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网红”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2017-01-29

山西青年 2017年11期
关键词:网民网红青少年

吴 琪 刘 娜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试析“网红”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吴 琪**刘 娜*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网红”现象日益频繁,受到更多青少年关注,甚至追捧,其发展势头不可小视。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自身特殊性使不同类型的“网红”能够对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也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带来各种挑战。当前,需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化教育体系,加强社会网络监管,提升青少年媒介修养和网络辨识力。

“网红”;青少年;影响;对策

青少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群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红”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着影响,不可小觑。

一、“网红”现象概述

(一)“网红”的界定

“网红”即“网络红人”。“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①

(二)“网红”的特点

1.通过网络平台引发关注积聚人气

从最开始的天涯,人人,豆瓣,QQ空间这些经典的社交平台网站到如今的微博以及各式的直播互动软件,几乎是只要有网络平台就会产生“网红”。“网红”在各种网络平台上拥有极高的关注度和一大批追随者,网络的发展和网络平台的普及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和网上的追随者们互动来维持和积攒人气。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维持自己的人气甚至比增加人气更有难度。大众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这些网红消息,关注和取消关注的变化是迅速的,把握不住追随者,很快就会被大众淡忘,继而失去人气,但大众的口味也是变化和难测的,因此如何增加个人的品牌效应和增加粉丝的黏性十分关键。

2.契合网民多样化心理

在网络世界的各个领域活跃着不同的高人气“网红”,他们或是术业有专攻,如一些专业领域人才,或是外貌吸引眼球,例如近几年满屏幕的“网红脸”“校花脸”,再有就是言行出格类,如“凤姐”“芙蓉姐姐”“刘梓晨”等,他们虽经常被网民攻击“颜值”低,但“颜值”低并不是他们走红的真正原因,关键在于其出格的言行和高调宣扬扭曲的价值观、人生观而迅速被网民关注。事实上,多样化网络环境迎合了多样化网民的心理。

3.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获利

自媒体网络平台更易产生“名人效应”,所谓网络“名人”的价值在于其吸引和调动关注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产品销售息息相关,“名人”能够依靠引发“网粉”关注而产生商业价值。除了传统的广告推广,从广告商那里获利外,“网红”现象中,粉丝变成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获利形式。从网红经营的店铺里购买商品,或直接在相关平台下点击“打赏”,“粉丝变现”无疑成为网红更主要的利益来源。

时下更有专门的“网红孵化器”,所谓“网红孵化器”是伴随着“网红”崛起应运而生的产物。这些孵化器通过电商平台,将原有的“网红”个体店铺串联,进行整体经营。形成从上游设计到下游销售的整体产业链。“网红”在网络平台上利用自身人气来维持和粉丝的高频互动,从而感知他们的消费需求,如女装网店主直接有奖征集粉丝消费群体喜欢的款式和颜色,以此掌握消费需求;孵化器公司则据此迅速做出反应,有效进行集中生产,为这些“网红”提供从生产到经销的一条龙服务,形成完整的商业链。②

此前公布的《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预计,2016年“网红”电商产业值预估接近58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伊利2015年全年营业额。③

(三)“网红”的效应

“网红”正以我们可以感知到的速度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网红”也逐渐形成一种体系健全、模式成熟的职业,甚至有不少青少年把成为“网红”当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从某些方面上讲,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红”文化的崛起反映了现代人的某些通病,如内心孤独封闭、焦虑、困惑、迷茫或空虚,“网红”的出现似乎填补了其内心的缺失,满足了一些人的诉求,提供给人们一种缓解压力的方法。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共享资源的平台,同时也把“网红”真正揉进了人们的生活,时不时的接受“网红”的消息,关注“网红”的动态,购买“网红”推荐或销售的产品,已经成为部分人日常化状态。

二、“网红”现象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据CNNIC在2016年8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5年12月25周岁以下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到2.87亿,超过85%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占到同期我国全体网民(6.88亿)的41.7%。④可见青少年网民数量众多,且积极参与网络互动,使人深思。

(一)“网红”现象给青少年带来良性影响

1.强化树立正面典型

纵观纷繁复杂的“网红”群体,总有一些“网红”是因为其本身的确具有部分过人才能或很勤奋,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而被大家追捧。以某些专业技能而成名的人,依靠过硬的技术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象,他们术业专攻也激励着青少年奋进,而好的榜样的树立也为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

2.满足健康娱乐诉求

青少年的课业负担繁重,学业压力大,而在课余时间关注一些自己喜欢的“网红”调节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接受“网红”这种新兴的事物,而许多“网红”确实有搞笑等吸引人眼球的技能,学习之余健康类的娱乐诉求应该给予满足。

(二)“网红”现象给农村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

1.影响青少年消费观念

与前文不同,销售类“网红”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去关注他们的领域,也或许在此过程中成为许多青少年的榜样或偶像。不少“网红”还具有炫富情节,如晒出自己的名车名表,这些看似日常的照片便会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再加上盲目的跟风模仿,极易误导青少年。

2.影响青少年审美

“网红脸”有着“锥子脸”、“超宽双眼皮”和“魔性卧蚕”的标配,这是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所谓美丽标准,而这些“网红脸”真的像大家追捧的那样美丽吗?因为大众的审美集中,整容的模板也变得单一,众多“网红”变得“千人一面”,叫人“傻傻分不清楚”。面对网络上的审美集中,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种“网红脸”的审美会给青少年带来什么。

3.浪费青少年学业时间

青少年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面对反正的学业压力,适当调节是可以的,但是由于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如今互联网终端更加方便快捷,稍不留神便会沉溺在网络空间,浪费大把时间,甚至荒废青春,而互联网的发展确实为人们交流沟通提供方便,但也让人忽略了与身边人的沟通。

三、“网红”现象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

(一)由青少年不成熟的身心特点所决定

1.青少年易盲目偶像崇拜

健康正确的偶像崇拜能够激励青少年的斗志,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对于新生事物缺乏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因此,在选择偶像进行崇拜时,青少年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偶像观,对“网红”偶像或者过度崇拜,或者过度依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2.青少年缺乏自媒体网络信息辨识力

青少年拥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对“网红”这类网络时代的新生现象充满好奇,同时青少年往往缺乏辨识信息的能力。一些通过传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引发关注的不健康的“网红”群体,会给缺乏辨识能力的青少年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网红”群体自身原因

1.缺乏社会责任感

网络空间是社会的公共空间,网民同样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和制约,但目前相关领域的法律还有待完善细化,如今的网络也缺乏实时有效的管理,复杂庞大的网络体系也为某些行为提供了方便的掩体,如此种种,为约束“网红”行为带来不变。对于当下存在的“网红”文化乱象,最重要的是“网红”们要自律自重,要用社会责任来警示自己。

2.更易受利益驱动

做“网红”是有利可图的,有些“网红”为了吸引粉丝,从而攫取利益在发布的消息中故意加入一些低俗、色情、暴力等元素,或者用大胆出位的言行吸引大众的目光,发布低俗、粗俗内容,借此引发关注,谋取利益。

(三)家庭-学校-社会多重原因

1.家庭引导不足

家庭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管理时,较为注重的是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受家庭自身条件不同所限,对青少年健康用网和价值观引导不足。而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和身心不成熟阶段,若家长引导不当,教育效果往往又会适得其反。

2.学校教育管理难度增强

学校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职责,是青少年最为重要的受教育场所。当前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限性和受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较多学校班级容量过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失衡。过大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使得教育者无法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网络思想问题。

与之相伴的情况是,新媒体常以熟人群体为特点,社交网群的逐步壮大和细化,使青少年受同辈群体影响反而加深。青少年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身边同辈群体的言行,受其影响。同辈群体的一些不良行为不仅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导致部分青少年沾染恶习。新媒体环境中学校管理教育难度明显增大。

3.“网红”的准入门槛低

成为一名“网红”,不仅不需要任何从业资格证,也可是副业或兼职。只要有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任何人都可以有机会成为“网红”,此种简单方便的方法,也暴露出巨大的网络管理漏洞,如此低的准入门槛造就了如今网络红人圈的各种乱象。

四、优化“网红”现象对青少年影响的对策

(一)健全网络监管体系

网络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作为重要保障。这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网络环境存在虚拟性、隐蔽性和网民多元性等特点,给有效监管带来困难。因此,利用法律、经济、政策、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势在必行。目前,可着重完善监督举报体制,借助多元而又庞大的网民群体,实时多方面监控互联网动态。要用法律、制度规范管理网络空间,制约“网红”的不当言行,保护好网民的正当利益,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用网环境。

(二)构建“三位一体”网络化教育体系

家庭-学校-社会要做好对青少年正确用网的教育,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提高网络道德的宣传和教育,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如何用好网络,如何应对互联网文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应该做好网络公共空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化教育体系,实现优化配合。更多鼓励青少年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帮扶,提供更多的网络空间外的实践活动机会和志愿者服务机会,借助榜样的作用,通过在青少年群体中,树立正面典型形象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红”现象。

(三)提高青少年网络修养和辨识力

青少年应通过个体及群体间日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培养自省、自修、自勉等独立思考和分辨网络万象优劣的能力,有选择的关注和分辨各类“网红”现象。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努力阅读更多富有中国特色文化底蕴的读物,关注更多真正在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伟人、“红人”,踊跃参与优秀的文化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网络素养,学会合理使用网络媒介,理性客观地分辨和看待“网红”,做到自主、独立和自强。

[ 注 释 ]

①查字典网https://www.chazidian.com/r_ci_e3a081e25a802afe8dbcf0f5a33b0075/.

②张燕.“网红”正变成一种职业[J].中国经济周刊,2017,01:62-63.

③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R].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2016-05-23.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t20160812_54425.htm.

[1]刘娜.自媒体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

[2]宋兴川,金盛华.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J].青年研究,2002.

[3]张燕.“网红”正变成一种职业[J].中国经济周刊,2017.

[4]胡泳,张月朦.网红的兴起及走向[J].新闻与写作,2017.

*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号:201610065029;项目级别:市级);天津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构研究”(TJKS13-007)阶段性成果。

吴琪,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学士;刘娜,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G

A

1006-0049-(2017)11-0024-02

猜你喜欢

网民网红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不要上“网红”的当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红滚滚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ВаНхУН»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