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博六《用曰》补释二则*

2017-01-28黄杰

考古与文物 2017年5期
关键词:整理者陈伟战国

黄杰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我在学习上博简第六册《用曰》篇的过程中,就两处文本的释读有一点浅见,在此提出来,希望方家指正。

一、简12:舌非考娩慎良台家啬则行也(?)

简12:

“舌非考娩慎良台家啬则行也(?)”一句,整理者断读为“舌非巧字(置),慎良以家。啬则行也(?)”[6],何有祖读为“舌非巧辩,质良治稼穑则行。口”[7],李天虹师读为“舌非巧免。慎良以家啬,则行口(?)……”[8],李锐读为“舌非巧辩,质良治家,啬则行。口(?)……”[9]。整理者所释“字(置)”字原作,这个字又见于同简“若矢之~於弦”,陈伟指出应释为“免”;“家啬”,陈先生指出当连读作“稼穑”[10],均可信。“行”下一字,原简作,整理者疑为“也”,李锐疑为“口”[11]。看彩色图版,该字“口”形下部有殘泐的痕跡,是否还有笔画难以确定,所以我们暂时采用整理者的意见。

随着出土楚简材料的不断增多,其中所揭示的用字习惯已经成为学者们在释读楚简材料时非常重视的参考因素。“娩”(元部明母)读为“辩”(元部并母)在声韵上没有问题,但不符合楚简用字习惯,楚简“娩”字基本上都是用为从“免”声的字[12],而“辩”这个词楚简一般是用从“卞”声之字来表示的[13],二系似未出现交叉现象。所以,将“娩”与“考”连起来读为“巧辩”的读法也难以令人信服。

我认为,这一句应当在“考(巧)”下断开,“娩”当读为“勉”,“台”当读为“以”(“娩”又见本篇简2、18,均用为“勉”;本篇“台”字多见,如简1、9、11、13、14,均用为“以”),此句读为:“舌非巧,勉慎良以稼穑,则行也(?)”。“慎良”亦见安徽寿县蔡侯墓所出蔡侯尊、盘铭文[14]。“非”可理解为不。《书·盘庚下》:“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弔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伪孔传注“非敢违卜”云:“不敢违卜。”[15]“非废厥谋”即不废其谋。《礼记·檀弓下》“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孔疏引皇氏云:“非,不也。”[16]“非刀匕是共”即“不供刀匕”。本篇简8有“非稷之种,而可饮食”[17],其中“非”亦可理解为不,“非稷之种”即不种稷。“勉”意为勉力,是副词,涵盖“慎良以稼穑”一句而言。行,意为可以行得通。

“舌非巧,勉慎良以稼穑,则行也(?)”意为:如果口舌不灵巧,勉力地谨慎良善来从事稼穑,则可以行得通。前文云“既出於口,则弗可悔,若矢之免於弦”,是说言既出于口,就像箭离开弦一样,无法反悔,应当慎言。“舌非巧,勉慎良以稼穑,则行也(?)”是承接这个意思进一步阐述的。

本篇的行文有一个特点,即句式较整齐,多四、五字句,且多韵文。但其中也存在少数句式为散文及不押韵的,如简3“难之,少疋(疏)於 (榖),亦不迩於贼”[18],简5“难之,而亦弗能弃”,简7“则方而弗可矣”(这句位于简首,上接何简不得而知,“则”前可能还有文字)。此处所讨论的简文,也是属于散文且不押韵的那一类。

简13:

第一,从句式上看,“既”后应该是一个形容词。《礼记正义》卷六十“言积聚藏之既多,必厚重而散亡也”[22],“藏之既多”与此处“藏之既A”类似。

第二,从文义看,将A释作“舊(久)”是较好的选择。“有藏在心……征民乃由”四句是说,贾臣心中怀藏着“嘉德吉猷”,藏得“”了,便为民众所由从。这里的“藏”字值得注意。既然说“藏”,就不是显明外露的。而且从上下文看,贾臣显然也没有要将心中的嘉德吉猷拿出来显摆、炫耀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民众要先察觉到嘉德吉猷,然后才会由从。要怎么才能让他们察觉呢?容易想到的答案就是借助时间——民众在与贾臣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察觉到他们内心的德行和谋猷。这是我们将A释作“舊(久)”的一个重要根据。

而且,将A释作“舊(久)”,则前文说“有藏在心”,这里说“藏之既久”,文义的推进比较顺畅、一贯。

A与楚简一般的“舊”字形体存在不小的差异,A从“木”、“雚”,“舊”从“雚”、“臼”声;同时,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雚”与“雈”的形体比较接近。考虑到本篇颇多字形讹变现象,如简5、8、16“宁”(楚简一般写作)写作[23],简18“树”(楚简一般写作)写作(这一点有另文详论),简19有一个“甚”字写作[24],我们认为A本为“舊(久)”、被讹写成现在的形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粗略而言,从“舊(久)”到A,丢失了声符“臼”,并加上了“木”旁。这种丢失声符的现象在战国文字中并不少见[25],如侯马盟书三:一九“ ”省写作“鬼”[26];曾侯乙墓漆衣箱E.66二十八宿之“轸”宿写作“车”[27];楚简“深”一般写作,而郭店《五行》简46有两例写作[28];楚简“穷”一般写作,从躳声,而又有很多写作[29],声旁省写作“身”;郭店《老子》甲简19“宾”写作[30];等等。

“既久”在古籍中有用例,如晋干宝《搜神记》:“母疾,既久。”[31]《抱朴子别旨》“缘气闭既久,則沖喉。”[32]《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西羌传》:“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33]

下面对上引简文略作解释。“贾臣”,凡国栋认为乃君王之小臣之属[34]。陈剑则认为“贾”系动词,谋求、求取义,由“买”义引申而来。简文意思是说,君主求取得到臣下,不是用货财来作交换手段的[35]。这似乎是将“之”理解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我们倾向于认为“贾臣”是一个名词,“贾”取“买”义。这种臣子是君王用财物买来的,所以叫做“贾臣”。著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大概就属于这类臣子(《淮南子·修务训》云“百里奚转鬻”[36],郭店简《穷达以时》简7说百里奚“转鬻五羊”[37])。“酬”,意为酬报。“征民”,陈伟读“征”为“正”,解“正民”为正直的人[38],或可从。“由”原作,陈剑释写为[39],可从,我们认为当读为“由”,遵从之意。《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郑玄注:“由,从也。”“征民乃由”谓民乃遵从“贾臣”之嘉德吉猷。简文是说,君王的贾臣虽然是用财物买来的,(但他们对君王)却并非用财货来酬报的,他们心中怀着美好的德行和谋略,怀藏的时间长了,便为民所遵从。

附记:本文初稿蒙李天虹师、陈剑、何有祖、郭永秉、单育辰、刘洪涛等先生审阅指正,谨致谢忱!文中疏误,由作者本人负责。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98(释文).这里的释文据后来学者们的意见有所改动。

[2]同[1]:298.

[3]蒋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文字编[D].上海:复旦大学,2008:235.

[4]同[1]:296.

[5]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594.

[6]同[1]:298.

[7]何有祖.楚简散札六则[EB/OL].简帛网,2007年7月21日.

[8]李天虹.上博(六)札记两则[EB/OL].简帛网,2007年7月21日.

[9]李锐.读《用曰》札记(三)[EB/OL].简帛研究网,2007年7月27日.

[10]陈伟.读《上博六》条记[EB/OL].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11]李锐.《用曰》新编(稿)[EB/OL].简帛网,2007年7月13日.

[12]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866—867.“”字该书作“”。

[13]同[12]:768—769.

[14]程鹏万.蔡侯尊、盘铭文“慎良”试释[C]//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5]a.阮元校刻.十三.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72.断句依b.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925.

[16]同[15]a:1305.

[17]同[1]:294.

[18]整理者原将“难之少”读为一句,这里依曹峰将“少”属下读(a.曹峰.上博六《用曰》篇札记[EB/OL].简帛网,2007年7月12日.)。“疋(疏)”字原作“”,整理者释作“足”,其释读参看b.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EB/OL].简帛网,2007年7月9日.“ ”读为“穀”参看c.陈伟.《用曰》校读[EB/OL].简帛网,2007年7月15日.

[19]“酬”原作“ ”,整理者未破读,此依凡国栋读(a.凡国栋.上博六《用曰》篇初读[EB/OL].简帛网,2007年7月10日)。“藏”字原作、 ,陈伟读为“藏”(b.同[18]c.c.陈伟.新出楚简研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95.),可从。清华简《程寤》简9“ ”字用为“藏”{d.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M].上海:中西书局,2010:51(图版)、136(释文)}。“由”原作“ ”,整理者释作“贵”,不确,此依陈剑释作“ ”(e.陈剑.读《上博(六)》短札五则[EB/OL].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并读作“由”(参见下文)。

[20]同[1]:299.

[21]目前似乎还没有学者将所谓的“权”读为别的字。战国秦汉简帛中从“雚”声的字一般都是在“雚”字声系内部通用(即与别的从“雚”声的字相通)。同[12]:806—808.

[22]同[15]a:1676.

[23]a.凡国栋.《用曰》篇中的“宁”字[EB/OL].简帛网,2007年7月12日.b.凡国栋.上博六《用曰》篇校读札记[J].江汉考古,2009(4).楚简中“宁”字一般写作。

[24]沈培.《上博(六)》字词浅释(七则)[EB/OL].简帛网,2007年7月20日.

[25]战国文字中声符省简的现象,可参看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07.据该书,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这类现象。

[26]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352.

[27]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54.

[28]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940.

[29]李守奎.楚文字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66.

[3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19.

[32]同[31]:123.

[3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598、2886.

[34]同[19]a.

[35]同[19]e.

[36]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1319.

[37]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7(图版)、145(释文)、146注释〔九〕.

[38]同[18]c.[19]c:296.

[39]同[19]e.

猜你喜欢

整理者陈伟战国
Interaction between energetic-ions and internal kink modes in a weak shear tokamak plasma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你是“书桌堆砌者”吗?
新出楚辞《李颂》校释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陈伟教授简介
陈伟先生绘画作品选登
战国少年孟轲

考古与文物的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