,著.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赵婷(1995-),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渤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

G

A

1006-0049-(2017)17-0061-02

猜你喜欢

楼兰匈奴西域
楼兰一直在沉默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班超出使西域
楼兰(外三章)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