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志》“總没衆篇之名”釋評辨正(上)

2017-01-28張宗友

中华文史论丛 2017年3期
关键词:分類甲乙

張宗友

《隋書·經籍志》(下簡稱《隋志》)總序,敍東晉藏書及編目情形云:“東晉之初,漸更鳩聚。著作郎李充,以勗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總没衆篇之名,但以甲乙爲次。自爾因循,無所變革。”(中華書局,1973年,頁906)李致忠先生《三目類序釋評》(下簡稱《釋評》)於“充遂總没衆篇之名”一句下出注,中云:“總,彙總。没,淪落、遺留。是説東晉初年,圖書又有聚集,著作郎李充便以荀勗舊日的《中經新簿》加以核校,最後總匯這些淪落遺留下來的篇籍,又編新目。”(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頁25)

按: 《釋評》對李充“總没衆篇之名”之釋讀,不無可議。對於此節,呂友仁先生指出: 《隋志序》“原意殆不如是。此書(引按: 指《七録輯證》)箋注云:‘據姚名達《中國目録學史·分類篇》,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有部無種”。所謂“有部無種”,是説李充仿效荀勗的做法,對圖書的分類,只有甲乙丙丁四部,而每一部之下,就不再分類。’兩相對比,孰是孰非,自有公論”(呂友仁《七録輯證序》,載任莉莉《七録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頁3—4)。知呂先生認可《七録輯證》“有部無種”之説,而以李氏《釋評》“淪落”“篇籍”之説爲非。此一見解,亦有可辯之處。考姚名達先生《中國目録學史·分類篇》“五分法之偶現與四分法之代興”一節,對荀勗《中經新簿》、李充《晉元帝書目》之體制,頗多探討,中云:“從《隋志》之所述,則此簿於四部之下固猶有小類之分。及東晉著作郎李充以秘閣僅有書三千餘卷,故‘因荀勗舊簿四部之法,而換其乙丙之書;没略衆篇之名,總以甲乙爲次’。阮孝緒《七録序》。小類既除,四部懸立。蓋荀勗之舊例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59—60)知姚氏以《七録序》爲據,以“小類既除”呼應“没略衆篇之名”,似以“小類”釋“衆篇之名”,遂爲《七録輯證》所本。姚氏所云“小類”,係指書目内之二級類目(《别録》稱“種”,《七録》稱“部”)。考《七録輯證》“有部無種”之説,係於箋注《七録序》“没略衆篇之名,總以甲乙爲次”時揭出,且係對姚氏論述之簡要概括,並未另發新義。因此,《輯證》“有部無種”之説,既非針對《隋志》“總没衆篇之名”而發,又其説亦有誤識,實未能解決《釋評》中存在之問題。

猜你喜欢

分類甲乙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examination skills
垃圾分类
跟踪导练(五)(4)
A Review: The Analysis of Retained Object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Based on Case Theory
The first exploration of how to be a good English teacher
说说分类那些事
减肥
减肥
他们各有多少只羊?
有趣的“换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