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特征与风险

2017-01-28毛艳青

传媒 2017年16期
关键词:机器人传统生产

文/毛艳青

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特征与风险

文/毛艳青

全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受众对信息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信息生产与传播机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发展需求,再加上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传统媒体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开始不断加强媒介生产技术的创新实践,由此诞生了“机器人记者”。机器人记者最早源于美国,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新闻生产智能化,即借助数据算法自动生成新闻报道的现代化程序。美国《洛杉矶时报》的“Quakebot”、美联社的“Word smith”和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都具有典型性。可以说,机器人记者的诞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但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我们看到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周期短、效率高、全天候等优势外,还应该看到其在生产模式化、侵犯个人权益和加剧新闻报道不平等方面带来的风险。只有客观审视机器人记者的优势与局限,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优化改进,以进一步释放机器人记者的正面效能。

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特征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让广大媒体人眼前一亮,它不仅实现了由人工采编到智能采编的转变,还完全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全新特征和优势。

生产主体智能化。所谓的生产主体智能化,主要是指新闻生产者由传统的自然人转化为智能机器。就传统的新闻生产来讲,从前期的策划准备到新闻采写,再到后期的编辑发布,无论是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素材搜集、数据分析,都离不开人的主观操作,没有自然人的参与是无法完成一系列新闻生产工作的,人在传统新闻生产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下,传统媒体逐渐失势,不得不利用科技改革生产机制,以提高新闻生产效率,这也是机器人记者产生的重要背景。

本质上来讲,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智能编写和编辑审核四个环节构成,其中除了最后的编辑审核需要自然人参与外,其他环节都是由机器人自动完成的。所以说,机器人记者的新闻生产主体已经脱离了自然人范畴,可以视为纯粹的计算机。新闻生产主体由人到机器的转变,进一步释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将人从纷繁复杂的信息加工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实现了新闻生产成本的全面下降,进一步释放了生产力红利。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在未来的新闻媒体发展中,传统记者的角色将转变为技术应用的组织者及新闻信息的解释者,而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趋势。

生产内容精准化。在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中,往往会因为人的参与而出现主观性错误,但机器人记者依托自身超强的数据抓取与分析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发生内容方面的差错,进而全面增强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新闻素材采集的精准化。一方面,机器人记者的数据抓取对象基本上是权威的主流媒体数据库,在有效性和权威性方面有着绝对保障;另一方面,在由数据向新闻产品的转化过程中,基本没有人为参与,完全智能化、系统化的操作将最大程度地降低新闻错误率。

新闻信息辨别的精准化。面对庞杂的新闻源,如何判别其可靠性和真实性,机器人记者无需到第一现场去甄选与审核,只需利用相关技术对相关媒体和个人进行全程信息监控,并在信息筛选过程中进行快速检索与相互验证,特别是对可信度较高的个体反馈进行深入分析,能够高效、精准地完成对新闻源真实性的辨别。

外文翻译的精准化。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转化上,机器翻译尚无法取代人工翻译,但当前主流翻译软件已经基本能够完成对数字、语法、专有名词、拼写等内容的翻译与校对。相比于传统的人工翻译,无论在速度还是在精准度方面,机器人记者都有着明显优势。

生产过程高效化。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明显的高速化、开放化、瞬时化等特性,如何在庞杂的信息中做到新颖独特并吸引受众关注,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已经成为新闻媒体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新闻生产的精品化与高效化,是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重要法宝,而这正是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显著特征与优势。

新闻生产速度快。美国学者曾进行过一项实验,让传统新闻记者与机器人记者进行短篇新闻报道的比赛,结果传统新闻记者完败,因为前者用时7分钟,而后者用时2分钟,差距显而易见。可以说,在新闻生产效率上,机器人记者有着传统人类记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新闻生产简单化。机器人记者在新闻生产流程上完成了再造优化,将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排版等环节加以整合,对冗杂的工作步骤进行简化处理,最终形成了由数据采集、产品发布构成的生产模式,实现对传统新闻生产流程的全面压缩和体系优化,有效减少了生产中间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

新闻生产全天候化。传统新闻生产是一个相对复杂、完整的意义建构过程,主要由前期策划组织、中期新闻采编和后期版面编辑组织。其中任一环节都会受到生产主体时间精力、组织环境、社会语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新闻生产持续性无法得到保障,最终降低新闻生产效率。但机器人记者则完全不存在上述问题,一方面由于生产主体是全智能化的计算机,它不存在人类的主观思维,这就有效避免了在新闻生产中受到来自思想、情绪和精力等方面的干扰。另一方面,计算机不受时间限制,能够完全实现全天候、持续性的新闻生产。

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风险

尽管机器人记者有着传统记者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客观来讲,它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同质化风险。机器人记者编写新闻,完全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它是将从网络数据库中抓取而来的信息套入既定的文本模板中,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数据转化,这种生产流程很容易带来新闻内容同质化和形式模式化的问题。一方面,机器人记者生产的新闻产品以无具体数据的文字模板为根本依托,再加上技术研发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机器人记者无法结合实际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生成。而这种生产流程的适用范围有限,基本局限于财经、体育等新闻报道,且无法进行深度报道。另一方面,机器人记者的新闻生产更强调内容的广泛性,更侧重于向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无法在短时间内直接生成精准的、全面的深度报道,无法对新闻事件进行原因、价值等维度的剖析。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新闻生产同质化、批量化的问题,久而久之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最终限制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

侵犯个人网络权益风险。机器人记者的出现提高了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为在其对社会化媒体受众生产的内容与相关数据进行抓取时,很容易侵犯个人隐私权和合法著作权。因此,在机器人记者的新闻生产实践中,如何处理好受众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关系,明确新闻数据信息与隐私信息的界限,将成为新闻媒体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一大难点。

对此,新闻媒体在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时,一定要遵循行业相关协议,确保数据抓取行为的合法性。尤其是对含有个人隐私数据的网站进行抓取时,新闻媒体结构必须要得到当事人的授权,且对个人隐私信息不得进行非法访问和使用。

新闻报道失衡加剧风险。机器人记者的诞生是媒介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的广泛实现需要经济、技术、文化的多维支撑。但地区之间的经济、科技发展存在严重的失衡,所以在短时间内要实现机器人记者的全面普及应用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有条件应用机器人记者的媒体能够率先享有其带来的种种红利,在节省新闻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媒体发展空间。但这种媒介技术应用方面的失衡,极有可能会加剧媒介市场竞争,在有效推动传媒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会为那些没有条件使用机器人记者的新闻媒体带来诸多发展限制。

因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科技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所以在新闻传播技术的研发应用方面会出现较大差异,而这必然会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新闻报道上的失衡,以及国际话语权的失衡。机器人记者最早诞生于美国,最早应用的是发达国家媒体,凭借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等维度的强力支撑,自然要比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新闻传播技术运用方面有优势,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新闻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的不平等。

总而言之,机器人记者的出现依托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充分彰显了“互联网+”时代新闻业的创新理念,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典范。尽管机器人记者无法完全取代传统人类记者,但它会时刻提醒传统人类记者要恪守职业道德,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来应对未来复杂的新闻传播环境。

作者单位 商丘工学院

猜你喜欢

机器人传统生产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用旧的生产新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老传统当传承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