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与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实践哲学

2017-01-28张灵运

北方音乐 2017年19期
关键词:六艺礼乐亚里士多德

张灵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与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实践哲学

张灵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和实践智慧的窥探入手,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同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实践观进行对比研究,探寻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殊途同归的思想观点,最终得出两位哲学家在对实践的态度、实践的内涵、实践的目的以及实践智慧上都存在着共通之处。

亚里士多德;孔子;实践哲学;音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古代西方“最博学的人”,在政治学、伦理学以及教育中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实践哲学观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后世的实践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于亚里士多德200年,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上也有着自己的哲学思想,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在音乐教育中更是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观

实践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的开端——古希腊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实践哲学的真正开始应该是在亚里士多德时,亚里士多德可称为实践哲学的真正鼻祖。

实践伴随人类生活的始终,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种行为。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实践并没有从日常生活中提升出来,仅仅是一种常识性的概念,正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次用实践的概念将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形成了系统的实践理论观,并且使实践成为哲学的范畴。

(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基本内涵

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理论的阐述较多的言论集中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在阐述实践观时,他刻意区分了人类的两种实践行为:“实践”与“制作”。对实践与制作进行区分,目的在于更明确的指出实践的概念范畴。

关于实践的概念内涵亚里士多德指出:第一,实践是一种德行的实现活动,重在于“行”,制作重在于“知”,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实践中有“知”的作用,只是在强调实践主要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实践的活动过程;第二,在实践的界定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实践是一种以自身为目的,内在于自身的活动,实践的理性是明智,明智是一种德行、道德的活动,亦或是一种善的实现活动;第三,实践是无条件的、自由的、自为的活动,其作为一种道德的实现活动,有着“依自不依他”的特性;第四,亚里士多德提出实践的本质是一种终极的道德关怀,实践的目的应是最终的“善”。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与他人关系的、实现道德的活动,理所应当的,实践也就成为了一种包括与他人关系在内的“完满”。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根本上就是试图将人类的全部活动归结为一种终极性的“善”,在其看来,实践的目的就是完成一种向善的态度,也是满足人际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最终和谐状态。

(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理论

实践智慧是阐释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实践哲学进行了集中探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离开了实践智慧就没有严格意义的善。”可见实践智慧是对善的谋划与实践。关于什么是具有实践智慧的人,亚里士多德给出这样的回答:“具有实践智慧的人是善于考虑对于他自身是善的和有益的事情。”这里所指的“善”同上述实践哲学中的“善”相同,并不是指技艺追求的目的,所以它并非单指某方面具体的善,也不是谋取善的手段,而是一种具体性的和终极性的代表,用柏拉图式的语言进行解读这种善即可理解为“善即善本身”。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解读中还提出了善的标准:善即为一种行为的适度,他称其为“中道”。可见,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强调了实践智慧中“善”的终极性,另一方面,他又把“善”具体化为“中道”,这使其经验化。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将实践哲学的应用领域定位为一种变化的、可改变的经验领域,因为实践智慧所面对的领域没有一成不变的。在变化着的世界中,实践生活、实践题材也是复杂多变的,那么实践智慧就不是单一的、确定的,而是有差别的、需要进行特殊考虑的。如此说来,人们想要具有实践智慧就要从两方面入手,即在拥有普遍的知识基础之上且拥有具体知识,前者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理论知识”,后者即为所谓的“实践的知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理论知识对实践进行初步指导,实践知识则针对特殊问题进行理论知识所不能够解决的困难。

由于实践智慧具有不可确定性,需要进行特殊考虑,在人们生活中实践智慧亦可以称之为是一种人类生活的智慧亦或是生活的经验,有着默会的特点,所以实践智慧也算是一种默会的知识,是不可以脱离实践而单独存在的。

二、孔子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

中国古代诸多教育家在频频的教育活动中对社会和教育认识进行思考、论证、概括,相应的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有的进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古人在《礼记·学记》中有关于学习之道的记载:“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认为学习有道,需有张有弛,君子学习要时刻怀着学习的心愿,不断地研习,休息时也不忘学习,游乐时也不忘学习。可见学习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与生活实践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教育思想的形成直接来源于教育实践,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对生活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教育中具有着特殊性,在情感体验、技巧学习中都更需要主体的参与,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更加离不开实践,音乐教育思想中也不可避免的有着实践哲学观的存在。

(一)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实践观

儒家的产生无疑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大家,其思想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音乐教育方面孔子也有着很多的见解,提出了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观,其音乐教育的思想也处处体现着的实践智慧。

孔子一直倡导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①,其中“行”就是注重生活实践。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心中音乐教育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士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钱穆所言“儒为术士,即通习六艺之士。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即得进身贵族,为之家宰小相,称陪臣焉。”可见“乐”的学习仅次于“礼”,其地位不能忽视。关于“六艺“的学习方式,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明确的观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从中可以清楚的发现,孔子对于“六艺”的学习指出要通过“游”,那么何为“游”?“游”即“游乐”,也就是说,孔子对古代士人的标准是:立志于“道”,据守着“德”,依据着“仁”,活动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这里的“游”就充分体现着孔子的实践哲学观点。

孔子作为教育思想家,自身也精通六艺。在音乐方面,孔子亲自在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音乐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则充分体现出孔子的音乐教育实践智慧。《论语》中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可见,孔子强调在音乐学习中的实践参与性,这种实践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很是相似。面对音乐学习的特殊性,我们并不能单从知识传授上去学习音乐,更多地是要参与、体验,真正的进行实践操作,进行实践智慧的学习。古人这种口传心授、跟人学唱的手段便是一种实践智慧的积累。

(二)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宗旨

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于实践,一定也会作用于实践,若只将音乐教育思想理解为对士人音乐技能的培养未免过于偏颇。“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样的说法足以表明礼乐脱离不了“仁”,且“仁”作为礼乐的基础而存在。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理解,音乐教育思想也是从“仁”的角度发展的并形成的,除了对士人音乐的技能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完全的人”的培养,孔子之所以推行“六艺”并倡导“礼乐”相结合,主要是想要塑造人“仁”的品格。

在音乐教育中,儒家思想除了追求“仁”的态度,亦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德行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所谓“教之礼,使之上下之责;教以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国语》)《礼记·文王世子》中也有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可见,除了礼乐教育备受关注,成为世人子弟的必修课以外,更表明了儒家音乐教育思想中的“礼”是作为一种内在的,注重的“知”而存在的一种方式。“乐”则更注重的是“行”,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古人的教育提倡礼乐相结合,实际上即是一种内外兼修、互相协调的教育思想,更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在对音乐的态度上,要求音乐要作为一种尽善尽美的艺术形态而存在,可以分析出孔子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尽善尽美的人,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明德而向善。

三、结论

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同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通之处。

首先,亚里士多德与孔子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提倡实践并明确了实践的概念内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践理论观。孔子在论著中虽然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实践的概念,但却将实践深入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教育思想中尤其是音乐教育思想,极大地体现了对实践的强调与重视。

第二,关于实践的内涵,两位思想家都认为实践是一种明智的德行活动,具有自发性,是通过自身的“行”将已学得的“知”进行贯彻落实。

第三,从实践的目的上看,可以说两位思想家的实践目的是殊途同归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的目的是完成最终的“善”,孔子关于实践的出发点以及最终目的都是“仁”。在这里,两位思想家的目的看似表述不同,但都是为了通过实践更全面地完成人格的培养,都是一种“向善”的教育。

最后,关于实践智慧方面,两位思想家都提倡从实践生活中对不可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习得知识理论中所无法表述的、经验性的东西,即为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将实践智慧定义为实践完成过程中不可言传的经验,是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发现的。孔子的教育实践智慧同样是一种建立在理论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实践而产生的一种默会知识,在音乐教育上尤其明显的存在,具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性,需要从音乐学习实践中进行体会学习。

综上所述,孔子与亚里士多德虽然相隔两百年,但在实践思想上却十分相似。时光荏苒,西方的海德格尔、杜威等人,我国的王守仁、陶行知等人,都在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教育实践观影响下产生了自己的教育实践思想,可见两位思想家的实践观都对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哲学现今在教育上尤其是音乐教育上仍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出自《论语》述而第七,原文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丁立群.实践哲学:传统与超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01).

[3]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J605

A

张灵运(1991—),女,西安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现就职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文献学。

猜你喜欢

六艺礼乐亚里士多德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御风六艺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六艺”之“五射”新考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