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

2017-01-28张小玲

传媒 2017年1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张小玲

浅析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

文/张小玲

我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可以不断地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融媒体已成为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的必然之路,用融媒体的理念去对待、分析和解决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之“旧”与融媒体之“新”的结合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通过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些方式。

融媒体 传统文化 传播方式

近年来“融媒体”这个词语被人们频繁提及,成为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的最大亮点,给人们创造了新的展示平台与话语方式。融媒体的传播特点是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统文化借助融媒体的传播,可以实现形式更加新颖多样、传播落地率更高、传播效果更佳等目标。

一、融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1.什么是融媒体?融媒体不同于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其实现了多种媒体形态(如图形、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在不同媒介(如广播、杂志、书籍、网站、报刊、微信公众号与APP等)中的传播。融媒体不是某种具象的媒体形式,确切来说融媒体只是一种传播的概念,它仅仅是一种实现手段或过程。所谓的“融”实质是一种融入:“融”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将当下的互联网思维尤其是其中的跨界思维成功地运用到事物的传播过程中,让传统的传播方式得以优化;“融”的是一个个媒体机构,一个个媒体团队,充分整合团队资源,优化扩张采集与传播信息的渠道;“融”是一种融洽的氛围,协同分工合作的氛围;“融”是一种接地气的融入,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场景里面去。

2.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中国近代以来,整个社会都存有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偏见现象,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拖累,象征着落后与守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思想不断滋生,新潮流与传统文化之间越来越疏离,人们为追求所谓的科学与先进,渐渐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民俗节日慢慢淡化,甚至遗忘,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对接也越来越缺少。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多方呼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升华其中的内涵,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尚未形成,教育普及的程度与影响面过小,对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认识不够全面,开展工作较为孤立,传播交流没有全面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融合优势以及“互联网+”的优势,传播的方式相对单一。传统文化在形式上普遍存在过于学术化、不接地气,远离人们的生活,很难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学习、生产、生活当中去的问题。如古诗词纵然美妙,却很难时常挂在嘴边,四书五经纵然经典,却远离了学生的课本。传播还受到时间、空间甚至阅读能力的限制,传统文化中伦理价值文化阐释以文字表达传播居多,在传统的传播领域里无外乎是各式各样书本读物为其载体,纸媒的短板直接导致传承受限。

3.融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目前媒体发展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到“全媒体”到“浸媒体”到“融媒体”,媒体形态变化万千,各种新的形态、新的产品、新的思路层出不穷。融媒体时代很多媒体形式中的“人人分享”“一键转发”“实时弹幕”“实时通讯”等功能使融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远远好于传统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应该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在移动互联的融媒体环境下,从传播的各环节做起,通过网站、APP、短视频、自媒体等全方位的媒体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等技术开展合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的良性传播。

二、通过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

1.通过融媒体在社会系统中植入传统文化。首先,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整个教育系统,通过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微课慕课、课内课外活动等,有机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次,利用“植入广告”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跨界融合让很多产业边界模糊,叠加上其他产业因素的认知,会使大量的产业变得更有价值。可以参照“互联网+”的模式来发展“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植入到各产业里面去。比如可以在公共环境、车厢、路牌设立传统文化宣传海报、标语等。可以将传统文化植入到影视作品中去,通过节目道具、台词、剧情、场景、音效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再次,借助融媒体优势打造传统文化的相关产品与品牌。利用融媒体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打造品牌,再抓住品牌效应,拓展传统文化发展态势。中国传统文化每一个单项都有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底蕴,例如山西陈醋、潍坊风筝、苏州刺绣、京剧、川剧等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利用融媒体全方位地将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推广,会带来广阔的传播效应。

2.通过融媒体的数字化手段整合、挖掘、再现传统文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虚拟现实VR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承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人工智能的高效快捷,可以运用到人力不可及的传统古迹建筑的测绘、保护与修缮工作中去。人工智能可以探索从现存优秀书法作品的海量样本中获取某一字体书法特征,运用算法提炼再现传统的书法艺术。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重构,实现信息自动抽取功能,构建某领域(比如经典诗词)网络平台,供人们自助查询等。云计算与大数据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与再现,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挖掘出传统文化本身以及传承发展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隐藏信息,预测某些趋势,便于改进目前的工作与决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更是目前信息领域的热点,是技术的革新,应用前景广阔。VR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可以让历史再现成为可能,让模拟现实变得更加真实:可以把传统礼仪看得更加透彻;可以把古典音乐听得更加真切;可以让人们到历史长河的任何一个片段中去体验停留;可以把中国传统建筑用三维视觉真实地营造出来,更可以让人身临其境,比如我们可以走进“清明上河图”,走进“全新的阿房宫”。VR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更多便捷和惊喜的体验。

3.通过融媒体的移动互联技术传播传统文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用户剧增,各种传播方式与媒体形态层出不穷,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听信息铺天盖地。尤其是直播和短视频成为互联网上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自2016年开始火速升温,成为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风口,据统计今日头条上每天有十亿次播放,其中93%都是十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借此风口,传统文化的融媒体传播可以推出一个个精彩的短视频。微博、论坛、微信的分享与转发、摇一摇、扫描二维码传播等融媒体的结合,也让传统文化在社交网络上分发方便,互动也没有障碍,使得受众人数实现几何级数的增加,形成蝴蝶效应。再者,人们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移动手机正弥补了这个传播空挡,同时还可以借助在线和离线下载的双重模式方便信息的接收。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作为移动端的内容载体,以小网文、短视频、娱乐直播等方式多视觉传播,线上线下实时互动传播。

4.通过融媒体在公众活动中策划传播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重点推出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系列大型原创电视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掀起了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这个现象反映出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中《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整个过程充满竞技性、娱乐性和视听美感,将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媒体完美呈现。基于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整个传播是有效而成功的,这对策划更多传统文化活动的传播提供了良好借鉴与全新启示:我们可以借助融媒体的炫酷技术与特点,多策划和传播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

三、结语

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也存在不足,那就是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体系性较差,应加强整体性、体系性的传播策划。融媒体涵盖了多种媒体形式以及多种媒体技术,利用融媒体很难全方位、系统化表现和传播完整意义的传统文化。所以传统文化传播的系统性、可持续性还有待提升,我们可以通过融媒体的数字化手段整合、挖掘、再现传统文化,逐步形成数据可查、资源可下、体验可感的单项传统文化体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集合,以便促进传统文化的全面、持续传播。

作者单位 重庆工程学院传媒艺术学院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巴渝文化视觉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以重庆火凤凰为例”(项目编号:15SKG225)的阶段性成果。

[1]周亚军.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职教培训,2017(07).

[2] 融媒观察.融媒体的终极目标[EB/O L].h ttp://ww w. myzaker.com/article/5897fede1bc8e0a074000011/,2017-02-05/2017-07-15.

[3]李檬.内容创业随时可以开始,传统媒体人特别有优势 [EB/ OL].http://www.thepaper.cn/new sDetail_forward_1628231/,2017-02-27/2017-07-15.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