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银行办公室内,假行长谈笑盖章
——美的10亿理财诈骗案真相

2017-01-29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7年27期
关键词:陈某行长理财产品

真银行办公室内,假行长谈笑盖章
——美的10亿理财诈骗案真相

美的7亿元理财资金,由“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出具《承诺函》,借道上海财通和渤海信托,最终流向3家借款公司。直到放款后2个多月,美的方面才发现,无论是银行出具的兜底函,还是3家公司的授信资料,均为伪造。同时,美的另有3亿元理财资金遭遇了相似情况。市值近2800亿元的美的集团,为何会被“萝卜章”骗走巨额资金。究竟是谁设下了这个骗局?

圈套:大学同学介绍的7亿元理财项目

2016年3月初,根据合肥美的在《民事诉状》中的说法,美的金融中心安徽分部的负责人李某,向其大学同学透露“美的理财业务最重要的要求是要有银行兜底”。获知这一信息后几天,这位大学同学辗转通过一位证券公司的投资经理,向李某介绍了一个7亿元的理财项目。

7亿元的理财项目,名为“财通资产-创赢1号单一客户专项资管计划”,产品推介银行为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资产管理人为上海财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财通”),资产托管人是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以下简称“兴业银行上海分行”),项目标的公司是农行成都武侯支行的3个“授信客户”。

不过,这份理财产品合同在“声明与承诺”一栏显示,除了上海财通本身以外,该产品还搭建了另一层通道“渤海信托贷款项目单一信托计划”;即理财产品资金流向的实质,是穿越上海财通、渤海信托两层通道,最终贷款给项目标的公司。

这个7亿元的理财项目,资期限两年,预期年化收益为6.7%。资管计划合同中规定:“本资产管理计划项下,资产管理人仅作为通道功能的主体,资产管理人无需对资管计划投资标的进行实质审查。资产委托人已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标的的资金用途、交易对手、担保措施等的资信及其他背景状况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若出现委托资产无法收回本息或遭受损失等情形的,资产委托人自行承担风险……”美的通过认购单一资管计划投资,进而委托信托公司向农行成都武侯支行的3个“授信客户”发放委托贷款,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向投资人美的出具保本保收益的《承诺函》。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交易结构看似复杂,其实是一单已设计好的交易结构给到交易的各个主体,也就是说,骗局的交易结构或在此之前就已经搭建好了。

但从材料上看,这个为美的量身定制的骗局,李某似乎并未发现纰漏,项目中的三个企业都是成都武侯支行授信客户,且有该支行的兜底担保,符合美的投资要求。

于是,李某在向其主管领导汇报并得到其应允的情况下,与美的风险管理部朱某一同前往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进行调查。

实施:真银行、假行长的1小时“演出”

在成都,一场真银行、假行长的戏码正式开锣。

2016年3月22日,美的一行几人,由一名自称为“农行成都武侯支行客户经理”的陈某接待,来到了农行成都武侯支行办公大楼。

3月22日9时47分50秒,“客户经理”陈某领着美的方面的人从一层营业厅进入,坐上电梯进入农行武侯支行办公区,去往副行长路某办公室。全程并无任何人要求登记或出示证件,亦无人询问或阻拦。

进入办公室后,“客户经理”陈某向大家介绍了一名中年男子“黄行长”,随后双方交换了名片。

初次见面,美的李某向“黄行长”介绍了美的在全国14个基地与农行的优良合作历史,并表示能和农行再度合作“感到比较亲切”。

“黄行长”则向大家介绍了项目标的公司——农行成都武侯支行3个“授信客户”的情况,在他口中,三家企业都是农行的重点优质客户,每次贷款都按期还,但出于“指标考核压力”和为了让“报表好看些”,银行这才希望通过引进企业发放委贷、出具函件、赚取中收的方式为企业放款。

谈话间,“客户经理”陈某还从办公室一侧的文件柜子里拿出塑料档案盒,并称那些是三个企业的授信资料,给美的李某和朱某查看。

这些资料包括了农行四川省分行的授信批复复印件、农行武侯支行对三家企业的调查报告原件、三家企业的抵押质押权证原件以及抵押物的评估报告并附有物业照片原件等文件。

在查看3个“授信客户”的全部资料并交流后,美的李某和朱某便提出要求当面签署《承诺函》的想法,“黄行长”当着美的公司人士的面,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农行成都武侯支行”的公章,在李某和朱某仔细核对后,“黄行长”进行了盖章。因第一次盖章不清晰,“黄行长”还加盖了一次。

一个细节是,美的方面对盖了公章的《承诺函》进行核对、拍照留存,并提出“《承诺函》原件要不要密封一下”,但“黄行长”的回答是,“《承诺函》签署日期还是空着的,现在没有必要密封,等你们落实了放款时间、填上签署日期后再密封吧”。

3月22日10时48分,“客户经理”陈某带着美的一行4人结束了近一小时的会面,离开农行武侯支行办公区。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双方会面的一小时中,美的李某、“黄行长”以及“客户经理”陈某聊的大多是与项目无关的内容,而是与各自的工作领域相关。即使是回答一小时会谈中最认真工作的美的朱某提问时,“黄行长”和“客户经理”陈某都未露出一丝破绽。

朱某曾在会谈中质疑其中一家企业的抵押房产评估价值过高,“黄行长”和“客户经理”陈某在回应中并未打结,而是以“当地消费高”、“进行过类比”、“这是临街商铺、价格就是比较高”等话语瞒天过海。

业内人士不禁感慨,这个“骗局”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戏剧性,“萝卜章”就算了,甚至还有专门的“演员”,而美的,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观众了,“该配合你演出的我非常配合”。

“风控”:美的决策者认为“风险相对可控”

在正式放款以前,美的集团内部对这一笔涉及7亿元的理财计划进行了内部论证和审批。据美的方面提交给安徽省高院的内部项目审批记录显示,前往成都调查后,美的金融中心安徽分部的负责人李某原本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

他向上级汇报:“该项目借款人为农行授信客户,由成都农行兜底。与风险部一起现场调查,核查借款人经营情况良好,且底层资产具备有效的抵质押担保,建议操作。”

美的集团金融中心的陈姓主管随后提出疑问:“用一个资管计划再套一个信托计划是出于什么考虑?信托计划是单一还是集合?”

“项目是财通资管对接的,委托渤海信托放款。信托计划是单一信托计划。”李某随后回应,并在此强调“底层资产对应是成都农行三个授信客户,交易机构较为清晰,风险可控”。

上述主管遂批示了“同意”,不过仍叮嘱称“购买后贷后管理工作要做好,至少每季要求兜底银行提供底层资产风险排查报告,争取每半年走访一次兜底银行及底层资产债务人”。

美的方面提交给法院的内部邮件记录显示,美的集团金融中心风险管理部门亦对上述理财项目进行了论证。尽管有人曾对业务中作出“本笔投资的主债权相当于没有担保措施,我们唯一的保障在于农行出具的《承诺函》,该风险请予以特别注意”的提示,但至少两位决策者均以“美的集团此前曾有过多次类似操作”为由,认为“风险相对可控”。

2016年4月7日,经过论证后美的集团正式放款。7亿元理财资金,由美的总部拨付给合肥美的,由后者放款至资管计划的托管银行,再经过下一层通道渤海信托,最终落入实际用资的三家公司账户中。

结合资管计划合同、信托产品合同梳理发现,上述3月22日在农行成都武侯支行办公室内签署的《承诺函》,是这一项涉及7亿元资金理财计划中,最核心的增信措施。

那么,在类似上述理财产品的业务中,银行是否应该出具《承诺函》存在争议。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的支行副行长表示:“这样的兜底协议,银行按照规定是不能出的。但是也不能说不存在。存在,但是不合规。”

事发:四个被告和3个骗子

直到放款后两个月,2016年6月,美的方面再次前往农行成都武侯支行进行投后核查,才发现这个7亿元项目中最核心的《承诺函》上的印章是伪造的,盖章的“黄行长”为假冒,负责接待的“客户经理”陈某也是假冒的。

三个借款企业的授信资料(包括上级分行的授信批复、抵质押证书、支行的尽职调查报告和物业评估报告)全都是伪造的,上面盖的公章也全是非法私刻的。

三家获得贷款的企业在骗取侵占了美的7亿元资金后,向设下“骗局”的陈某等人支付了巨额好处费。而陈某等人用以接待美的方面的办公室,则实际上是农行成都武侯支行一位路姓副行长的办公室。

在监控视频中,这场完美骗局的脉络较为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其实,除了假冒的“黄行长”和“客户经理”陈某两名合同诈骗案嫌疑人,另外还有一名嫌疑人一直在农行武侯支行办公区与路姓副行长聊天。

2016年3月22日9时01分,合同诈骗案嫌疑人王某和“黄行长”唐某出现在农行武侯支行门口,两人随后相隔约7分钟陆续搭乘一楼电梯上楼;9时19分,在会议室门口,路姓副行长被犯罪嫌疑人王某叫住,并随同他到隔壁办公室搬了一把办公椅到路姓副行长办公室;9时47分,诈骗主要嫌疑人陈某带着美的一行4人进入农行武侯支行办公区,去往路姓副行长办公室;10时25分,路姓副行长从会议室出来后与合同诈骗案嫌疑人王某在楼道聊天;随后的20多分钟,陈某曾两次走出办公室与王某交谈;10时47分,陈某还在会议室门口与路姓副行长打了招呼;随后的不到1分钟时间内,陈某便带着美的一行人离开了路姓副行长办公室。

完成“骗局”后,10时51分,王某便和假扮“黄行长”的唐某各自提着东西从楼梯间下楼。

基于此,合肥美的将3家获得贷款的企业以及农行武侯支行告上了法庭,希望能追回7亿元本金及其利息2076万元(截至2016年11月20日)。

虽说骗子的骗术堪称完美,但一家城商行相关人士表示,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美的安徽金融分部负责人是个门外汉;另一种则是其在交易中有受贿行为,而他判断这两条在此次事件中都存在。

据了解,美的经办人已被开除,陈某、王某、唐某3个合同诈骗案嫌疑人均已被逮捕,农行出借办公室的那位副行长则已被取保候审。而资金流向的三个实际用资方,有多人在逃。

另外,从多个核心信息源处获悉,与上述7亿元理财资金遭遇“骗局”几乎同一时间,美的集团另有3亿元理财资金遭遇了相似的情况,涉案银行为“重庆银行贵阳分行”。这也意味着,美的集团遭遇“骗局”的理财资金达到10亿元。

今年6月29日,美的集团在其集团微信公众号正式发布了《针对市场所关注的美的集团下属公司理财案件的声明》(以下简称《声明》)。

《声明》中承认,美的集团下属合肥美的冰箱公司确实在去年3月购买了10亿理财信托产品,并在购买后2个月后,公司内核查发现该委托理财事项存在诈骗风险,并第一时间报案。

《声明》中没有透露具体案情,但信息基本与媒体曝出的基本事件相同。而《声明》中透露,目前案件侦查正在进行,主要涉案人员正在或已抓捕归案,公司已收回部分委托理财资金,冻结和查扣了大部分涉案资金或资产,部分涉案人员资产正在进一步追缴中。

美的集团同时还强调,“预计整体损失可控”,并在《声明》中表示,“公司已对现存委托理财产品进行了全面核查,未发现存在类似的问题”。

(《中国经营报》2017.6.30、《南方日报》2017.7.3等)

【链接】

4年投2000多亿,美的缘何钟爱银行理财

梳理近5年来美的的年报和财务报表可以发现,美的对银行理财产品似乎钟爱有加,其在2014年、2016年还专门发布过《委托理财管理制度》。

自2013年起,美的每年都会花费大额资金来投入到理财产品,截至2016年底,4年间累计买入2292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累计收益达37.85亿元。

2013年1月至12月,美的投资银行理财产品金额达521.67亿元,当期赎回金额425.4亿元,实现收益达2.5亿元。

在理财产品尝到甜头的美的2014年进一步加码投资,将大部分资金着重放在银行理财产品上,投资金额高达1166亿元,为近5年银行理财投资的最高值。当年回收本金1029亿元后,实现的银行理财收益达9.5亿元。

到了2015年,美的大幅收缩了对银行理财产品布局,投资金额仅为240亿元,当期收回的本金为320亿元,当期实现的收益达到13亿元。而当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亿元,这意味着仅投资理财收益就占公司净利润的10%。

2016年3月,美的再次宣布计划在董事会决议后的1年时间里,使用不超过人民币350亿元自由闲置资金进行委托理财。也正是在此之后,美的遭遇了10亿元理财骗局。

不过,误中骗局的美的似乎对理财投资还是抱有信心。至少在诈骗案发生一年后,2017年3月29日美的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决议,使用合计不超过400亿元的自有闲置资金用于投资中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上述资金额度可滚动使用。“在不影响正常经营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与收益相对固定的委托理财,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为公司与股东创造更大的收益。”美的集团表示。

实际上,美的钟爱理财背后,也是近年来国内上市公司“理财热”的缩影。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有786家,购买理财产品合计9594个,理财资金合计达8139亿元。

到了今年上半年这股“热潮”依然维持。对于为何选择购买理财产品,上市公司普遍的解释是,“公司在确保不影响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和募集资金使用,以及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保本型理财,有利于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能够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南方日报》2017.7.3)

猜你喜欢

陈某行长理财产品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德拉吉:卸任欧洲央行行长
“换名”
六旬保姆上班第一天腰椎骨折索赔近9万元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强行求欢致女子跳车身亡如何定性
强行求欢致女子跳车身亡如何定性
老太婆打赌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